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去年聖誕節 Last Christmas,心火相傳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9-12-08 04:12:27
這是今年唯一的聖誕賀歲片(還有另一部《黑色聖誕節》應該就很黑色了),也是艾瑪湯普遜與老公 Greg Wise以喬治麥可 1984 年同名歌曲 "Last Christmas" 為靈感的片,全片也用了很多喬治麥可歌曲。這首歌曲看似是失戀歌曲「去年聖誕節,我把我心交給你;才過了一天,你心交給了別人」,它的聖誕是一種情人浪漫的聖誕。但聖誕,真的只關於情人的浪漫嗎?本片根據這個舊詮釋先鋪個粉色的小花團,然後撥開花團讓我們看見本片對這首聖誕懷舊金曲的新詮。
這部片很聖誕、很英國、很倫敦、很龍媽、也很社會。它全部選擇聖誕季節拍攝,充滿聖誕街燈亮麗禮物與浪漫夢想;它走遍倫敦東區到西區各種景點、走訪各地的市集街景招牌街燈、看遍倫敦多元族群多樣階級;它是英式小品喜劇又哭又笑,在種種傻氣荒唐中看見人情;說傻氣荒唐,它請到了戲路最搭的「龍媽」Emilia Clarke 一拍即合,就算有再多倫敦菁英路人影評嘲笑她也不改其志;而說到社會,它是社會藝術家 Bryony Kimmings初次跨足電影圈的編劇作品,它強烈地關注倫敦「多元文化主義」尤其下層階級與外國移民,它更劍指 Brexit 與英國極右排外不假辭色。
https://www.bilety24.pl/public/thumbs/default/0x0/1090/o/last-christmas-.jpg
去年聖誕節,倔強的失戀歌曲?
說什麼多元文化主義,這片女主龍媽與編劇艾瑪,她們不就是英國白人嗎?怎麼身為英國白人膽敢演外族角色?事實上,英國近代難民移民一波接一波,一戰後有沙俄、二戰有法國波蘭、戰後有前殖民地的國協諸國如印巴與加勒比海、冷戰結束隨歐盟統合有波蘭與羅馬尼亞、巴爾幹戰爭後有前南斯拉夫、千禧年後又有富裕的德國中國俄羅斯... 許多的英國「白人」其實久遠前也曾是移民、一樣是多元文化的一份子。雖然兩位演員應該都不是巴爾幹半島東歐裔,但就當他們也要為英國白人觀眾當個role model:別人曾把心交給你、今日你也能把心給別人。
嗯,喬治麥可的經典聖誕金曲"Last Christmas"是這樣解讀嗎?恐怕大多人會搖頭。它擺明是個真心被狗咬的失戀男子抱怨舊情人、還有點不服輸地「我會找到個特別的人」才不稀罕你,整個是個創傷後的憤世嫉俗樣,難怪女主角 Kate 對這歌星與歌曲如此認同。這位 Kate 的工作是聖誕小精靈,她在本片也儼然一位時代小精靈,她生活家庭事業理想乃至身心健康都苦悶、她只能向外尋求酒精與性愛慰藉、覺得每晚至少能在某個溫柔男子床上醒來好像有種存在感、但一次次被溫柔後的「渣男語錄」狠打槍... 於是她變成個憤世嫉俗的倫敦人,倫敦街頭走一遭處處看得到。
但倫敦也有另一種人,我們也常常見到,他們背後的故事我們不知,但他們眼神永遠樂於與人相交、樂於把握對到目光的緣分、樂於在地鐵上收起手機看起小說、樂於把每一個默契延續下去、樂於天南地北打開話匣子,當然更不用說舉手之勞樂於助人、然後半開玩笑擺個帥氣輕盈的老派紳士樣、即使他知道此生與你 99%不會再相見... 本片這位單騎走天涯的現代騎士 Tom Webster,給 Henry Golding演起來輕盈帥氣如美夢成真!令人羨慕他的人生如何能夠 literally毫無包袱(!)。當然,太無我地關心他人風景,有時也是容易出點小意外,但此心圓滿如沐春風。
