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淨化論

作者: fallcolor (秋天走了)   2023-06-29 22:45:11
電影背景是1941年1月納粹德國的萬湖會議,幾位黨衛軍與政府機要在此討論如何執行猶
太人最終解決方案——即日後惡名昭彰的集中營式種族滅絕。在此之前,納粹實踐反猶的
官方行動更多以強迫移民為主。相關背景推薦一讀漢娜鄂蘭名作《平庸的邪惡—耶路撒冷
大審紀實》,書中主角艾希曼亦以祕書身分在電影中亮相。觀影之前,特別複習過第七章
的萬湖會議,但書中短短二、三頁就道盡的九十分鐘,電影仍拍出這起歷史事件裡冷酷又
震懾人心的一面,值得一看。
1. 這是非常高效率的一場會議。九十分鐘內除了幾次種族玩笑沒有一句廢話,各單位代
表爭執自身利益同時卻不使辯論流於口舌之爭,實在暗暗佩服德意志民族實事求是的態度
。但明明研議的是最終解決方案這樣涉及一千一百萬條人命的事阿,越表現得神智清明越
毛骨悚然。
2. 會議並不像平庸的邪惡一書中艾希曼所言那麼順利。帝國官員依然與黨衛軍有過幾段
激辯,但很少是出於良心,反而帶著舊政權時代的不平不滿色彩。艾希曼在電影裡幹練出
色、完全是官僚榜樣,不過照漢娜鄂蘭描述此時他對計畫應該心存懷疑,這點沒表現出來

3. 全片不用電影配樂,直到滾片尾都沒有,令人激賞的決定。斯圖考特提出強迫絕育政
策來挑戰最終解決方案時,鏡頭慢慢拉近海德里希臉部特寫。海德里希皮笑肉不笑的表情
一直不變,但鏡頭與觀眾的距離越來越近,直到每一條笑紋都清清楚楚。那股壓迫當下真
是難以形容,僅僅是改變了空間感卻讓人如臨現場、直視整起事件命運式的無力。
最後,沒有音樂這作法除了替電影畫龍點睛之外頗有題外之趣。當代電影作為一種創作類
型其魅力如今更像一個容器,創作者可以輕易融合不同的藝術形式,有時很難讓人肯定自
己是受電影配樂、劇本文學性或者導戲風格吸引。久而久之觀眾也接受了容器的屬性作為
電影一種全面的創作特徵。相比之下,淨化論彷彿展現出導演的企圖心——將電影回歸於
視覺事件的本質,如此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