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雷] 素還真-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學不會?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22-01-29 16:35:24
1996年,有了民間ISP和撥接上網,我第一時間找到交大、台大的BBS,開始玩MUD
(Multi-User Dungeon/Dimension)。MUD是我1994年在《HOPE光碟月刊》上看到的介
紹,當時我就好想玩,這樣的線上多人RPG,哪天能上網了我一定要玩。
然而這篇要說的不是MUD,而是布袋戲。
我在MUD裡看到很多「一頁書」「素還真」之類的玩家暱稱,我從來沒聽過,這命
名風格顯然不是日本漫畫那一套,但又不是金庸、古龍那樣的武俠,而更接近仙俠-
-雖然當時剛上國中的我還沒讀過幾本仙俠小說。他們還經常在聊天頻道裡唸那些角
色的詩號,我想一定是很喜歡這些作品才會在網上用這些角色名,過去在撥接BBS我
就看過不少用日漫名的。總之,居然存在這樣一個中文土產的系列作,有那麼多人喜
歡,我卻不知道,我很驚訝。
有一天我終於問了一下,才知道那是布袋戲,確切點說是繼承了《雲州大儒俠史
豔文》而迭有創新,走錄影帶店通路,主要是霹靂、天宇這兩房的「電視布袋戲」,
暱稱「布布」。我還記得聊天頻道上有人這樣裝可愛地教訓我:「沒看布布的不是好
孩子喔~」
我先前只知道有布袋戲,有史豔文,那是書報上都經常提到的過去不久的故事,
還在《小叮噹》上面看過大雄用道具扮成黑白郎君(當然是台灣人畫的)。但我不知
道黃俊雄的後代居然已經做得那麼大,而且有一大群大學生以上的戲迷。
後來有一天,我看電視,轉台轉一圈,轉到霹靂衛星電視台,正好是《霹靂劫》
25集名場面「崎路人之死」,其中崎路人、鬼王棺、素還真這三個名號我都在MUD上
見過,就看了一下。當時還不知道那場面在整個系列裡面是多麼的震撼人心。但總
之我印象又深了一點。
後來又有一天,那是1997年,我看電視,轉台轉一圈,都沒什麼好看的,也就霹
靂台在播的布袋戲讓我好奇多看了幾秒。我又轉了一圈,又多看了一會布袋戲。第三
圈,停在霹靂的時候,好像是一段武戲吧,嘩,劍氣飛舞,節奏飛快,打得好生精彩
,竟比許多武俠片、動畫還刺激,台語口白也非常帶勁。
從那一刻開始,我入坑了。我開始追看霹靂台每晚九點輪播的舊劇,當時先是《
霹靂幽靈箭二》,過後又回頭從十檔以前的《霹靂劍魂》開始重播,畫質非常粗糙,
但也好看。我把各大BBS的布袋戲板精華區都啃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台大電機馬克
士威站的布板,彙整了網友所寫的劇情摘要,其中「刀狂劍痴的由來」系列幾篇,
完全就寫成了一篇精彩的武俠小說。
然後到1998年,黃文擇帶團到台北辦了些現場演出,我到敦南誠品前廣場,在人
山人海中一起激動、歡呼,拍了許多洗出來不清不楚的照片。我以前都沒有迷過什麼
偶像明星,第一次入迷,就是迷這些木偶。
我也開始在《商業週刊》和主流媒體上看到霹靂的報導。他們崛起了。我算是在
他們尚未「出圈」崛起之前的最後一兩年,通過MUD這樣一個前沿、小眾卻又有些精
英的東西,得知其存在而入坑的。於是,在看到各等僅聚焦在高人氣、商業成功等方
面的浮面報導時,我也能享有一點「他們沒我懂」的這種作為「核心戲迷」的優越感

但另一方面,家人追問我「這到底有什麼好看的」之時,我又屢屢語塞,答不上
來。
我大概只說過「武戲好看」「節奏很快很過癮」等等,但我也知道這不夠。我好
像也講過幾句關於角色塑造之類的,但再追問下去「所以呢?」,我又答不上來了。
我也不會用「支持本土創作」之類的套話,因為我就是大中華主義的外省第三代,平
常就在被那日漸猖獗的「本土」話術擠壓,我當然不會拿它來應對自己家人,也不會
簡單地將那些輕蔑斥為「刻板印象」。
還缺了什麼呢?我需要一些真正站得住腳的,文學性、藝術性、乃至於哲學思想的
要素,或曰「當代性」--這概念我要上大學後才學到--要有這些,我才能真正理直
氣壯地說《霹靂》好,說它不只是老套、俗套的娛樂。
但就是不夠。不是完全沒有,但不夠。和那些會被文化人所推崇的,或者說「上得
了廳堂」的電影、小說、動畫、漫畫、遊戲(當年還不怎麼有)相比,霹靂就還是少了
那麼一些「上得了廳堂」的要素。我當年還沒學會寫論文,不太會講,但也能感覺到。
如果缺少了「上得廳堂」的要素,而且缺少正確的「如何補上這些要素」的sense,
而要硬上廳堂的話,會怎樣呢?
