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貝禮一家 La famille Bélier (2014 法國片)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22-03-29 18:22:12
恭喜《樂動心旋律》代表串流世界勇奪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除了 AppleTV+ 拔得頭籌、Netflix 亦感欣慰外、我訂的 friDay 也很應景地開出了「2022奧斯卡」片單(與針對威爾史密斯事件的「有些玩笑不能亂開」片單)、竟也順便推薦了《樂》片的法國原版《貝禮一家》La famille Belier (2014)!不知版上有多少觀眾看過呢?記得 2015 年上台灣院線時本版也是有過一陣小討論、不過去年《樂動心旋律》上架 AppleTV+ 時好像記得的版友已不多... 也許現在正好沾沾《樂動》的光也來推一波?台灣平台包括 Catchplay+, friDay, LiTV & myVideo 通通都有!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14/11/28/13/05/237211.jpg
我覺得《樂動》簡單認真紮根田野、是誠意滿滿的家庭小品,雖覺得在《犬山記》這類深沉黑暗電影面前好像有點太過純真、不過以奧斯卡歷年傾向來說好像更實至名歸地療癒人心。只是比起拿大獎的《樂動》、我印象更深刻的還是《貝禮》,七年前看過至今那音樂畫面仍歷歷在目、不但自此迷上法國老牌歌手 Michel Sardou更被少女歌手 Louane 圈粉!大概可以說:《貝禮》是部 Sardou 金曲的「點唱機電影 」jukebox movie、歌曲要呼應的都是少年心性的迷惘青春,而《樂動》是部認真描繪「聽障家庭孩子」CODA的社會電影、歌唱很少反而更深入描繪聽障家庭的甘苦。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6/24/14/11/3793608.jpg
沒辦法,誰叫八年前《貝禮》上映期待少年成長敘事感動人心時、竟意外招來另一系意想不到的批評:這「貝禮一家」四個成員的三個聽障角色中,竟然只有戲份最少的弟弟是由真聽障演員飾演,而戲份高調的爸媽竟由法國 Karin Viard與比利時 François Damiens這些非聽障的知名演員飾演!而我這次看過《樂動》再重看《貝禮》後比較之下還覺得更不堪入目地爭議:兩位中年語演員雖學了手語來演出,但演出非常喜劇化地賣弄瘋狂滑稽,爸爸演得像個野人媽媽演得像個小丑 XD 比起《樂動》他們在《貝禮》戲份雖不少但更像背景、他們的手語與其說是語言還更像跳舞。
當然當年《貝禮》在法語與英語世界的迴響也挺不錯,但這「聽障描繪」的失真與戲謔表現總是此片必須正視的缺憾... 我猜也許就為彌補這缺憾,製作人 Philippe Rousselet 再來搬到美國製作了個修正錯誤的美國新版、這次放下「點唱機電影」的音樂框架去說個紮實的 CODA (Child of Deaf Adult) 故事!這讓《樂動》請了《悲憐上帝的女兒》影后 Marlee Matlin來演媽媽、後來得最佳男配的 Troy Kotsur來演爸爸、與也由聽障演員演出的弟弟一齊捕捉聽障生活的真實、更大幅減少外界與音樂戲份讓焦點放在一家人之間!不止這點,兩片的社會背景也呈現對比:
《貝禮》故事背景在法國農村小鎮、主角貝禮一家從事的是酪農業、爸爸對農業土地工業開發的現象感到危機、因而挺身而出競選市長為農民發聲,只是這整段劇情拍得比較輕鬆歡快充滿諷刺笑點、以詼諧喜劇手法帶觀眾見識農村政治的荒唐;《樂動》故事背景則在美國麻州小漁村、主角羅西一家是討海人跑船捕魚、但發現地方漁會低價收購剝削漁民時、爸爸挺身而出帶領漁民成立合作社,這段「合作社」成立的劇情雖然拍得只是點到為止、但漁村景觀與討海人的經濟處境都拍得蒼涼寫實充滿斑駁質感,雖亦有喜劇元素但笑淚交織令人同感產業人生的悲歡與尊嚴。
https://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8/477566.jpg
