[分享] 張照堂攝影展-歲月照堂 台北市立美術館

作者: Govz (早起吃飽飽 心情好~)   2014-01-05 11:57:27
圖少網誌版:http://lovelaksa.pixnet.net/blog/post/171013639
以下為全文貼上:
在去年12月29日就已經結束的張照堂攝影展,以部落格分享的角度來看,現在才寫出心得
,似乎有點遲了也有點多餘。
其中除了裝置藝術外,大部分的展出作品,因為保護著作權,是禁止拍照與攝影的。
所以就像其他的美術展覽,在這能分享的相片有限。
但這場展覽,給予我豐富的感受與受到激勵的成分,絕對值得以文字記錄下來。
張照堂,身為台灣近代攝影重要的名家之一,實際展出作品的頻率卻不高。
上網查詢,平均1-2年才展出一次,地點也多在大專院校的藝文走廊。
能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三十週年特展系列中,一口氣展出400幅,作品橫軸廣度極大,縱
軸更跨越藝術家半世紀創作生涯。
可以清晰地看見心境變化的軌跡,這種機會實屬不易。
再搭配上服務台免費的語音導覽供租借使用,即使花了半天多時間,仍無法完全走完看完
,其集大成程度可見一班。
依照張照堂先生的創作生涯年表和作品風格,整個展覽分為六大區塊:
少年心影(1959-1961):
是張照堂先生高中時代,開始加入校內攝影社,受到當時攝影大師的指導與啟蒙的作品。
大師當時使用的,是和大哥借的Aires Automat 120相機,這型式有兩個特別的地方:
一是近乎一比一的影像比例。
因為現在用的LX5,就是可以自由調整影像比例的數位相機。
常可以發現,用正方形的圖框會和一般的長方形圖框,多了一點侷限感和集中感。
而主角在相片中呈現的比重,也會來得更高。
二是這台相機的觀景窗位置偏下方,只要蹲下拍攝,很容易得到不同於一般視野的由下而
上的仰望角度。
所以,這裡面最印象深刻的作品─樹林1960,
在田埂間蹲下,由下而上拍攝正在犁田的牛隻,
其堅毅任勞的眼神,和仰望其神聖的位置,成為整幅作品的焦點。
牛隻背後,拉著長犁的農夫,雖已經失焦而略融入背景,
但其穿著救濟物資─與當時景況不相合的尼帽和西裝,也是整幅作品的另一個亮點。
張照堂先生在這個階段的作品,地點大多環繞在故鄉板橋,人物則多為鄰家街里的小朋友

評論和作者自己的分析,是因為害羞的心性,與孩童間較能沒有隔閡地拍攝和相處。
其中有坐在街角窗欞邊,用仰角拍攝的小男孩;
有蹲坐在水邊,襯著水波撫過而留下的規則沙灘紋路的小女孩。
動作和眼神同樣自然不做作,卻也投射出了攝影師當下,對於這個世界有些觀察距離的心
情。
從現在的觀點,我們也能從這些相片中,看到當時的環境與人群,更有見證歷史的價值存
在。
存在告白(1962-1965):
進入大學後,張照堂先生開始大量地吸納西方存在主義的文學、音樂、戲劇等作品。
再加上當時政治氛圍營造出的壓抑與封閉,而試著由攝影作品抒發和排解。
所以這個時期的作品,怪誕的面具遮掩住了主角當下的心境、
不自然而帶著迷濛的臉部表情、蒼涼悽楚的背景,成為了大部分創作的主題。
另外,在陽台拍下的無頭影子(板橋1962),
在新竹五指山拍下同伴裸露且刻意向前弓起的背脊,同樣營造了無頭效果。
是否隱喻著對於無自由思想下的壓抑,就如同無頭的肉體呢? 我想是有些宣洩的意味在裡
面的。
裝置塗鴉原作(1966-1986):
橫跨20多年的裝置藝術,主要是將一些經典的,帶有存在主義的叛逆感的攝影作品,
用透明玻璃箱、水桶、椅子等具象的物件,達到立體化的目的。
社會記憶與內心風景(1970-2005):
張照堂先生後來進入電視台,開始與打轉於圖片和影像的報導工作。
這個時期的攝影作品,慢慢超脫出了學生時期的疏遠和荒涼感,
而改為紀錄常見生活片段的入世角度。
或許某種程度地,把內在部份的自問省思精神,分散至關切外在和他人的世界。
三十多年的積累,讓作品的面向豐富踏實。
