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小丑》:一則當代的反政治寓言

作者: peterkfduh (巴德爾)   2019-10-14 20:51:48
雷文防雷資訊頁
注意!以下內文有電影《小丑》的大雷,慎入!
這是一篇觀影後對電影的一些想法與反思的短文。原本只是分享給家人與朋友的心得,但
在他們的鼓勵下我改寫成文章並公開於此。
這是小弟在電影版的第一篇文章,還望各位大大不吝討論與指教!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顏色】
「超粒方」的評論裡有提到虛實的交錯。我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沒注意到,但重看一次後
發現導演確實用顏色來多次轉場。整部電影的三個主調顏色分別是藍色(代表虛)、黃色
(現實)與紅色(厭惡或仇恨)。
顏色的轉換出現在很多地方,例如電視銀幕(莫瑞轉播的節目從一開始,亞瑟跟媽媽一起
觀看時的的藍色,到了醫院看到自己被嘲諷的彩色轉播,以及最後雅瑟自己排練時候的彩
色轉播,顯示了亞瑟跟莫瑞之間的互動完全是腦中虛構的。亞瑟從沒被叫上台過,他們是
完全沒交集的人。
顏色轉場在每一個鏡頭都有意義,而且往往是交錯的。整部電影的背景色調從一開始較多
的黃色與彩色,到電影接近尾聲的藍色與冷色,標誌著亞瑟內心的轉折。此外,每一層鏡
頭黃色與藍色的比例,可以看出亞瑟內心現實與幻想的拉扯。顏色的轉場不只顯示在最後
一幕、亞瑟上轉播台前的布幕上,也顯示在亞瑟身的衣服上(後面會提及)。總之,這部
電影最重要的象徵,是這三種顏色。
- - -
【衣服】
至少在他穿上紅色西裝之前,亞瑟最長穿的服裝是紅色襯衫外面罩上黃色的外套。這掉標
著:他背負著「外」在現實的困境,同時「內」心厭惡或憤怒著這個現實(或許也有無能
的自己)。要注意的是,這邊「披上」現實代表自己仍然仍與現實保持某程度的聯繫,儘
管內心(紅色的襯衫)如此厭惡與不滿。而穿在裡面,代表是被壓抑著的。
整部戲亞瑟只有兩次在「公開場合」穿上紅色衣服。一次是韋恩看電影的影廳。一次是上
莫瑞的節目。進偉恩電影院時,他雖穿著紅色,但沒有化妝,這意味著他(此時仍是某程
度真實的自己)必須穿上自己深惡痛絕的東西(有錢人的象徵)才能融入這個他痛惡的社
會階級。在洗手間,亞瑟脫下紅色衣服,以那件黃色外套的身分來面對偉恩。這意味著此
時此刻,他是(也希望是)以真實的自己面對偉恩。但被偉恩打臉的下一幕,是深沈厚重
的深藍色背景。這或許意味著亞瑟已陷入完全的幻想之中。可以猜測的是,亞瑟或許真的
上了街跟著人群一起抗議,但他或許沒有跟偉恩有任何接觸。偉恩與亞瑟互動的一切或許
只是純粹的想像而已。
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穿紅色衣服,是亞瑟穿著紅色西裝上節目。此時的他是黃色襯衫外面
罩上紅色西裝,象徵著「這個真實但已然瘋狂的『自己』,毫不掩飾地抗拒並仇恨這個『
外在』世界」。
這邊諷刺的是,以前亞瑟是穿著紅色禮服、進入影院跟著有錢人一起笑著螢幕裡搞笑的「
小丑」卓別林,此時亞瑟是穿上紅色、進入螢幕之中被人們訕笑。而當最後一幕,亞瑟準
備進場時,布幕(顏色從內而外分別是藍色、黃色與紅色)拉開,代表他的幻想穿入了現
實,並展現著憤怒。然後以最不堪入目的紅色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身披紅色的仇恨外衣
展現在世人面前,電影迎來了最後也最關鍵的一幕。
- - -
【面具】
整部電影最有政治意涵的一幕就是面具。從希臘承襲而來的拉丁字源,persona的意思就
是「面具」,指的是戲劇演員臉上的面具。當「戴著」宙斯時,演員是「藉著宙斯」說與
演。電影中,當抗議者戴著「小丑」面具時,他們是藉著偉恩口中的,那被鄙視的小丑來
說與演:你鄙視我們,那我們就以被鄙視的姿態,在公眾場合展現給你看,讓你「難看」
,作為一種反抗。
從地鐵槍擊案件都背景色調或許可以猜測,華爾街菁英們確實是亞瑟殺的。而這起事件引
起了兩種反應:社會底層民眾對富人的不滿,以及偉恩對殺人者的批評。偉恩批評躲在面
具後面的殺人懦夫為「小丑」,可是,底層民眾對殺人事件的共鳴以及對偉恩所代表的菁
英的不滿,他們的反應卻是「我們都是小丑」。既然我們如此不堪入目,那就以此不堪入
目的方式,大家聚在一起,團結並抗議。「小丑」這個消極的詞彙,轉變成了積極的、底
層民眾團結的象徵。他們戴著一樣的小丑面具在公開場合現身,標誌著他們都是「小丑」
(V怪客的面具也具有這層面這個意思)。
亞瑟的職業剛好是小丑,但這不代表他也是這眾多「(政治性)小丑」的一員。整部片最