談回《貝禮一家》:它的聽障家庭 CODA 處境較像主角人生的背景、非聽障演員誇張化的喜劇表現還更像在跳手語舞、農村政經問題較荒唐戲謔像詼諧喜劇... 但它重點表現都在主角 Paula一人、而且那年齡是女生初經男生變聲的青春期,這比起《樂動》主角 Ruby 那高中持家猶豫著要不要出外上大學的年紀還低了一截!而比起《樂動》Ruby滿身的少年滄桑與憤怒、《貝禮》Paula 更像是天真孩子進入青春期尚不知所措,而需要靠「音樂」來幫忙開發自己、本來迷惘渾噩的內心需要唱出「自己的聲音」!因此「音樂」元素在《樂動》可以是背景、但在《貝禮》就是核心。
第一首 Sardou 金曲 "La maladie d'amour" 就是心的歌詠:愛的愁緒如流水、流進孩子心中不分老與少,它讓男人唱歌擴大世界觀、也讓女人唱歌從陰影嘶喊。這首直譯也許可稱「相思病」,但它的「愛」不止愛情更泛指一切愁緒。這首唱在 Paula莫名衝動加入合唱團的初體驗,畏縮駝背唱太小聲被老師點名特訓「腹式呼吸」做發聲練習,誰知唱著唱著身體展開唱出從未聽過的聲音!那會是自己也不曾發現過的「心底之聲」嗎?只見 Paula羞澀逃走躲進洗手間、洗個臉後竟泛起一絲笑容認識陌生的自己。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9/133969.jpg
第二首 Sardou 金曲 "Je vole"是全片壓軸!但在此先讓厲害的男同學先唱、她只先在外面聽了旋律隨即成為回家路上的配樂。這也是《貝禮》和《樂動》截然不同的音景處理:《樂動》的配樂極簡而大幅採用寫實的環境收音、出海打漁都聽得到海鷗海風彷彿有鹹味,而《貝禮》的配樂充滿 Sardou 歌曲改編的旋律、而且一直有配樂伴隨 Paula在農村景觀的獨行與騎車以摸索她蠢動內心。Paula 的思緒只是個孩子甚至稱不上少女、優秀男同學唱這首 "Je vole"的「高飛」仍是個模糊的遙遠想像,還要想著旋律練習各種發聲不斷地認識自己、經過整片探索才慢慢清楚。
https://fr.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9/147749.jpg
第三首 Sardou 金曲 "Je vais t'aimer",從禁忌的薩德侯爵與妓女唱起,要閉塞害羞的國中男女學會「愛情」與「慾望」、老師也不怕羞要男女共舞釋放情慾「讓我硬起來」!這恐怕又是另一個最臉紅心跳的層面要 Paula開竅:不但要練男女對唱還要邀男生到家裡來、就算清清白白兩小無猜也開始注重女生的面子留給人家好印象,而真唱到心眼打開四目交投小鹿亂撞時、雖沒媽媽期待的「破處」但已有少女驚嚇的「初經」令她奪門而出!只是情竇初開的學習也伴隨著愛慾的失落:男生仍是個屁孩居然把她初經拿來當談資 XD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9/136948.jpg
第四首 Sardou 金曲 "Le java de Broadway",「週六下午百老匯、走出室外跳爪哇、像巴黎又像加州、已不知身置何方」,是目前歌唱探索中最自由奔放盡其在我的一首,一股鬱悶無處發的 Paula在此忘我投入想像他方!果然瞠目結舌的老師就來提供「他方」想像了:有興趣去巴黎考法國廣播電台嗎?但緊張的 Paula仍瞻前顧後,有我爸媽還有農場我真能離開嗎?相較於《樂動》把這個「他方」焦慮著重在家庭羈絆、《貝禮》則偏重少兒成長的心理關卡,而且相較於《樂動》全片也沒練幾次沒唱幾首,《貝禮》在此已累積許多首歌要紮實地以「音樂」呈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tHRTwDVkQ
第五首 Sardou 金曲 "En chantant",「面對苦悶學校、我唱歌,面對慘綠成長、我唱歌;滿腹憂鬱痛苦、我唱歌,但亦可笑看人生、當一首歌」,隨後作為畫外音搭配 Paula的家庭學習工作生活與獨行獨處、本來不知所措的鬱悶人生漸漸清楚而綻放笑容!相較於《樂動》主角 Ruby 真有個與漁村社會和聽障家庭的物質羈絆與衝突、對《貝禮》主角 Paula來說一切其實都沒那麼嚴重,這農村社會這酪農家庭乃至這看似苦悶的國中、只是等她換個眼光輕盈面對就能觸類旁通:「走向勝利或毀滅、我唱歌,發起一場小革命、我唱歌」,Paula 漸漸知道人生並非僵固而可以改變。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8/481238.jpg
