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小丑》:當社會只給他們這個選擇

作者: LukasPoldi (Poldi)   2019-10-17 21:03:20







~*-*~*-*~*-*~*-*~*-*~*-*~*-*~*-*~*-*~*-*~*-*~*-*~
《小丑》:當社會只給他們這個選擇
網頁版(Medium):https://reurl.cc/xD70E5
多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對於《小丑》這樣的電影感到不安。
比起與DC的關係,《小丑》倒不如說是部有著濃濃馬丁·史柯西斯《計程車司機》影子的
電影。即使完全將高譚市、阿卡漢精神病院、韋恩企業、韋恩家族這些《蝙蝠俠》世界的
元素抽離,以其他名稱取代,也完全不影響電影的主題。
它完全是一部過於真實而近乎殘忍的挖掘被社會拋棄的「挫敗者」在生活中如何被各種打
擊一點一滴地擊垮,並以極端方式向社會反撲的寫實主義作品。像亞瑟這樣溫和、善良,
對於友好、有溫情的世界懷抱憧憬,總是努力想透過別人的關注證明自己的存在,但反應
慢、拙於察言觀色與應對進退的人,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他們總會因為這樣那樣
的原因而被視為「怪人」,甚至淪為笑柄,而較能適應主流社會運作的所謂「正常人」,
出於有心或無心可能或多或少都曾刺傷他們過於純真、理想的心靈。因此電影最後的「大
爆發」,多少會使主流社會所謂的「正常人」因聯想到現實而心虛、惶恐。
其實,像亞瑟這樣的人,不是註定走向這樣暴烈的結局的。電影開頭無人答理的呼救,就
像是亞瑟崩潰前的人生的縮影──他一直釋放著求救訊號,只是從來沒有被別人正視──
這也警醒著我們,許多看似無理由的暴力攻擊,其理由、動機很多時候只是人們沒有多去
注意,或囿於自身成見所以視而不見。眾人永遠的忽視,讓活得身心俱疲,始終無法被珍
視,一直難以感受到自己存在意義與歸屬感的人,最終只能如義大利思想家法蘭克·貝拉
迪在其分析恐怖攻擊、無差別殺人發動者心理狀態的名著《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
精神困境》所揭示的,選擇某種公開展演式的暴力和自毀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與歸屬。因為
這是他們唯一可以真正獲得他人注目,同時反擊這個使他們無法喘息的世界,並從對他們
來說痛苦萬分的人生中解脫的方式。
糟糕的是,人們很多時候不但忽視可能的「警訊」,更在「警訊」來時添火加油。電影後
段的高潮,正是對於這樣的情況給予最悚人的演繹──亞瑟一再重複的台詞:「敲敲門」
正象徵「大爆發」前的警告,而毫無察覺的莫瑞,再次給予嘲諷與事不關己的冠冕堂皇言
詞,最終讓自己吞下無法挽回的惡果。
必須承認,《小丑》的確是部「危險」的電影,但是它的「危險」不再於寫實刻畫某個「
受挫者」的抓狂反撲,而是劇情上合理的把政府緊縮政策下的社工、醫療資源等社會安全
網裁撤、菁英名流對於底層民眾有意無意的蔑視等充滿既視感的當代社會現象也排入逼迫
主角崩潰的壓力之一,甚至在最後,激越的安排了體制下的所有失敗者,被亞瑟的反撲啟
發,選擇群起摧毀越來越令人難以忍受的世界。雖然電影並沒有說明,這個摧毀是要代之
以新的、更人性的社會,還是只是要與忍無可忍的秩序同歸於盡。
然而,問題從來不是這樣的電影是否在煽動對於現實感到無力、挫敗之人向無望的社會及
其體制菁英做出攻擊,重點在於我們生存的現實社會,是否與電影中那個使失敗者無地自
容、讓弱者走向末路的社會有著一致的病徵。如果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電影所描繪的社會問
題無比真實,如果我們察覺到現實裡某些不可調和的社會危機早已在「敲敲門」,與其指
控電影的危險鼓動,是不是更該努力挽狂瀾於既倒,並做好面對失序世局的準備,在可能
到來的動蕩中,勇敢的嘗試以行動建設一個弱者可以生活得更好、人不再踐踏人的世界。
作者: pennychenggg (新時代新新人類)   2019-10-17 22:0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