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路易凡貝多芬 Louis van Beethoven (2020 奧德捷合製)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21-06-15 15:35:58
歐洲最近終於解封、文化節慶活動也紛紛出檯!其中有個最大的系列節目遲到一年也要辦,那就是「貝多芬 250年」慶祝音樂會!這才提醒我貝多芬生於 1770 年、去年 2020 正是他誕辰 250年、結果好死不死遇上 COVID-19 被封了一年... 不過 2020 德奧捷等國還是有製作他的傳記電影於 2020 聖誕夜電視播映:此片片名叫 "Louis van Beethoven",取的不是貝多芬的正式名字「路德維希」、而是貝多芬在家人之間的童年小名「路易」,儼然宣示了此片在歷年貝多芬片中的特色:要探討貝多芬的童年成長、並回顧這成長的結果。
https://imgur.com/cp7Dekf
於是此片選了一個許多樂迷可能不是很滿意的切片:電影分兩條時間線平行推進,「過去線」是貝多芬年少 8-22 歲、也就是 1778-1792年「波昂時期」,而「現在線」相當短暫只有 1826 年 9-11 月的「克雷姆斯時期」、這段期間他帶著自殺未遂的監護姪兒 Karl 來藥商弟弟 Johann 位於多瑙河畔文化城市 Krems an der Donau 的大宅靜養月餘... 結果中間產出最多事蹟最多也最戲劇化的 1792-1826「維也納時期」本片全跳過 XD 相應地,本片作為音樂家傳記片,貝多芬的樂人樂思與創作演出著墨較少,雖然選樂不少但多半只是烘托內心的配樂,故事以他個人成長為主。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0/11/05/08/48/4517177.jpg
我個人對這取向相當肯定,因為畢竟幾十年來貝多芬片也看多了、貝多芬音樂會與樂曲解說也聽多了、其實所有維也納「黃金時代」的音樂創作與人生點滴上網查查全都有、本片就另闢蹊徑聚焦比較冷門的「開始與結束」:小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帝侯國學琴長大的小 Louis、他從小朋友到小伙子到賺錢扛家的少年、這段少兒時期人格化育的歷程、臨到老來如何回顧並畫下註腳?更戲劇化的,是這「開始與結束」的雙線切片橫跨了風起雲湧的半世紀:童年小貝生在王公貴族戴著假髮的Ancient Regime、晚年拿破崙戰爭都已結束老帝國都已轉型,時代與他各自改變了多少?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0/11/05/08/53/4255838.jpg
也許,這片重點不在「音樂」或「藝術」、反而在「時代」與「思想」,當然後兩者與對於前兩者的孕育是密不可分。在小貝長大的 1770s-90s,遠方有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莫札特與海頓、近處有威瑪「狂飆突進」文豪歌德與席勒、大海對岸有「美國獨立革命」丟下一顆震撼彈、西方不遠有「法國大革命」正蠢蠢欲動著、而在貝多芬啟程前往維也納的 1792 年 11 月「法國大革命戰爭」已悄悄突進科隆選帝侯境內!我們從概略的音樂史都知道貝多芬這人孤傲剛強、滿腹理想、狂飆突進、敢愛敢恨,是世紀之交古典轉浪漫的熱情代表!他看著大革命軍的到來作何感想呢?
https://de.web.img3.acsta.net/videothumbnails/20/10/16/14/12/1599296.png
演貝多芬的三位演員各有千秋:擔綱 1778-82童年戲份的不是專業童星、而是神童鋼琴家 Colin Pütz、他親自擔綱演出練習譜曲等所有專業戲、信手捻來的真專業身段比任何演員都到位!擔綱 1787-92少年戲份的,則是音樂世家練琴多年的德國新生代創作歌手兼演員 Anselm Bresgott,臉型帥度神似美國演員 Noah Centineo、但身材與演技氣質更多了三分深情澎湃與木訥靦腆,剛好詮釋小貝滿懷理想思考藝術卻不善社交不解風情的衝突特質;一頭亂髮的晚年耳聾貝多芬,則由奧地利老戲骨 Tobias Moretti 飾演,台灣觀眾雖不熟但他主演的《偷畫男孩》今年院線有上過。
https://i.ds.at/6Z1bTA/rs:fill:1600:0/plain/2020/12/22/Beethoven002_1.jpg
貝爸是低地國歌唱家、落腳科隆選帝侯國宮廷住在波昂、生下小貝望子成龍嚴格調教希望成為「下一個莫札特」、令小貝儘管琴藝卓越但人格受迫壓抑著。小貝也是有自己的數位鋼琴老師但大多作風保守、父親自己身為宮廷音樂家也標準甚高目空一切,此時啟蒙小貝的老師倒是自由奔放的歌劇演員 Tobias Friedrich Pfeiffer:他離經叛道出口成章到處發表自由派言論、他活力四射晚上不睡挖小貝起床彈琴、但沒把小貝當孩子來規訓卻當個自由人來熱情分享:有個哲學音樂家盧梭剛過世、這兩年人人在談美國獨立、我們可曾想過人民也能有主權與選帝侯訂契約?