接下來的記者採訪開始的長段家庭戲,《貝禮》與《樂動》在同樣的「CODA主角為家人翻譯蠟燭兩頭燒」情節中,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樂動》爸媽對女兒 Ruby 的長年翻譯已漸產生依賴、令 Ruby 想要追夢都瞻前顧後心懷愧疚;《貝禮》爸媽對女兒 Paula心不在焉的翻譯倒很硬氣乾脆、從此我們不靠女兒直接用官方翻譯與字幕或聘請別人都可自力更生、而 Paula還真很快就訓練閨蜜來當新翻譯... 反而在此爸媽對 Paula的情結更像一般父母擔心的「空巢期」焦慮、功能性的「依賴」問題都只是表面藉口、再多氣話再多歇斯底里都只是擔心女兒遠去卻無能為力。
第六場,接近尾聲的小高潮,小鎮發表會的 Sardou 金曲集錦:已唱過的《百老匯爪哇》"Le java du Broadway" 《愛的愁緒》"La maladie d'amour"《我歌唱》"En chantant" 到情歌對唱《我會愛你》"Je vais t'aimer" ,在此讓在全片如丑角般的爸媽初次認真感動一回、也在充滿音樂的全片中初次給觀眾體驗他們的「無聲」共 75 秒!這是女兒心眼全開還得到初吻的一刻、但身為父母對這一刻只能置身事外無力參與!這裡已不止針對「聽障」談他們的疏離感、而也旁及任何父母都將面對的空巢期:女兒真正長大擁有了人生、但那人生也從此離我遠去。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8/485300.jpg
第七場,夜晚父女戲,再唱一次剛剛唱過但電影消音的 Sardou 情歌 "Je vais t'aimer",爸爸決定沒有聽覺也要聽這首情歌、用手按在聲帶上的方式感受振動、就算絕難了解也要努力接近:「我會像沒人愛過般愛你、我會以沒人敢愛的方式愛你、我會比你能想像到的方式更愛你、我會用我希望被愛的方式愛你」,整首就是個不同世界不同語言不同人生也要堅持跨越的愛!對聽障來說就是聽不見旋律也要感受振動去捕捉、對廣大家長來說則是感受不到子女的新生活也要努力參與。而後,本片壓軸最後一首終於得到女兒體悟的回應: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4/11/07/13/59/130258.jpg
第八場,理解了女兒夢想的爸媽帶著女兒去巴黎圓夢!要唱的是片初只隔門旁聽還在摸索中、而今終於要自己親唱的 Sardou 金曲 "Je vole"、而且宛如遊子報平安般以雙語並行的「手語歌」演出:「我不是逃家、我只是高飛,父母臆測著、其實聽得見,聽我報平安、只強顏歡笑」,然而待在這裡「安逸如枷鎖、我無法歌唱」、因此從今「我的愛如昔、但我將遠離」。《貝禮》全片八場歌唱累積下來的情感重量音樂表現是《樂動》無法取代的!一首首 Sardou 金曲標誌多個層面的「少年啟蒙」「青春探索」與「唱出心聲」,最終是要探索內心開發語言與家人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wb4nWAI8o
若以一般紮實的劇情片來看,我想《樂動心旋律》不論在寫實描繪、真實演出、道地手語、角色刻畫、感情挖掘、甚至景觀質感都比《貝禮》深刻多了,就是認真紮根在談真漁村真聽障與真 CODA 的人生故事!但它原作《貝禮一家》就是一部「點唱機電影」、精選的音樂不但是它的聲光景觀更是它的語言,也許寫實的角色對戲常常點到為止好像沒說到什麼,但細究歌詞的直言與暗喻、觀察唱功的閉塞與通達、捕捉歌唱中細微的情感變化、乃至慢慢醞釀歌唱演出的語言開發... 這就是「音樂說故事」的類型電影魅力呀!和《樂動》取向不同各有千秋。
而談起故事本身,《樂動》充滿 18 歲少女長大離家進入社會的滄桑味道、它描繪的漁村處境與家庭衝突也都更沈重令人揪心,但《貝禮》更像是初經來潮的國中少女面臨青春期焦慮、過去當個孩子按表操課但如今要打開心底探索自己唱出自己的聲音;相對地《貝禮》的父母面對親子焦慮也比較輕盈、說到底他們並沒具體的物質問題與無法割捨的羈絆,其實一切問題都有解一切羈絆也都能放下、所需要的只是互不了解漸行漸遠的親子重新找到溝通的語言... 而這溝通語言透過壓軸曲 "Je vole"已不止關於聽障更關於所有家庭!可惜它的聽障描繪恐嫌抱歉了點 XD 推薦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gw97vpkD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