結果就是2000年,霹靂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狼城疑雲》,2001年,拍出電影《聖石
傳說》,反應都很冷淡。《狼城疑雲》我看了公視的錄影,很俗套的一齣懸疑推理戲碼
,看完只覺得很無聊。《聖石傳說》也只能加上戲迷濾鏡說勉勉強強馬馬虎虎,說實話
就是他們好像根本不知道舞台劇、電影這兩種形式要怎麼玩,也沒研究過劇場界、電影
界那麼多能人、那麼多作品是怎麼玩的,就用他們平常習慣的那一套,想當然耳地加大
一些力度來做了。
最核心的劇本,又要承載怎樣的核心意念、主題思想,或者次一級地說,發揚什麼
精神、探討什麼議題呢?
答案不是沒有,但都很淺,淺得令人傻眼。《狼城疑雲》用個俗套故事說教兩句完
事,《聖石傳說》我完全忘了有什麼思想。他們原本擅長的,角色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
仇的演繹,在短短一兩小時內又施展不開。
然後我也就不再看霹靂正劇了。我的霹靂布袋戲止於《霹靂幽靈箭二》,往前拉到
黃強華、黃文擇正式讓素還真接下主角大位的《霹靂眼》開始,亦即大宇那款做得還不
錯的《霹靂奇俠傳》劇情。《幽靈箭二》之後幾檔有一段評價較低、被稱為「黑暗期」
的時候,我索性就斷在那邊。幾年後聽說有起色、有突破,我也懶得再補。
二十年後的現在,電影《素還真》上映了。我昨天下午便買票進場去看,不出所料
,二十年前就存在的致命缺陷,都還在。整個故事,完全是一個幼稚而拙劣的美式超級
英雄模仿品。大概他們也有記取《聖石傳說》的失敗教訓,但是怎麼改進呢?答案不是
找文學家、劇作家、思想家把核心的劇本和企畫打磨好,而是照著超級英雄片的樣子抄

是的,人家美國超級英雄片,從一百年前的漫畫,五十年前的電視劇,到三四十年
前開始進入廳堂的電影,他們怎麼把一些原本很簡單、不須特別用腦的東西,磨出一些
「上得廳堂」又能對應當代的思想,又用工業化的方式穩定輸出,逐漸串聯成所謂的「
宇宙」,這些當然是可以學的,而且特別適合霹靂來學。但他們就是學不到家,就是會
走樣,只有美術特效和音樂能搞到豪華一點。
這是為什麼?一言以蔽之:沒有sense。或者,他們也能招到有sense的人,但是某
種刻在基因裡的性格,最終還是決定了會把整部作品、整個企畫帶偏,而不能真正確實
地和時代與觀眾一起進步,乃至於聽不進確切的建言和誠懇的反饋,就要憑自己想當然
的想法硬幹。這似乎是他們黃家的一種性格缺陷,也是很多傳統產業掌門人的共性。
有些朋友知道我編過一本《金光布袋戲研究》。緣由是什麼呢?2015年,我聽說黃
俊雄幼子黃立綱接棒做金光做得不錯,便找到當時最新一檔的《墨世佛劫》,再回頭從
《決戰時刻》看起,一看,嘩,不得了,真的好!好在哪裡?就在它的劇情,是個「有
sense」,有想法,有文學性思想性當代性,充分駕馭了形式,上得了廳堂,放到國際
上都拿得出手的故事。特別是它對「墨家」的再創作,是真的有新東西在裡面,超越了
以往各種老套、老調。
那時我已經是史學碩士,快要拿到博士,眼界已經很高,並且學會了不奢望,但居
然還能看到台灣出了在「中國思想」這個領域上讓我驚豔的影視作品,我是大喜過望的
。我便開始為它寫文章,甚至出了一本同人誌。研究過程中我得知,《金光》劇情之好
,泰半是也在霹靂做過的三弦(林紹男)之功。我去聽了他的講座也訪問了本人,不出
