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2019個人十大片單

作者: ireul (Crosswise)   2019-12-30 23:03:13
年終固定寫一下回顧,Review一下今年印象深刻、喜歡的電影,總是會有意外驚喜之處。
不過工作上變忙,進電影院的時間被壓縮,所以如果你有「怎麼沒有這一片?」、「某某
片一定可以上榜吧?」的疑問,很正常。原因也很簡單,我無福進電影院看那部電影,加
上個人對老片的執著,沒有緣分看到新的好片罷了。至於排名,當然是我個人喜好程度為
準,當然很主觀,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歡迎提出。
標準:2019年在台灣院線或是串流平台上映的電影,美國上映時間次之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10. The Two Pope,教宗的承繼:
Fernando Meirelles的作品。本以為Netflix在去年Roma已經精銳盡出,沒想到今年更一
舉推出眾多更靠近主流大眾題材的電影,本片就是今年獎季的一大Underdog。藉由虛構兩
位教皇在即將交任時的懇談,導演為我們示範了保守派,與改革派交流中,彼此互相坦承
、反省、告解、以及原諒的必要性。最終,都會發現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是單純的「人」
:會犯錯、是罪人、但因認知到不一樣,讓我們被既有的觀念蒙蔽,和現實束縛。或許兩
位教宗,到最後還是站在對立的兩邊,但是,至少他們是站在同樣的平台上:足球世界盃
決賽場上,替各自國家加油打氣。或許保守與改革,不論教廷、美國、香港、甚至現在的
台灣,要達成共識還是近乎不可能,但至少,兩位教宗謙卑的態度,為我們示範了溝通的
橋樑,要如何搭起。表面劇情平實,但背後的寓意,又餘韻繞樑。對比現在世界的社會環
境,更值得人們深思。
9. Midsommar,仲夏魘:
Ari Aster的作品。個人竊以為,本片論手法,是今年(至少個人看過)敘事呈現手法,
最被低估的作品。一對瀕臨分手的情侶,應同學之邀,到了瑞典古老鄉間,參加多年才舉
辦一次的仲夏盛宴。但宴會過程中一項又一項的傳統祭儀,卻讓他們既有的生活觀念受到
極大挑戰,既有關係、行為逐漸失去控制。本片最亮眼的,是與獵奇古老異教儀式感覺完
全相反的優美呈現手法:眾多獵奇儀式發生的當下,人物行為詭異,但場地陽光燦爛、眾
人衣著古樸華美。眾多長鏡頭攝影運鏡,更是優美如畫,完全不輸其他藝術電影。導演
Ari Aster企圖挑戰Parajanov那反自然、行動如古典藝術畫的畫面,是勾起我進戲院看本
片的原因。或許本片不見得有明確的真實隱喻,但我想人類與原始、慾望的距離,比我們
想像中近很多,是本片主旨之一,也是本片故事上,給我印象最深刻之處。失落於現實世
界的女主角,反而在看似違反人類文明進程的古老儀式中,內心被壓抑衝突得以彰顯、情
緒得以宣洩。也讓人反思,既有現實文明對人類本性的扭曲
8. Knives Out,鋒迴路轉:
Rian Johnson去年拍了引起極大爭議的星戰八後,今年回來拍他自己最愛的推理題材。作
為Agatha Christie大粉的他,也交出了一個個翻轉具在意料之外,又在理論之中,其中
邏輯推理層層到位的好作品。以本格推理開場,中途帶到了社會現實情境反映,最後又回
歸本格推理。電影進程和結局安排,似乎也象徵性呈現了美國社會現況:左右兩派坐在椅
子上互爭,但真正實打實幹、作出貢獻的,是檯面上不存在的非法移民。或許因為小弟同
樣也是本格推理小說迷,所以對類型故事有相當程度的偏愛。看到電影中,各式各樣古典
推理橋段出現時,驚嚇成分不大,反而屢屢讓我會心一笑。編導之外,全明星的演出陣容
也讓人眼睛一亮,尤其是Daniel Craig,他頗適合這種英式古典紳士偵探的角色。
7. Apollo 11,阿波羅11:
Todd Douglas Miller的紀錄片作品。意外在搭阿酋聯航空上,看到這部今年最佳紀錄片
