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打烊時刻》台北的凌晨三點鐘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20-08-19 18:11:49
圖文版請參考連結:
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2599123383332873541335542/2190670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在深夜的都市裡,夜晚依舊還年輕
電影英文名:Closing Time
大家都有晚上依舊清醒的經驗,不管是因為熬夜苦讀、工作關係、還是夜深人靜有些事情
湧上心頭,半夜睡不著覺,還是較少人會把心情哼成歌,而是獨自享受或接受這夜晚襲來
的寂寥,不平靜的夜,眾人皆睡我獨醒好似原本的世界在這一刻魔幻了起來。
《打烊時刻》是一位來台,被台灣著迷的瑞士導演所拍攝的台北深夜紀錄片,她記錄著台
北士林社子島那一小角落、那個片刻、還有幾個日常隨即而過的小故事,默默地以旁觀者
的視角,來記錄台北的夜晚、凌晨到天亮,讓人看見這短短夜晚時間裡的台北紀實。
比起國外晚上只有酒吧夜店,亞洲地區夜間選擇像是多了不少,台灣有著賣消夜的小攤販
、開過十二點的夜市、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商店等等在夜晚依舊服務與工作的人群,
就像是這個城市不因夜晚而睡去,依然熱鬧。
在各個城市與地方不同的情況下,台灣的夜晚似乎比起國外更加熱鬧,迷幻且讓人好奇,
如同紀錄片開始所言:因為太常在晚上工作,都忘記自己有影子了。展現出在日落時刻出
沒的不僅是黑夜,還有著在晚間生活的人。
《打烊時刻》是一部小品的紀錄片,來台拍攝的瑞士導演並沒有太多資金與時間,全片是
以拍攝的十四小時去做剪接,從夜晚拍攝到日出,詮釋台北夜裡各式各樣的多元性,有時
晚上平靜的毫無人煙只有路邊的野狗漫步在馬路上,而突然一台機車而過打破整個夜晚的
寂靜。
有時候下起了吵雜的滂沱大雨,打在各式各樣的鐵皮版上,而在這樣風雨交加的夜晚,依
舊有人車出現在路上緩慢的朝著目的地前進,展現出夜晚多樣性的韻味。
這部電影以導演意外迷路光顧的清粥小菜店面為全片的主軸,在高架橋下一間不起眼的亮
起招牌的小攤販,郭老闆與他妻子每天在這裡開店服務晚上工作的人們,來來去去許多人
,跑晚班的計程車司機、經營夾娃娃機的年輕情侶、隔壁認識的熟客、刺青師傅與他的客
人,
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在鏡頭下談論著日常,填滿這小店裡的每一個夜晚。而隨時間越
接近早晨,這些夜晚的顧客都慢慢消失,一天又回到日出那一刻,周而復始。
這部紀錄片雖然是以外國人的角度拍攝,但並沒有過多尋找「很台灣」的鏡頭,而是以台
北的夜晚為主軸,拍攝出台北晚上日常,並且在架設鏡頭時讓被拍攝者習慣被拍攝,捕抓
出自然日常的一面,並進階帶出裡面人物故事。
這些故事並沒有連貫性,彼此人物關係也不大,他們只是來消費消夜的顧客,而每位顧客
的行業,也在片中被拍攝出來,但不深加琢磨,反而展現出影片的神祕感和藝術性,也讓
整個故事並不是單一而是更多元的台北夜晚。
有趣的是《打烊時刻》的電影導演過去都是以超16毫米拍攝,而這拍攝的習慣意外的跟台
灣過去新浪潮時期,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的作品調性很相似,在後續看過這些台灣導演
的電影,《打烊時刻》的瑞士導演也感到驚喜,
同樣慢節奏與長鏡頭交錯,特寫聚焦於微小事物日常世界的故事性,還有同俗與在地化,
這些文化意涵也讓導演被這樣電影手法所吸引。而在這部紀錄片同樣除了記錄與日常拍攝
,也在最後幾幕出現魔幻與寫意的拍攝手法作為收尾。
電影中的最後幾十分鐘,脫離了原本單純拍攝日常的方式,脫離台北市區的夜晚換到清晨
山區,並且在浪潮和古道間帶出另一種台灣魔幻的風格,導演嘗試以真正的「打烊時刻」
將這部台灣電影收尾。
日復一日,不管是晚上或白天一天工作結束不代表店鋪打烊,而是下一次營業開始。《打
烊時刻》利用各種構圖與音效去串流出一個屬於台北獨特的夜晚故事,同時也告知每個夜
晚都是明天的開始,一切都還未結束,也不知何時結束,直到擺脫日常例行公事的枷鎖那
一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