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雷] 游牧人生Nomadland 流浪並不美好

作者: IanPan (旅行為下一次出遊找靈感)   2021-01-21 11:04:15
趙婷去年得到威尼斯金獅獎的《游牧人生(Nomadland)》,中文翻譯很美,讓人想起Di
gital Nomad數位居遊者,然而這部改編電影的原著還有一個副標題:surviving Ameri
ca in 21st century.在二十一世紀美國掙扎求生。
海報設計很有趣,是美國各州的車牌集合,點出在車上移動穿行全美的游牧生活。電影
內容並不甜美,而是溫柔而殘酷地揭露美國夢最真實殘酷的那面:一旦失敗夢醒後會怎
麼樣?隨著政府不斷地引鈔救世,資本狂歡推動資產價格節節高漲,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沒有搭上致富列車的數以佰萬計的美國人淪為Homeless(或用原著中使用的“Housele
ss"),正式步入下流社會。
Nomad並不浪漫,如果你沒有選擇權,年輕時總幻想遠方的詩與生活,那是因為知道如果
想要定下來隨時可以,然而年紀漸長之後,隨著家族長輩陸續過逝,如果既無晚輩又孤
寡一人,心理上已經成為Familyless,在碰上財務危機而Houseless,就成為真正的Hom
eless。那也是電影主角芬恩的真實處境,誰說她願意上路?更多是迫於生活的不得已,
為了商業保險必須擁有一份工作去應付支出,如同在Starbucks遇見的那些年老的女士們
。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社會安全網一破而接不住的人就不停地墜落下去,也是今日東
京大阪等東方大都會中存在的現實。無人知曉由於疫情關係加速惡化的日本已有1/7孩童
陷於貧窮中營養不良,有資料可查的發達國家狀況尚且如此,無論其他發展中的社會。
在美國,很多人陷入Nomad之境,多少只是因為一場疾病,醫療費用高昂以致於傾家蕩產
背上負債,人們需要商業保險彌補社會福利不足之處,若沒錢就只能等死了。芬恩就是
為了給丈夫治病花光積蓄,在小鎮也沒有工作機會,終於失去充滿自己與丈夫回憶的房
子,不得不離開尋找生機。
很多人以為離開了就是Move forward,但Nomad的移動其實更多時候是在原地踏步,一如
芬恩在聚會中認識的許多投入vanlife的人,其實是為了追尋過往美好的回憶,陷在過去
無法抽離;更多的人不夠幸運是墮入底層生活,living paycheck to paycheck,在貧窮
中循環無法自拔。然而這是整個系統機制的問題,並非渺小個人可以解決,於是導演也
只能溫柔而不加批判地呈現事實,期許能激起社會運動而改變。
題外話,想說在台灣卻是全民健保讓人陷入Nomad之境,便宜的醫療資源不用白不用,以
至於很多退化的老人如行屍走肉苟延殘喘地活著,加上孝道文化的壓迫,對家族造成經
濟與心理上面的負擔。他們並非可逆可治的疾病,由於退化而逐漸敗亡失去的功能的器
官,在國外是放任自然兩週結束此生,在台灣卻是伴隨大腦與器官雙重的敗亡折磨家族
數十冬。
求生是本能,失智後的自私更不可能求死,為何不能允許在還有尊嚴的時候,決定自己
的時間?古代游牧社會沒有過多資源贍養老人,於是只能放棄,如果老人有旺盛求生意
志展現出為人之價值,部族自然還有位置給他/她,然而若老人已經失去生存意識,那麼
便放任自然,斷不會如今日還要請看護插管餵食。我每每想起《血觀音》的結尾,活著
究竟是真的孝順,還是只為了讓對方承受更多痛苦?
字源考:Nomad轉自中古法文Nomade,源自古希臘文意思是追逐牧場的人,所以中文翻為
游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