的熱門候選。之前一直有都市謠言,說阿波羅登月過程,是傳奇大導Stanley Kubrick的
拍攝出來的,我便一直打趣說,本片其實是Stanley Kubrick拍攝後封存50年,重新現世
的作品。但實際上觀後感,如果事前不知情,跟我說本片是Stanley Kubrick拍出來的,
我大概也會信,因為本片畫面選取的簡潔震撼,海勝一大票紀錄片和劇情片。畫面其實只
是把之前眾多紀錄影片、新聞片段重新剪輯,重現登月過程的細節。但其畫面選取簡潔震
撼的程度,直逼1982年的經典詩意紀錄片,Godfrey Reggio的Koyaanisqatsi,失衡生活
。當然本片不似Koyaanisqatsi,一切盡在不言中,而是站在冷靜、客觀的角度,讓觀眾
置身在發射台、控制中心、登月小艇上,與工作人員、太空人、和美國一般群眾,一同經
歷過程的一切真實的驚險,情緒渲染壓抑但真實深沉。眾多呈現太空中太空船對接、無聲
勝有聲的長鏡頭畫面,是本片印象最深刻之處。
6.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從前,有個好萊塢:
Quentin Tarantino的第九部作品。QT的電影看多了,習慣他既有的Tone調,起初對本片
相對寫實、不誇張白爛的表面故事,些許不適應。電影用多層平行蒙太奇:當紅影星
Sharon Tate、過氣影星Rick Dalton、連固定工作都沒有,只能打雜的替身演員Cliff、
到廢棄片場Manson家族眾人,讓觀眾一眼看遍了好萊塢黃金年代,從繁華到頹廢的每一個
面向。但QT,還是那個愛老年代、老西部的QT,眾多鏡位、畫面,還是經典的老西部片風
。不論是片場內的Rick Dalton,或是片場外Cliff,在在都告訴觀眾,他們還是那個老時
代英雄,演技、固執仗義依舊,只是時代演變,已容不得他們繼續光鮮亮麗,一如眾多老
西部片英雄。本片,其實一樣是致敬往事的西部片,只是致敬的逝去年代不是在19世紀美
國西部開拓時期,而是20世紀美國好萊塢黃金時期。只是,一如Rick Dalton後續拍的義
大利式大雜燴西部片,最後QT還是用了他的招牌暴力美學大雜燴,給了眾多角色一個翻轉
現實的機會:Sharon Tate度過平安無事的一頁,Manson家族臨時改成入侵Dalton家,被
兩個好萊塢演藝圈邊緣人物暴打一頓,爽快感滿點(心裡甚至高喊,這才是我們期待的QT
)。Rick拿出火焰槍那幕,是生平第一次在戲院裡,看到觀眾因角色行為歡樂到鼓掌。末
尾,Rick終於見到Sharon,似乎意外得到重返好萊塢上游的機會,是本片對眾多黃金年代
人物最後的亮點和溫柔。
5. Joker,小丑:
Todd Phillips的作品,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或許也是因為拿了預期之外的金獅獎,
感覺後續影評紛紛用歷屆金獅獎得獎作比擬,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誠然,本片論藝術
水平,是不及歷屆得獎者:去年的羅馬、前年的水底情深,更早期的斷背山、花火,甚至
去年在馬倫巴、羅生門等影史經典。而本片對上層社會虛偽面、底層社會的陰暗面、人心
陰暗處的扭曲、以及精神科疾病的連結,更讓本片引起不少道德上的爭議。但我對本片以
Martin Scorsese三部名作:Taxi Driver、Raging Bull、The King of Comedy為基底,
融合DC高譚市人心陰暗面這種狂亂的原創想法,非常的欣賞。Arthur Fleck被母親教育著
無論如何要保持微笑、他想保持小丑工作、他想當喜劇演員的夢想、以及被母親告知他是
Thomas Waynen私生子一樣,都是他對改變既有生活的夢想。只是這樣的期待,與現實生
活上的不容,造成他那與環境落差、令人驚愕、害怕的狂笑。每每在痛苦時發出的狂笑,
反應外界對他們發出苦難聲音的無視。本來帶給他人歡樂的小丑和喜劇演員夢想,卻因象
徵理想現實衝突的病態狂笑,讓他成了被偶像嘲笑、上層人士欺壓的對象。他希冀在黑暗