所料,他對「貌似已到極限的文體、套路,如何變出新花樣,且不只是浮面的創新」這
門課題,有很深的思考,以及切實的創作經驗。套路不怕老,怕的是空洞。
我對金光的支持差不多延續到了去年的《仙古狂濤》。這幾年間我看到,雖然壯年
的黃立綱在口白上可謂超越了年老力衰的黃文擇,但在經營上,他仍然未能免於他們家
的性格缺陷,有一陣子三弦出缺,劇情馬上沒了sense,茫茫然不見主題;《仙古狂濤
》時三弦也轉去寫他自己的武俠小說《天之下》了(儘管片頭還有掛名編劇總監),故
事便崩到了讓人看不下去的程度,我堅持了大概十集終於棄了。先前我有瞭解到,三弦
編劇不全靠個人能力,他有建立一套方法,和其他幾位編劇及立綱老闆協作;運行了那
麼多年,其他人多少應該有學到一些那個「sense」才對,就算換了幾波編劇,黃立綱
也應該不至於完全沒有學到。但《仙古狂濤》就是崩了。或許有些人就是學不到。
而在霹靂這邊,黃家第四代黃亮勛的登台大戲《奇人密碼》以不折不扣的慘敗收場
,他打出的一個新名詞「偶動漫」說明了一切,這是一個極度terrible的「自以為能蹭
到不同圈子流量熱度」生造詞,他甚至沒有意識到「動漫」在大陸是像「二次元」那樣
被很多狀況外的外行人濫用來和年輕人裝熟,因而在兩岸都餿掉的名詞。我可以理解,
他面臨的課題是:我在布袋戲的老賽道上做不過父輩,要拍電影又還做不過國際大廠,
那就要設法開闢一條跨界的新賽道來出奇制勝。商業上這個想法是對路的,但很抱歉,
你做的是文學藝術,無論你有什麼想法,老戲迷在乎的、行家會審視的,還是你在「說
故事」上的核心能力、基本功,這你休想跳過去,不行的就是不會行。
黃亮勛第二把是和日本劇作家虛淵玄合作的《東離劍遊記》,這個成功了,因為老
虛是有sense的名家,而且他在玩弄角色的命運和肢體上卓有名聲,和動不動斷頭噴血
的霹靂正是天作之合。這一把是老虛和霹靂差不多同一時間想找對方合作,用流行語講
叫「雙向奔赴」。《東離》的確把布袋戲帶到了動畫圈,帶到了日本,雖然現在並不那
麼紅,但還有在拍,就是一條生命線。當時我看得很開心,只是,霹靂新一代有沒有在
這場合作中學到那個sense,那套能讓自己練到在世界市場上都能上得了廳堂、檯面的
心法、功法呢?
《素還真》給出了答案:還是沒有。還是「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
我老早學會不抱奢望,現在也只是回到原來的期望線而已。倒是我對這種「學習障
礙」產生興趣了。在擁有資源、典範、各種行家,以及失敗經驗等等的一切學習條件之
下,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學不會、學不對,還放不了手?
作者: whosucksWang (海綿鋼琴師)   2022-01-29 16:45:00
胡先生出手
作者: dean009we350 (天命風流)   2022-01-29 17:07:00
同意8樓 好像講了什麼又好像沒講
作者: marketingptt (宋信君)   2022-01-29 17:09:00
我沒有要支持霹靂,棄坑很久了,但是你這篇文章說的sense也是很空泛抽象..感覺比較偏向你個人喜好。
作者: mosqutiolamp (捕蚊燈)   2022-01-29 17:0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