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夕霧花園》與《菠蘿蜜》:家國歷史

作者: LukasPoldi (Poldi)   2020-01-22 21:26:26







~*-*~*-*~*-*~*-*~*-*~*-*~*-*~*-*~*-*~*-*~*-*~*-*~
《夕霧花園》與《菠蘿蜜》:家國歷史的兩種回眸
網頁版(Medium):https://reurl.cc/YlAzLL
最近陸續看的幾部電影,都與馬來西亞的歷史相關,一部是談馬來西亞種族政治的紀錄片
《還有一些樹》,另外兩部則是劇情片《夕霧花園》與《菠蘿蜜》。
除了《還有一些樹》是紀錄片,探討的時代背景也與其他兩片大不相同,不太好並論外,
兩部同樣以馬來西亞建國前動盪歷史為背景的《夕霧花園》與《菠蘿蜜》,倒是彼此相映
成趣,先後觀賞大有互為補充的滿足。只是比起目前較多人討論的《夕霧花園》,我個人
其實比較喜歡《菠蘿蜜》。
雖然《夕霧花園》改編自知名小說、由自己還算欣賞的林書宇執導,李心潔、張艾嘉、阿
部寬等大牌群星加持,製作規模也最宏大,無論在攝影、剪接、音效、美術設計等技術層
面都挺到位的,但是因為故事本身,雖以戰亂的大時代為背景,主要角色卻侷限在華人富
裕階級與白人莊園主及其友人們 — — 包含隨侵略日軍南下、戰後卻滯馬未歸的日籍宮
廷園藝師 — — 所構成的高雅上流社會,而其他階級與族群僅僅作為時空背景的點綴,
加上劇情敘事無法撐開原著的歷史厚度及超越國仇家恨的愛情,尤以人物情感轉折、角色
心理矛盾掙扎在電影中交代不足為最,因此作品整體而言有種精美卻空洞之感。
相較之下,廖克發與陳雪甄導演的《菠蘿蜜》固然製作規格無法與《夕霧花園》相比,也
有它們的缺點,譬如企圖在一部片統括彼此可能不那麼有相關的歷史與社會議題,導致影
片有失焦危險,甚至因此讓部分問題只能點到為止,而無法深入,但是卻能真實感受到導
演對於那些被官方國家敘事以及主流霸權所排除、遮蔽、他者化、非人化的群體的同理與
重視。
作為廖克發導演自己的半自傳電影,《菠蘿蜜》以不同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同樣失根、漂
泊的處境為故事主軸,透過馬來西亞與台灣、1950年代與當代兩個時空,父與子兩個世代
的劇情線,以及貫穿全片、承載東南亞人民鄉愁的熱帶水果菠蘿蜜為意象,加上反覆出現
的斷指情境 — — 據導演說「斷指者」在阿拉伯語有「被迫流亡」的意涵 — — 旁及命
運或心境類同的移工、非法居留者、底層零工勞動者等今日台灣社會的異鄉客、流亡者、
邊緣人,並讓這些天涯淪落人彼此相濡以沫,在前途茫然的現實裡,分享著點滴確幸。看
得出來,導演不只是要訴說自身族群境遇,更有著對於這些不同群體出身但共享離散命運
的人們跨越身分隔閡相扶持的期待。
不過,由於《菠蘿蜜》採用非線性敘事,且對於馬來西亞歷史背景並沒有充分說明,甚至
在劇情的開展上,也往往指涉含蓄,因此觀眾或許需要對於馬來西亞近代史有基本的認識
,對於東南亞合法與非法居留者的處境和生活有一定的聽聞,在觀影的過程中才比較好進
入狀況。
一個值得對照的面向是,《夕霧花園》與《菠蘿蜜》都觸及了上個世紀40年代下半至50年
代,馬來亞共產黨武裝反對英國殖民,以及英國殖民當局施行「緊急狀態」,將可能成為
共黨潛在支持者的鄉間華人勞動者集中安置於「新村」由軍警統一管理的動亂年代。對於
馬來亞共產黨,這群最早提出建立獨立的馬來亞共和國,且在二戰期間英國殖民者無能抵
擋日軍進擊時,擔負起當地抗日主力,並在戰後不惜以游擊戰和恐怖手段反抗英國重回馬
來亞殖民,最後卻失敗的革命者,《夕霧花園》依舊沿襲從英國殖民年代至今日馬來西亞
官方所描繪的刻板形象 — — 貪婪、野蠻、窮凶惡極的華人土匪 — — 並且將其置為滿
足主流敘事想像的動盪背景元素。而《菠蘿蜜》則延續導演廖克發早前從家族秘密切入挖
掘歷史禁忌的紀錄片作品:《不即不離》,將這群馬來西亞建國史上的失敗者還原為「人
」的模樣 — — 他們固然對於殖民者冷酷無情,並且會利用親屬的掩護,從事暴力反殖
民鬥爭,但他們同樣對子女有壓抑卻真實的愛,對於戰友同志有深刻的情誼;他們雖然仇
視叛徒,矢志為政治信念獻身,卻也有害怕、軟弱的時候與難以割捨的俗世牽掛 — —
相形之下,《菠蘿蜜》面對歷史與人性的態度,我想是更真誠也更令人激賞的。
實際上,電影《菠蘿蜜》裡的兩條時空線,比起企圖串連台灣社會各種東南亞籍居留者處
境,但受限於篇幅只能蜻蜓點水的當代時空線,單純刻劃馬來亞「緊急狀態」下底層華人
處境的1950年代時空線,無疑是較為聚焦,也較能打動人。在我看來,此線更是全片最具
後勁的部分。那個在壓抑、肅殺時空氛圍下的含蓄的情感表現,無論是父子情或母子情,
生離與死別,鏡頭下簡賅的對話甚至無聲的互動,口琴聲背後的巨大撕心之痛,對我來說
都是很揪心的。尤其電影尾段,小男孩拾起母親的手親撫自己的臉,然後返回毀壞的家屋
內漠然的吹著口琴,那種小小年紀必須獨自面對沉重的家破人亡的情境,更是使我淚腺潰
堤。
總體而言,讓觀眾「看見」那些被視而不見或人為抹除的「存在」,無論是存在於過去的
馬來半島,或是今日的台灣社會,一直是廖克發作品最重要的心意。在當代,我們其實一
直不缺乏以大時代為名的平庸愛情故事,卻需要更多文本讓我們記憶、理解,甚至保持關
注不同群體發生了什麼事,這也是儘管我主觀的認為《菠蘿蜜》本身有這樣那樣的缺失,
卻依舊偏愛它的原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