高譚市向上爬的願望,終歸和他母親對Thomas Wayne的相思、他自己對鄰居女子的感情一
樣,是種妄想delusion、false belief。故事只是藉最極端比喻法:將希望比擬為精神認
知上的脫節,來控訴這社會的黑暗和無望。他認清現實絕望後,殺死造成自己有不切實際
期望的母親、殺死自己往日偶像節目主持者,象徵往日希望者Arthur Fleck的死亡、報復
讓自己曾經懷抱期望的虛偽社會。反而在反抗社會後,意外成了反抗群眾的偶像,都是對
既有社會的控訴和諷刺。或許,有時我們得反過來想,生病的,為什麼不是這個社會?至
少,從Arthur Fleck變成Joker的路上,他是這麼認為的,電影不過是站在第一人稱,呈
現Arthur的感知和想法罷了。Arthur的想法變化令人感到恐懼、噁心,正是Arthur,乃至
於導演,希望觀眾感受到的。當然我承認,本片確實敘事、氣氛渲染上,有些許不足,些
或得借鑑Scorsese三部曲,或是DC小丑的形象,補完故事。實際上本片的確可以再更黑暗
、強烈些。上映前,我有偷偷期望,可以看到如A Clockwork Orange般的黑色、挑戰人性
底線的巨作。當然考量到美國現在社會氣氛,本片能有作出這樣的劇情,已屬不易。本來
以為Joaquin Phoenix以本作拿影帝,絕對令人服氣,但現在眾影評人協會,似乎更傾向
婚姻故事的Adam Driver。只能說,應該是本片的黑暗基調,外加實際呈現上些許的缺陷
,讓Joaquin似乎將再一次失落而歸。另,Hildur Guðnadóttir的重低音配樂,對本片
氣氛烘托是大加分,是Joaquin演出外,另一大亮點。
4. The Irishman,愛爾蘭人:
Martin Scorsese的作品,Netflix今年獎季戰一大主力。看之前想,本片光憑Martin
Scorsese、Robert De Niro、Al Pacino、Joe Pesci四位大老的名字,應該足以號召大片
廠出資拍攝本片,讓本片在大戲院上映。尤其是Martin Scorsese,先前Martin大爺根本
沒有電視螢幕作品,對比眾多老學院派的導演,如Steven Spielberg,或多或少都還有些
小螢幕作品,實在很難想像Scorsese的大名,和Netflix連在一起。只能說,或許時代對
電影的要求、加上Martin Scorsese對藝術的堅持,讓本片終究只能委屈求全於Netflix平
台。但也多虧了Netflix平台,讓不只本片的眾多獨立藝術電影,有了不受戲院上映約束
的揮灑空間。本片年齡化妝技術,也是電影創作上的一大創新,只是幾位大老年紀畢竟也
大了,固然臉上的皺纹消失了,但整體角色的活力,還是略遜以往。尤其Robert De Niro
、Al Pacino,眾多影迷都是一路看著他們作品走過來的,兩位大老什麼年紀會有什麼樣
貌,大家都很清楚。本片兩位大老演出對比以往,整體演出差異相對明顯。或許也是這樣
,本片前段交代Frank Sheeran殺手史、美國50~70年代社會大環境變化、與兩位大老交心
的過程,略顯倉促、快速。也因此讓歷史環境有相對差異的我,對於Jimmy Hoffa這位歷
史人物當年風光和震驚全美的消失案,感觸略嫌不足,直到看完電影作功課,才能領會更
多Martin Scorsese想傳達的旨意。Frank和兩位大老的關係:與Russell Bufalino關係,
象徵他的出身與黑暗過往;與Jimmy Hoffa關係,些許象徵他對企圖社會上流攀升的美國
夢。然而他也迫於現實,背叛Jimmy Hoffa,殺了他,並為此痛悔不已,哀嘆自己夢想的
消失,與現實的無奈。本片前段對角色、美國當代社會現況變化的大篇幅描繪,其實都是
為了鋪墊末尾凸顯Frank告解,並希求救贖的片段,也是本片真正亮眼之處。或許如同
Scorsese大爺,在拍完The Departed之後所述,已經不願看到角色為現實利益在受苦受難
,更希望給予角色一點希望、救贖。Scorsese其實對於信仰類型的電影一直有所偏好,只
可惜他著名傳世的,反而是他似乎相對不怎麼愛的黑幫史詩電影。本片套了一個黑幫類型
的皮,但真正的骨幹,還是其中宗教上的懺悔與救贖的希冀。
