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微雷)揪外國朋友看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作者: Dorapika (元氣)   2021-01-10 22:55:49
試著分析一下為何外國觀眾會和華語圈觀眾有不同方向的感受和思考
1. 翻譯字幕是再創作
外國觀眾吸收劇情的途徑應該是視覺(字幕)>聽覺(口白),
原本可能被認為出戲的文藝句子、不合時代的用字甚至是台灣腔調,
在外國觀眾眼中都已經轉化成翻譯員吸收後再輸出的對白了
甚至英文翻譯還直接解讀了中文字幕更深一層的含意
以下是院線板的印象:在點唱機那裡阿漢說從「兩個人」變成那麼多人,
英文用的是"Adam and Eve"
在海邊Birdy說「你」哪裡也走不了,
英文用的是"We can't go anywhere"
2. 演員的熟悉程度
台灣人看到戴立忍和王識賢出現在凌晨的魁北克街頭,
腦袋優先反應應該是黑道交易而不是昔日戀人吧
另外幾乎沒看到西方觀眾對王的泡麵頭下評語,但我不確定原因
3. 基督教文化
可能被非基督教文化圈觀眾詬病的穿插剪輯,
在基督教文化圈觀眾眼裡反而是推進劇情的轉折
聖經的引用和辯證在西方世界早就內化了,觀眾不用花力氣吸收
甚至在推特上很多重擊葡語圈觀眾的劇情就是神父和阿漢的對話
4. 性別平權與威權轉型的歷史
這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原因
西班牙有1939~1975的佛朗哥獨裁時期、1980~1990年間拉丁美洲各軍政府倒台,
1990年前後東歐民主化
他們或多或少在類似的時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專制的威權倒下了,但性別平權還沒跟上
對這些國家現今來說,同婚合法已經是完成式了,
他們得以站在審視歷史的角度上看待這部彷彿記錄了亞洲第一個同婚國的微型縮影
而對泰國、日本而言,同婚合法分別是完成進行式和進行式,
因此觀眾仍能享受戲中三十年平權到來後所結的果實
與其相對的中國仍處在LGBT平權奮鬥的初期階段,
甚至和戲中台灣1980年代末相比,同性戀權益大概也只好那麼一點
中國觀眾難以理解三十年後中年相遇片段其實是導演的溫柔救贖
「這個世界真的變了,黎明到來,所有人將可以走在陽光下相愛」
或許十年後再來看這部電影,台灣觀眾會有其他的反思感想產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