高潮的部分,就是他進入地鐵車廂中「戴上面具又把面具扔進垃圾桶」的一幕。他「戴上
那象徵著政治運動的小丑」,隱身進入群眾隱藏自我,但是面具最後被他脫掉、丟棄了。
這代表著一件事(也如同亞瑟自己在莫瑞的節目上所說的):他自始至終都不是這群政治
運動的一員,他不是那個「政治的小丑」,而是「真正的小丑」。
這邊「真正的」小丑的意思是:他已經是那個被高譚社會徹底完壞掉的人。他身穿厭世與
仇恨的紅色,意味著(也是在莫瑞節目中所說)他「沒什麼好失去的(什麼都沒有了)」
。丟掉政治的面具,表示他也沒有要走入群眾運動的意思,更別提藉由政治性的群眾運動
來尋求變革的可能了。他剩下的或許只有仇恨與復仇。
如同卓別林滑稽的姿態展現在富人面前,小丑槍殺了莫瑞也以這一身紅色的仇恨展現在世
人面前。諷刺的是,鏡頭拉遠,眾多電視螢幕播放著小丑的殺人畫面似乎意味著:唯有以
最不堪入目的方式,才能被當代世界的所有觀眾「看到」。彷彿只有透過展現不堪,自己
才能在他人的「視界」裡有一席之地,一絲認同一般。
最後一幕,他以為他自己終於找到了歸屬(因為大家都帶著小丑面具),而抗議的大眾也
以為他們正在為這個「畫著小丑妝的政治運動同伴」作鼓勵。但事實上,亞瑟與群眾是彼
此活在平行世界裡:一個自以為終於得到了「存在的容身之處」,但是在政治的變革可能
性面前,他只是一個只顧發洩自身憤怒的小丑而已;而眾人以為找到了「同伴」,但他們
不知道的是,他們面對的卻是一個真正被社會完壞掉的人,而這個人可能完全無法融入他
們的政治運動之中。這一幕也是整部電影對於政治最諷刺的地方:我們以為的「革命」,
對於一些人來說或許只是在「破壞與發洩」對社會的怨恨而已(至於何謂真正意義的革命
,鄂蘭有談這邊先不講。)。
最後是關於電影裡社會抗爭的評論。或許底層民眾被喚起的行動根本不是政治運動,他們
只是想發洩與打砸搶燒而已。因為在電影裡,在偉恩看完電影走出來的那一幕,我們可以
看到有人竟然在搶劫。而最明顯的一幕,是有人舉著「反抗」(resist)的標語,但確實倒
著拿著這個標語的。這象徵著這或許不是「政治」運動,而只是純粹的群眾暴力而已。
- - -
【結語】
結尾結論一下亞瑟說的「我以為我的人生是悲劇,但其實氣喜劇」這句話。很明顯的「小
丑」(或者正確的來說是「亞瑟的故事」)是悲劇,而且是一場政治悲劇/矛盾(而且是
鄂蘭式的矛盾):真正被社會完壞掉的人(們),有政治的可能性嗎?尤其當亞瑟最後對
著諮商師說:「你不會懂的(You won’t get it)的時候,已然意味著亞瑟「還真的沒
有要溝通或搞政治的意思」。他拒絕了群眾、拒絕了溝通、對話、相互理解的可能,甚至
是拒絕了這個世界本身。然而,從這「亞瑟的故事」來看,我們會懷疑到底是亞瑟拒絕了
世界,還是世界拒絕了亞瑟;又或者:這個已不是一個能讓人敞開心胸並實現各自理想與
人生的「世界」了,而是一個「地獄」。而亞瑟,只是一個被玩壞的的人而已。但也或者
,沒有純然的世界與地獄。現實,總是在地獄與世界的拉扯之間。
與其說「亞瑟會變成小丑,你我都推了一把」不如說「要是你我都推(幫)了一把,亞瑟
就不會變成小丑了」。電影中亞瑟的雇主、車上的黑人媽媽、華爾街菁英、與莫瑞,小至
一般人大至社會菁英,「我們」(電影的觀眾)是否都能「推一把」,即便細微到一抹溫
暖的微笑,也或許能避免「真正的小丑」的發生。
然後,這類如此個人化的慈善行動,似乎終究無法擺脫當代政治困境:一個共同世界的失
落處境,每個人汲汲營營地謀生,只為了「活下去」。失落世界中孤獨的個人,唯一的寄
託只剩下愛情。我們繼續歌頌愛情,因為那似乎已成當代人唯一的容身之地:只有在愛人
的「視界」之中,我們才能在彼此共構的小「世界」中有一隅可棲身。然而,那就只是一
個只容得下彼此的小世界而已。它可以與更多其他社會上的人完全無關。在當代意義的原
子化小世界中,政治集體行動的可能性雖是微乎其微的,但似乎還是「微」有一點可能。
而對連戀愛本身都是幻想的亞瑟,一個真正被社會玩壞掉的人,他與政治/世界已完全隔
絕了。亞瑟若自殺,或許還真能昇華成政治小丑的象徵本身。然而當小丑槍殺了莫瑞,他
完全拒絕了這種可能性。這是一則亞瑟的故事,只是剛好披上DC小丑的外衣而已。而這則
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則當代的反政治寓言:一個真正被社會玩壞掉的「小丑」,有藉
著政治運動變革而尋求容身之地的可能嗎?
作者: henryhuang17 (Grado225)   2019-10-14 21:35:00
我也在看完的時候覺得亞瑟怎麼這樣就崩潰,回頭再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