3. Marriage Story,婚姻故事:
Noah Baumbach的作品。因為個人因素,對這類作品沒什麼愛,但本片觀影過程,出乎意
料的順利融入,更嗅到了些許柏格曼的熟悉意味。片頭有提到Bergman著名電視劇婚姻場
景,當時就在想或許是致敬之處,沒想到看完查,真是如此。當然Noah Baumbach對兩位
主角的待遇,要好過柏格曼不少。Noah Baumbach借鑒柏格曼招牌的人物正面特寫長鏡頭
,對本片兩位主角Adam Driver和Scarlett Johansson,是一大考驗,但兩位主演也交出
了亮眼的演出表現。劇情把一對特色互補,都固執己見的夫妻離婚過程、導演演員職業角
色與夫妻角色的連結、紐約陰鬱壅擠的市景和洛杉磯陽光明媚的市景、和既有男性沙文主
義與新興女性主義的衝突,以比喻手法互相連結的相當完美。既諷刺又令人難過的是,在
離婚的過程,兩人反而處處體現了片頭提到欣賞對方之處,在在讓人可惜兩人分開。末尾
,先生終於讀到太太那封欣賞自己優點的列表時,不免感嘆,兩人只要願意放下一點點固
執,就可以讓兩人的婚姻繼續。只可惜,大環境觀念變化、衝突加劇,加上兩人唯一共通
點:固執好勝,注定兩人分開的命運,一如大時代觀念的轉變。雖說電影明顯站在女性主
義一邊,藉Laura Dern飾演的女律師,將女性自古以來受到種種不公平的傳統沙文束縛和
完美要求,說得很明白。男主角,先生Charlie對既有家庭的固執,讓他在法律流程伊始
,就吃了虧,甚至開始賠上自己在紐約的事業和經濟。其實Charlie對比其他男性沙豬,
其實已相對算好先生了,他對家庭工作觀念的固執,其實在更沙文的台灣相當常見,只是
反映他也受傳統男性沙文觀念拘泥的受害者罷了。或許如此劇情安排,只是反映時代的改
變,和人們對自我觀念的要求和演進。傳統夫唱婦隨的刻板想法,已經是這個時代需要淘
汰的觀念。或許固執的兩人解除束縛分開,反而更能理解對方的辛勞和固執之處,體會到
對方的愛。
2.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燃燒女子的畫
像:
Céline Sciamma的作品,大概是今年後勁最強的作品了吧?初始覺得故事起伏不甚大,
但後續細思,許多細節都令人回味無窮。本片大概是這幾年對女性主義隱喻,最漂亮的作
品(應該還是有可以比美的,只是我沒看過),劇中沒太多情節,直接提到既有社會制度
、婚姻給女性的束縛,但兩人的互動、思想上的交流、畫與被畫、與外在社會的互動對比
等等,卻處處體現女性現實受到的壓抑,和內心反抗的意念。其內斂、深沉的呈現手法,
個人覺得更勝過Marriage Story。 伊始,修道院還俗的小姐,不願被畫,迫使女畫家只
好以女伴身分,陪伴小姐,暗中觀察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卻不知這觀察的眼神,早
就撩起小姐反過來的注目和關愛,或許這是她渴望已久的關愛,但不曾在修道院壓抑生活
中得到過的。在壓抑環境下,兩人在彼此身上,找到共通處:畫家從小姐身上,看到自己
受壓抑的一面;小姐從畫家身上,看到自己希冀的獨立樣貌,兩人相愛,或許也有女性自
我救贖的意味。畫人,某些程度上也是種感情的投射,女作家從畫人(付出感情),到透
過小姐身上鏡子為自己做畫,再到後面以自己為模特,要學生觀看自己細節做畫,某些方
面反應她從付出感情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壓抑渴望得到感情的一面,進而渴望他人付
出感情給自己。優美如畫的攝影,是本片除劇情、演出外的另一大亮點,每個畫面的光影
設計,都如林布蘭油畫般驚人。加上故事中三位女性對奧菲斯故事的新解:奧菲斯離開冥
府前回望妻子,是出於妻子的呼喊要求。這些或許都反映女畫家,就是導演Céline
Sciamma對當代人的期許:紀錄女性受現實束縛下的樣貌。不論兩人小世界多麼美好,小
姐終究會出嫁,受到婚姻的束縛,如同奧菲斯的妻子終究無法脫離死亡的枷鎖,只希望奧
菲斯(畫家、導演、其他紀錄者)記住自己最美麗,但即將消逝的身影。在女僕墮胎當晚