成功人生幽靈下,凡人的十字路口
Kate 是個憤世嫉俗的沈重小精靈、Tom 則是個與人為善的輕盈小精靈,兩人都代言一種倫敦經典的市民特色,而配角們也真的往往兩兩成對呼應他們,一對對代言著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倫敦人們。有一對女警,棕髮的一板一眼喜歡當傑森史塔森這種硬漢(致敬一樣在柯芬園的聖誕遊民片《夜刑者》!)、紅髮的一直放軟身段代她與人為善;有一對遊民之家的志工,坐輪椅的大鬍子看多了別有圖謀的偽君子、站著的小夥子堅持相信有人願意來無私努力就是新希望。
更別說,還有明明好心收留但面上當個慣老闆的中國黃阿姨、搭配一見鍾情瞠目結舌忍不住說出口的德國酸菜叔,還有如《冰雪奇緣》般與妹妹冰凍的姊姊、要她的黑人女友催促兩句才怯生生地出口破冰,或是小夫妻生活困難正如聖誕裝飾永遠做不好、但印度孕妻滿腔怒火仍記得告訴黑人丈夫重點不是禮貌而是友情... 到底我們生活的重點在哪?是要開店的生意興隆、上班的考照高陞、持家的完美裝飾、巡邏的抓遍壞人、唱歌的一圓星夢、人人若不是走上正軌 (normal) 就是要大放異彩 (special)嗎?在世故倫敦拖著皮箱奔走試鏡、委屈自己逢迎討好的 Kate 迷惘著。
倫敦逾千萬人,人人夢想工作房子完美家庭的「正軌」、甚至每人來到猶勝紐約巴黎的倫敦都想圓個「特別」的成功大夢,但試問:有這麼多美夢成真的大明星位置留給他們嗎?甚至倫敦既適居 (habitable)又平價 (affordable) 的住宅單元夠容納他們嗎?顯然不夠,尤其在卡麥隆撙節時代更是遠遠不夠,到脫歐時期更全沒在管。沒辦法,英國傳統就是市場經濟傾向,它無法像北歐與法國那樣仰賴大國家完整照顧市民一切基本福利與保障,它的替代取向倒是騎士精神,在古代是城堡貴族捍衛莊園、在今日則是中上階層的基金捐助與第三部門,或是凡人也能出力當個志工。
去年聖誕節,心火相傳的歌曲
沈重小精靈 Kate 兀自談著「正常」與「特別」的大夢、壓得她喘不過氣自我否定,輕盈小精靈 Tom Webster 一路訴求「向上看」後終於要打破這地上的庸碌窠臼:正常 (normal)是個糟糕的概念,人間根本沒什麼正常,人人卻被這執念追著跑徒然壓垮了自己;反倒,人生要實踐人性 (human)就已大不易,要維持你的心運轉身體健康已然大不易,你的每一個小動作其實不用談遠大的正常夢想,都已經時時刻刻在形塑自己的人生與人格。在這裡,Kate的人生與人格是什麼樣子?Tom 沒說甜言蜜語也沒給壓力,只是開放等待 Kate 自己做出抉擇。
Kate 一家的設定,是前南斯拉夫的巴爾幹半島東歐人,他們身為難民的陰影是 1990s南斯拉夫戰爭,這醜惡的驚天災難令天使般的小女孩成為了潦倒憤世的一張龍媽臉,給他們創傷陰影再也不相信人間,彷彿奪走了他們的「心」成為了遊魂。Kate一家是戰爭難民,本片其他好多不同膚色的移民也在庸碌打拼憤世嫉俗著,甚至遊民之家好多本來各有才華的可愛人們,各自都有個驚天災難把他們打落水溝 literally成為遊魂。而若遊魂每天怨天尤人(媽媽)自我封閉(爸爸)、或是拼命工作(姐姐)甚至酒色澆愁(Kate),那麼遲早有一天 literally失去你鮮活的心。
