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從香港電影看近代廣東台灣文化的深度

作者: icrose (嗯,咳咳)   2022-10-07 15:46:27
國慶長假,我稍微研究了一下香港60-90年代電影流變
才發現,北京上海江浙給了香港電影營養,台灣廣東對香港電影只貢獻了勞力和市場
香港電影在六七十年代還是國語電影的天下,一方面民營電影公司大部分來自於江浙滬遷移來的資金和人才,
二來大陸共產黨直接經營的左派電影公司才是市場主流,稍微知道香港電影古早歷史的人都知道鳳凰長城等
公司的中堅作用
邵氏時代,香港電影還深受大陸電影和在港左翼電影人風潮影響,邵氏的梁祝在台灣掀起狂潮,就是受大陸電影天仙配的影響,
而香港電影新武俠運動的起源,也來自於左派電影公司所拍攝的《雲海玉弓緣》
邵氏的中堅導演們 ,也都來自於北京上海或者江浙,大名鼎鼎的如張徹 李翰祥 胡金銓等,
文革後,受國内政治形勢影響,左派電影公司經營混亂,才迎來邵氏等民間公司的時代,
有了張李胡的發揮,楚原的新72傢房客,給地位低下的粵語片帶來了復興的第一個小契機,但這部電影卻是仿製自廣東珠江電影厰的原作
廣東人才和粵語片徹底的興起,有四個楔子,李小龍(早逝,拍的是國語片),許冠文喜劇時代,新藝城,新浪潮電影勢力崛起
後三者徹底點燃本土香港年輕人的文化本土意識
新浪潮其實也並沒有徹底擺脫左派電影公司的影響,許鞍華 関錦鵬,一脈就挖掘調教培養了劉德華 張曼玉
還是杜琪峰 王家衛電影資金的最早支持者
更重要的是,也是左翼電影公司和大陸的良好關係,為香港電影挖掘了李連傑這個功夫皇帝
香港電影的最大的金字招牌,成龍,也是北京人南下的結果,七小福師傅于佔元,袁家班都是北京人。包括前面説的胡金銓 李翰祥都是北京人
任達華和成龍,祖籍地都離我故鄉不過十幾二十公里,我有到處給人說嗎。哈哈
粵語電影輝煌了20年不到就走到死路,是廣東文化不夠底蘊的結果,北京江浙滬的文化底蘊由左派電影銀都機構艱難維持,這幾年,還貢獻了投名狀 黃金時代 老港正傳 一代宗師
廣東流行文化的代表許氏兄弟,黃百鳴,王晶,説到底還是小品化,淺薄,只會段子飽和攻擊,最終也死的快
至於台灣對香港電影的貢獻,就更有意思了,除了提供資金,就是提供失意者去台灣避風頭,李翰祥 胡金銓 張徹都是低谷期去台灣舔舐傷口。
李翰祥還在台灣被當局玩了個養套殺,差點命都丟掉。在文化和人才上,對香港電影沒啥貢獻。因爲自己文化也不行
台灣當局因爲梁家輝跟隨李翰祥在大陸拍攝《圓明園》,將其封殺,年紀輕輕拿了金像獎,被電影界封殺,只好去擺地攤,對香港電影戕害不小
1980年代以後大陸文化也對香港電影有正面作用,張藝謀的《紅高粱》,和平的《雙旗鎮刀客》西北大漠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引來《東邪西毒》《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棧》。
大陸的胡偉立,八十年代到香港,成爲香港作曲界的半壁江山,醉拳II,周星馳的《唐伯虎》《007》,李連傑的《太極宗師》梁家輝《水滸傳》,都是香港電影最不可忘記的曲子
而且還以二胡為底的清新脫俗的編曲作曲《來生緣》,直接幫屢闖歌壇盡皆失敗的劉德華站穩脚跟
台灣對香港有何深層次正面影響?有請趙雅芝 劉松仁 拍肥皂劇,請郭富城拍廣告,也是LOSER準備反撲而已
一説香港電影衰亡,最陳詞濫調的説法就是受了大陸影響,笑,從一個文化觀察家的角度來看,香港電影,一直沒脫離大陸文化影響才走到今天,享有過輝煌,
21世紀之後,張柏芝之流拍的那些選擇恐懼症,河東獅吼,恐婚,肥胖都市人的淺薄煩惱,沒了武俠,家庭喜劇,兄弟情,香港電影失去文化母體滋養,貧瘠的鋼筋水泥上無病呻吟,才是她死亡的本因
不是大陸影響少了,是農業社會精英文化遠去,一個孤零零的商業城市本土文化自我造血能力枯竭的結果。
謝謝指教。
香港電影的消亡恰是題材脫離母體的結果,
作者: Misscat16868   2022-10-07 16:06:00
你的這篇分析是表達香港和台灣的電影文化是受中國江浙滬和北京那幫的左派文化影響甚深,推崇中國的左派文化底蘊才能拍出有文化和深度的電影,如果今天你們投資台灣電影產業會拍台灣民族覺醒相關的電影嗎?我想會有很多抗日的電影,那會拍抗中保台的電影嗎?因為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女士文告全國人民要「抗中保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