,小姐馬上要求畫家畫下墮胎樣貌,亦是暗示。兩人分開了,但畫家留給小姐的兩個印記
,一直深深地影響小姐:28頁,與韋瓦第四季的冬。末尾,已嫁人的小姐,獨自聆聽完整
版交響樂版,韋瓦第四季夏篇章,為之垂淚。對比畫家初始為小姐,用大鍵琴彈奏的不完
整版冬,象徵的就是兩人一同經歷愛情後,深藏在其中的強大力量。
1. Parasite,寄生上流:
大概看完本片,就幾乎確定是年度最愛了:開場的黑色荒唐犯罪喜劇、隨著一個個謎團出
現,反轉再反轉的劇情進展、整體對社會階級落差、國際情勢的象徵比喻手法,及其中對
社會現象刀刀見骨強烈諷刺的劇情,每一項劇情元素都是我的菜,呈現出來的張力也相當
驚人。比起去年同樣在坎城、美國獎季引領風騷,卻無實際大獎斬獲的Burning,燃燒烈
愛。本片劇情相對淺顯,容易進入狀況,但透過一個個象徵性小元素營造出來的劇情張力
和諷刺力,一樣強大。窮人金家、有錢人朴家,就是韓國上下兩階級的象徵。金家子女用
盡各種秀下限的方式,利用當代上層韓國人對歐美生活崇拜的盲目無知,讓全家混進了朴
家工作。只是越深入朴家,越感覺上下階級間的隔閡與既有歧見,深不見底。主人
朴家的一舉一動,即便不帶惡意,都對設法對下層階級作出區隔,充滿濃濃的偏見誤解。
本來主人一家外出辦理的小孩生日宴,讓金家一家人似乎成功的寄生在朴家,享用豪宅設
施,大方開派對。前管家意外返回,揭開朴家黑暗的一面,兩家人開始互鬥,然而這一切
,在主人朴家臨時返回後,都不重要。上層人,只顧自己眼前光明的一切,對於底下人民
的生活和爭奪,他們不知道,也不想在乎,更設下明確、不成文的界線,置身於生存戰鬥
之外,完美反映資本主義東亞的社會現實。然而在性慾呈現上,上下兩階級家人,又殊無
二致,更顯上流社會人們的虛偽。金家用盡一切心血混進朴家,然而豪宅底下前管家一家
人的遭遇,卻預示暗無天日的社畜生活,將會是他們的未來。北韓宗教式的崇拜大將軍,
一直是其他各國的笑柄;但南韓社員對社長,又何嘗不是用近宗教的方式服從他們?南韓
大公司社長,和北韓大將軍,一樣對子民、公司員工有宗教式權威,掌握著影響眾多家庭
的基本生活資源,這兩者差距在哪,好像不那麼容易說清。或許是看穿現實,讓金家爸爸
,選擇在宴會上刺死朴家爸爸,象徵下層人民對上層人民僅有的無力反抗。出於躲避罪刑
,他選擇了遁入豪宅地下,成了真正的社畜、寄生蟲,只能仰賴少量的通訊工具與外界溝
通。到底誰是片名所謂的寄生蟲?用盡各種手段進入朴家的金家一家人應該算,然而沒有
幫傭、家教和司機,就沒有辦法打點生活基礎事宜的上流朴家,在這方面,也算寄生在金
家身上。對當代韓國、東亞上流階級是一大諷刺。
特別遺珠:返校:
徐漢強的電影。本片放在這裡,承認有私心成分在,純論藝術上成就,得承認本片是及不
上這片單其他電影。但在海角七號上映十年後,台灣電影復興了,但卻沒多少作品,願意
回顧台灣歷史最不堪的白色恐怖年代,其中種種荒謬又真實的事跡。在國外,眾多真正經
典的恐怖電影,無不被賦予現實政治、社會環境相關的諷刺隱喻,也唯有與現實相連,才
能讓恐懼元素的渲染,讓人更加印象深刻。這幾年最經典的範例,就是前年的Get Out。
而台灣人自己訴說的白色恐怖故事,絕對是台灣人的專屬權利。當然,侯導的悲情城市珠
玉在前,讓後繼者或多或少,難以望其項背。本片作為遊戲改編,在視覺畫面上,盡力地
重現了兩位主角身處的超現實噩夢,成功的將台灣傳統禁忌元素,與白色恐怖烙印巧妙的
結合在一起。和劇情拼湊下,呈現出的大時代人性扭曲、人性隔閡,相得益彰。或許本片
在些許細節、節奏掌握上,還有值得加強處,但本片出現,絕對是台灣電影歷史上重要的
一步。或許很多人愛說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但放眼自由世界、甚至共產世界少數自
由創作時光(別的不說,90年代的中國大導電影講起自己文革,可謂字字血淚),真正亮
眼的電影,絕對有反應社會真實之處,而社會真實,自然包括政治。
遺珠:Ford v Ferrari,賽道狂人:
直白但深刻的傳記故事,把利曼24小時這極度壓榨車子和車手的賽事緊張刺激,呈現的相
當到位。Matt Damon和Christian Bale兩位大老的演出,也相當到位。