幾幅經典的作品,像是兩位歌旦在後台的話家常,我們無法得知他們的談話內容,
但卻如臨其境地感受到他們相互關懷的肢體動作和凝視眼光;
台北行天宮的米老鼠面具(1978),是大師年幼的兒子為主角戴上,
刻意使用放慢快門的拍攝手法,營造出周邊人群或參拜、或匆忙而行的步調,
與米老鼠這個有著童話、資本主義、超脫現實等多重意向的角色,產生有趣的對比性;
阿伯和寵物猴的親暱;
悲泣於自己待祭祀命運、而後在路邊沉沉睡去的的豬隻;都表現了攝影的剎那即永恆。
因為也參與拍攝電影的工作,張照堂先生也有機會紀錄台後演員們的動作,
與劇場內創作的經驗相互融合,產生了充滿劇作張力的圖像紀錄。
數位發聲(2005-2013):
數位影像的興起,讓攝影創作成為人人均可為之的普遍活動。
大師同樣也參與這個歷程,偶爾放下四十多年的黑白圖像詮釋,
所以在這次攝影展裡,有一組24幅彩色圖像組成的作品。
在語音導覽中,一位評論說到:要有好的距離,才會有好的作品。
這個距離,指得是恰到好處的內心的距離。
對當下人事物的體悟與心有所感,才能得到引起共鳴的拍攝結果。
歲月容顏(1962-2013):
因為工作的關係,張照堂先生相熟於許多的文學、戲劇、民俗、藝術的工作者。
在這個區域中,則是由紀錄這些或是低調創作的、或是家喻戶曉的大師,
做了傳記性的圖像紀錄,也道出了台灣文化的演進脈絡。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詩人周夢蝶在武昌街騎樓舊書攤邊,就著老破藤椅而睡的動作與安
適表情。
似乎能讓我想到詩人帶著鄉音緩緩道出的輕柔詩句。
緩步走過這些豐厚踏實的作品集,心裡的感動難以比擬。
我想這個心情,許多看展的朋友都感受到了。
所以要價2000元,囊括了300幅的作品集,竟然在北美館內的藝術書店銷售一空,
仍有許多向隅的人(包括我),向全台販售點詢問著。
這場回顧展,不但看到了台灣當代時瞬間的剖面,化成了二度空間的形態,得以永久存在
於這個空間,
還感受到了攝影名家的生成,並非生來為大師,而是經過長期不懈怠的積累,
才真正地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廣知的注腳。
讓我想到了受影響甚深,彭明輝老師的暢銷著作『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這對我們年輕一輩來說,也是極有勵志性的。
作者: Cmetallifer (我們快樂的向前走)   2014-01-06 00:11:00
其實作者有開放全部都可攝影唷!
作者: Cmetallifer (我們快樂的向前走)   2014-01-06 00:11:00
其實作者有開放全部都可攝影唷!
作者: Govz (早起吃飽飽 心情好~)   2014-01-06 16:57:00
驚! 想說看到入口的禁止攝影,就沒有問了.. 殘念阿..
作者: Govz (早起吃飽飽 心情好~)   2014-01-06 16:57:00
驚! 想說看到入口的禁止攝影,就沒有問了.. 殘念阿..
作者: dufflin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   2014-01-06 22:05:00
nani 可以拍喔 orz
作者: dufflin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   2014-01-06 22:05:00
nani 可以拍喔 orz
作者: lslhsu (les)   2014-01-13 11:21:00
張照堂真的很棒
作者: lslhsu (les)   2014-01-13 11:21:00
張照堂真的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