https://mafab.hu/static/thumb/w1000/2020t/350/21/453377_1608151583.712.jpg
小貝最大的貴人,當然還是獨具慧眼的鋼琴老師 Christian Gottlob Neefe,他的宮廷樂師地位也許不如貝爸、他的音樂四平八穩也沒強過貝爸、甚至他的保守樂風很快就難滿足小貝意識,但他能知才惜才拉拔小貝把他當個朋友看,讓小貝接替當管風琴手還帶小貝認識歌德詩作... 但歌德詩作,如此慷慨激昂理想熱情鏗鏘有力,真的還能用老師堅守的傳統格律嚴謹創作嗎?小貝的作曲叛逆了、小貝在職場也叛逆了,老師也許一開始氣憤感嘆年輕人為何如此不成材?但卑微樂師彈性勞動受到宮廷重組的職場震盪時、也開始跟著小貝認識自由獨立與平等契約的重要?
https://imgur.com/wIMFj7u
爸爸高壓酗酒漸難成事、媽媽生病家裡重擔漸靠小貝扛,未來扶搖直上的生命貴人海倫夫人 Helene von Beurning悄悄登場、令被迫快速長大的小貝如沐春風視為「第二個母親」,當然妹妹都早夭只有三兄弟的小貝、也充滿好奇帶點緊張認識夫人的千金 Eleonore von Beurning (!)。自小已對貴族平民天上地下萌生不平蠢蠢欲動的小貝,這激進叛逆的世界觀幸有仁慈貴族 Helene 來撫平:我們是貴族、我們愛文藝、我們努力仁慈照顧百姓;你母親病了我來扛、你需賺錢我給你生計、你既有才華我就帶進貴族圈更上層樓!貴族贊助的藝術烏托邦,不是天經地義嗎?
https://imgur.com/ely2FM1
跟著 Helene 進入貴族圈跟了選帝侯、有老師寫推薦信成了管風琴師,雖然卑躬屈膝的求人姿態令小貝不太爽、但這宮廷音樂家道路不是數百年一日理所當然嗎?下一站,是新選帝侯 Max Franz賞識小貝推薦他去維也納找莫札特!1787時年 31 歲的莫札特對 17 歲的小貝既像前輩又像大哥哥,聽幾個音就知小貝人才叫進家裡卻懶得教、看小貝這麼熱情認真就給他抄《唐喬萬尼》打打工,小貝崇拜歌德席勒思索人民改革、老莫卻靠義式德語歌劇捕捉人民生活,眼看老莫到處欠債寫曲賺錢「不如來投我們選帝侯」?老莫只笑笑「奉獻選帝侯與奉獻債主又有啥不同」?
https://imgur.com/zciH9hP
年老的老貝看看手上,儘管自己劃時代地提升了音樂家地位可獨立找出版商,但從 18 世紀老貴族年代進入了 19 世紀新中產年代、奉獻有錢的出版商與贊助人和過去奉獻選帝侯又有何不同?老貝正在意識到:他年輕時以自由平等理想企圖推翻的封建、其實到了老年只是換個形式借屍還魂!資本家面對藝術的嘴臉還未必有過去選帝侯的品味與氣度呢。家外的階級不平等借屍還魂也罷了,家內的父權規訓小貝自小更深惡痛絕,就連永別波昂遠走維也納的那天都沒跟父親 Johann 道別... 是否這次不告而別沒畫下和解與理解的句點、未來自己也會不由自主複製父權?