遺珠:Ad Astra,星際救援:
太空版的現代啟示錄,本來是做如是期待,實際上故事含義也相去不遠:深入太空其實就
是深入自己內心,到最深層的解決自己的伊底帕斯情節根源,彌補自己人生不完美處。自
己內心不完美處,或許不見得是原始慾望無法滿足,而是空洞無助,對應劇情呈現人類在
宇宙中的無助。只是基於黑暗之心改編,已經有兩部神作:現代啟示錄和阿奎爾,上帝之
怒,皆以高張力、瘋狂(不論劇情或拍攝手法)名垂影史。相比之下,本片顯得壓抑、隱
晦許多。或許是James Gray既有特色吧,但這樣的題材,總希望可以往高劇情張力的方向
發展。
遺珠:Dolor y gloria,Pain and Glory,痛苦與榮耀:
本片和The Two Pope差不多都是在第十名左右的位子,Pedro Almodóvar的作品,也是他
的八又二分之一。眾多導演的自傳體作品中,目前我只看過Federico Fellini正宗版的8
½和本片,是站在導演立場,敘述導演創作過程才思枯竭,與往日情感糾葛互相對應的故
事。雖說比起正宗8½,本片少了Fellini招牌的歡樂幻想馬戲團演出,與現實成強烈對比
,讓本片整體顯得壓抑、隱晦、內斂不少。對比現在生活的處處苦難,小時生活,顯得無
比純真。也是透過一路雙向抽絲剝繭,導演才收到往日情感的回音,消除心中層層壓抑的
陰霾。讓導演再次拿回導筒,拍攝屬於自己過往的故事,象徵重回初衷,正面面對自己失
落的過往。
Avengers: Endgame,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不管喜不喜歡MCU的經營方式,不能否認MCU的宇宙觀塑造方式,徹底改變了這十年全球電
影的發展方式,甚至其他層面的文化媒體傳播方式。本片在眾MCU超級英雄逆轉時空,重
新對決Thanos後,替發展十年的Infinity Saga,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不得不佩服
Marvel願意見好就收的勇氣:在聲勢正頂峰時,讓幾位重要一代復仇者聯盟成員,以適合
他們的方式,漂亮的謝幕,讓整個Infinity Saga,成了一代商業片經典合集。許多意圖
仿造樹立宇宙觀的IP:DCEU、Star Wars、怪物宇宙等等,目前為止沒收到真正的成效。
或許就連漫威到第四階段後,也很難複製Infinity Saga的成功經驗。
Atlantique,Atlantics,大西洋:
頗有幾分泰國名導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寫實拍攝的熱帶國家風情、超現實的劇
情發展、緩慢柔和的節奏。但本片宗旨,又是對現實社會的諷刺:不論是上層社會對下層
社會的壓迫,或是既有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壓制。
沒機會今年在戲院看到的:Little Women,她們(什麼怪譯名)、1917、Jojo Rabbit,
兔嘲男孩、陽光普照,只能期待明年有機會看到。
以上,不免有異想天開之處,歡迎指正
作者: iceskycoldly (快快樂樂瘋下去)   2019-12-30 23:58:00
這片單跟電影心得 比前面幾個有誠意許多了 給推!!
作者: RachelMcAdam (瑞秋賣燈絲)   2019-12-31 08:04:00
我反而覺得痛苦與榮耀不錯阿莫多瓦難得有這種口味清淡,步調適中的片
作者: iceskycoldly (快快樂樂瘋下去)   2019-12-31 08:05:00
重點還是心得內容 有些系列文即使看很多部 但心得都是一句話帶過 這樣的話還是請發在自己個板就好了
作者: Legolasgreen (西裝背心是萌物)   2019-12-31 12:59:00
作者: aidszzzz2000 (輔大黑)   2019-12-31 15:27:00
用心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