但倫敦有情,總有生活圓滿輕盈一點的其它平凡人,願意交出他的心、圓滿你殘破的心;而上個聖誕節有人把心交給我,轉眼下個聖誕節我自能容光煥發交心給別人。原來 Kate 與喬治麥可歌曲 "Last Christmas" 之所以心有靈犀,也許不在溫柔男人的浪漫慰藉、令她找過一個又換下一個期待 someone special,而是在那今天給心明天傳出去的心火相傳、一棒棒傳出去每一位都是 someone special!而且他們都會融化心的堡壘繼續傳出去!原來,當代倫敦人的存在主義不是什麼偉大成就或人生正軌,而是人能幫助別人就自體快樂的「我助故我在」。
聖誕節非關宗教,而關於社會
「龍媽」Emilia Clarke 繼《我就要你好好的》後又一部浪漫喜劇商業片《去年聖誕節》,兩片都很倫敦也都很英國、都很階級也都很社會、都以浪漫愛情出發但遠遠超出愛情。而我認為《去》片又更勝《我》片一籌,它不再只是訴求庸碌女子學會擁抱自我探索人生,進而訴求庸碌女子擁抱自我後馬上就能擁抱別人、能夠幫助別人正是自己圓滿的人生!龍媽是我年度銀幕女神別無他想,她在兩片都努力克服人生潦倒的自卑、在旁人最無助的時刻打開眉毛擺出笑容「來一壺熱茶」,且當作她在《我》片學習接受他人的心,而在《去》片學習把心交給他人吧。
這部電影,儘管英國影評喜歡拿它來比較 2002 聖誕經典《愛是您,愛是我》、還喜歡比較更多 Richard Curtis 的 1990s小品喜劇如《你是我今生的新娘》與《新娘百分百》、然後嘲笑《去年聖誕節》東施效顰甚至是「本年度最爛電影、甚至史上最爛電影」、進而嘲笑那個 literally把心交給你是影史最白爛笑話... 但其實它與 Curtis 風聖誕電影與英式喜劇是截然不同的。對我來說,它在社會人心的格局上更像是《柏靈頓:熊愛趴趴走》與《柏靈頓:熊熊出任務》這一系,它在那「心火相傳」的世界觀上更像美國福音電影《冬季奇蹟》。
這些都不是銀色聖誕找找樂子的白人浪漫愛情片,而是心向社會關懷移民的多元文化片。只可惜,有的爛番茄愛到100%、有的吐到 14%,《去年聖誕節》有 47%就該偷笑了 XD 我們不用期待本片是什麼傑作,更不用期待影評對這種閃亮傻氣的聖誕電影有什麼好臉色。反而我們更值得把它當一部 passion project,有艾瑪湯普遜夫婦的故事概念致敬並新詮喬治麥可、有社會藝術家 Bryony Kimmings協同編劇給予此片紮實的社會脊骨、有 Paul Feig把這社會片給拍得浪漫亮麗而溫潤、也有 Emilia Clarke施展眉毛咧嘴傻笑告訴我們再魯的人生都可以惜福感恩將愛傳出去。
聖誕節,我們需要的未必是得獎大作,也可能是知性感性並進的暖心提點,提醒我們聖誕節非關商業甚至未必關於宗教,而關於灰暗世道下社會人心的連結相傳,正如 Kate 說的「燈光不夠,我就自帶燈光」。我們台北也差不多,總追求五子登科花一輩子也未必做得到,然後怨天尤人低頭滑手機躲進慰藉喘息的小世界;但我們也能抬起頭來,睜開眼睛平視路人風景、知道人人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什麼是正常,進而舉頭向上 "Look Up"看見想都沒想過的風景、尋找那確實存在只是隱形的希望。其實你我活著就已是整個社會集體成就,有這認知自然寬心、轉頭自能成就別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4m0nPDm9Y
作者: polestar0505 (notmolester)   2019-12-08 20:5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