https://imgur.com/Xfv3Fxk
本片要處理貝多芬晚年爭議最大的「姪兒衝突」問題!小時小貝被爸爸幾近家暴地規訓、長大自己沒結婚當爸倒當了姪兒喪父後的監護人、竟然對姪兒的生活事業能力耕耘也是處處掌控一把抓、本片開場就是一陣拐杖暴打比昔日貝爸還兇猛!本片這趟 Krems寄居弟弟宅邸的靜養之旅,就是姪兒 Karl 受不了他管控而自殺未遂這才一起前來的。史實這位不是人才學啥都不行的姪兒Karl、被高壓管教起來恐怕比小貝小時還淒慘,本片甚至還給他多一層「愛情」層面讓老貝這虎伯悍然剝奪!令人生被否定愛情也被拆散的 Karl 悲憤控訴「難道您不曾年輕不曾愛過嗎?」
https://media.e-talenta.eu/video-thumbnail/352730.jpg
老貝年少當然愛過的,而且「愛」和啟蒙運動到狂飆突進乃至法國大革命精神本緊密相連!而且對小貝這平民樂師來說「愛」就是席勒詩文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就是「乞丐與伯爵同歡」、靦腆地吞口口水其實想說的恐怕是「樂師與小姐也能結連理」?是呀我們這一切啟蒙與革命不就是為了打破封建壁壘與階級高牆嗎?我有幸得仁慈貴族 Helene von Beurning 無私提拔還成了通家之好、那是否與小姐 Eleonore的兩情相悅也能夠開花結果?誰想到,貴族什麼都可以給我、但貴族永遠和我不一樣;1791雪夜的跨年,這對戀人儘管兩情相悅卻都進不了對方的舞會。
https://imgur.com/P1hoQaf
本片最痛徹心扉的對話恐怕是「謝謝夫人資助我留學、條件是要我放棄小姐嗎」?「噢親愛的Ludwig,你有權得到的才有所謂放棄」,那屹立不搖的階級高牆打從心底根深蒂固地自然!難道從小貝到老貝熱情理想以筆為劍音樂入世的一生、與時代革命共同努力半個世紀已日換星移、那高牆與那宿命儘管形式變化本質仍永難撼動?接近全聾的老貝雙耳驀地響起了致敬席勒希望向前的《快樂頌》,嘴上宛如遺言的喃喃自語卻是絕望的「有人王侯有人僕從、出身就決定了命運、我竟從未承認這點」... 面對一生困厄都奮鬥不息的貝多芬,本片真能做出這種絕望詮釋嗎?
https://i.ds.at/EKqNXw/rs:fill:750:0/plain/2020/12/22/BeethovenMoretti.jpg
電影以兩趟冬夜旅程結尾:第一趟,是 1791 十一月小貝愛情挫折卻仍滿懷希望地離開、根據史實書信承諾愛人 Eleanor「我經過學習還會回來彌補過錯」,眼看車窗外遙遠的法國大革命軍已來到選帝侯國境內改變我的世界了、下次再回來時是否一切被阻擋的都將自由圓滿?第二趟,是 1826 年十二月老貝帶著姪兒經過痛苦衝突與和解、一起乘車回到維也納,然而不但大革命改變社會的夢想只是一場夢、連自己回到波昂圓滿缺憾的承諾也是一場空?這樣的貝多芬電影播映在德奧的 2020 聖誕節雪夜,封城中歐洲民眾圍爐觀賞真的適合佳節心情嗎?
也許莫名有緣地適合:18-19 世紀之交是個理想的年代、20-21 世紀之交也是個夢想的年代,過去革命推翻封建老貝歡欣認為自由平等將到來、今日資本推翻共產人人歡慶讚頌民主自由將到來,結果是否各種改朝換代的「革命」或「革新」理想都終將被偷天換日借屍還魂?我們慷慨激昂努力一回的是否都為人作嫁成一場空?甚至在個人尺度上我們也往往不知不覺忘卻理想成了自己不想成為的大人?這是一部失落年代談失落老貝的貝多芬電影、為我們揮別兀自掙扎的 2020 進入失落的 2020s,疫情一年世界治理荒腔走板撐過了、但疫情養出的百鬼是否正將橫行?
歷年讚頌貝多芬音樂創作豐功偉業的電影也許夠多了、此片選擇以貝多芬的理想萌芽到成長體悟為切入點,這使它不再是部鼓掌灑花的偉人傳記片、而更像是探索個人存在與認同的少年成長片。它沒有堂皇華麗的鏡頭去讚頌偉人的榮耀時刻、但寫實的古樂器古舞台古妝髮古場景如日常般自然寫實地呈現... 至於老貝一生最波瀾壯闊卻被本片跳過的 1792-1826「維也納時期」、本片仍精選了他這段時間創作的經典樂曲、給生命終點接近全聾的老貝迴響腦海思索人生。只是它「滿懷理想奮鬥一生只是鬼打牆」的故事會不會太洩氣?也許世道令人洩氣、但理想是人生最後的食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LsVl_UzU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