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張艾嘉談新片:我對現在香港的混亂感到難過

作者: qpr322 (龍魚)   2019-09-06 12:33:50
新聞網址:http://news.mtime.com/2019/09/05/1596833.html
此文為新片《繼園台七號》訪談,有微量劇透請注意
電影導演楊凡以及兩位主演出席了《繼園台七號》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首映
,他們與時光網一起探討了導演的這部動畫電影對1960年代香港的致敬。
  這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一個優秀的學生子明(林德信配音)同時愛上了40歲離異的
虞太太(張艾嘉配音)以及她18歲的女兒美玲(趙薇配音)。
  這部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覺得熱情洋溢,有的人則對
於某些超現實的幻想不以為然。
  影片故事脫胎於導演出版的三部短篇小說《青春夢里人》《春風沉醉的夜晚》和《金
屋淚》。楊凡帶領的60名動畫師團隊為影片奉上了精美絕倫的手繪動畫藝術。
這位71歲的導演之前的作品包括:兩部與張艾嘉合作的電影《海上花》(1986)《新同居
時代》(1994),還有幾部與吳彥祖合作的影片包括《美少年之戀》( 1998)《遊園驚
夢》(2001)。而在《繼園台七號》中,吳彥祖也為路易男爵獻上了配音。
Mtime: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張艾嘉:昨晚在威尼斯這裡的首映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非常符合我的期待。我認識
楊凡已經很久了,但是我還是會被他影片裡的所有細節所折服,這些也讓我回憶起很多事
情。
儘管和我扮演的虞太太年齡不一樣,但是我的確經歷過故事設定的時間,1960年代的香港
,那時候我只有十幾歲,而影片喚起了我曾經那些美好的回憶,所有的建築、生活方式以
及英式味道的影響。那時候我在香港上了一年學,有很多回憶湧上來。
那時候發生的所有這些事情有點像現在的香港,至少某種程度上很相似,但似乎現在的情
況更糟糕,對此我感到很難過。
Mtime:這是一部非常精美的電影,但是也有些重要問題有待討論…
張艾嘉:的確,影片在某種程度上帶出了一些那段時間的壓抑感。有些人可能會對其中的
性場景頗有微詞,但我覺得那可能是所有華人都壓抑的東西——性的表達。我們總是想要
解放自我,但依然會被困住。
Mtime:你第一次見到楊凡是什麼時候?
張艾嘉:我是在二十出頭的時候認識他的。那時候我是演員在拍電影,他作為攝影師給我
拍了幾張照片。他當時是雜誌的自由撰稿人,來到片場給我拍照。當我搬到香港和其他導
演一起合作之後,我們才開始熟識的。當時的他為頂尖雜誌工作,我必須說,楊凡是唯一
一個為我拍照讓我看起來很漂亮的攝影師,真的,這是發自內心的想法,這也是之後我們
變得親密的原因。
我覺得他給我拍照以及了解我的方式,和其他只是拍照的人是不同的。他開始了解我,我
們會聊很多,那時候在香港我們住得很近,很自然成了朋友。他會經常來我家,我會給他
做飯,然後他開始叫我“教母”,儘管他比我大。
隨後我們變得很親密,會分享很多生活中的美好,還有很多關於電影製作的東西,以及我
們如何對待生活。但有時我們也會爭吵(笑),因為有時候我對於他寫劇本的方式不是很
認同,或者他看待某些問題的方式。有時我們吵架之後會一年不說話,但之後又會和好。
接著我們就一起合作了電影《海上花》(1986)和《新同居時代》(1994)。
Mtime:對於他拍攝動畫電影你感到驚訝嗎?
張艾嘉:嗯,我非常驚訝。他讓我去他的辦公室,給我看他在做的事情。他讓一群年輕的
大學生去蒐集有關舊香港的照片,就像是拼貼畫一樣。我問“你在做什麼?”他回答說,
我想做點有關於60年代香港的東西。你知道,他總是有些瘋狂的想法,而那已經是七年前
的事情了。
Mtime:當你在錄製配音的時候,遇到其他演員了嗎?
張艾嘉:沒有,我單獨錄的。我可能去了錄音室三次,最後一次是最終版的,所以我能看
到我的那部分,然後就添了些沒有被錄上的東西。
Mtime:你是導演,演員,歌手以及作家。而當你僅僅是運用聲音(表演)的時候會有很
大的不一樣嗎?
張艾嘉:事實上我很喜歡。我覺得每個演員都應該嘗試以及學習聲音(的表達)。這對錶
演是非常大的加分項,而這也是很多人忽略並且不在意的,但他們真的應該試試(重視聲
音)。這關乎你如何呈現你的聲音以及表達你的情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非常喜歡
,我做了很多關於聲音的展現,我很享受這些。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演員或者導演,我就是個電影從業者。我接受所有(的事情)並且
去熱愛它們,否則做它們的意義何在呢?
Mtime:你曾經說過,你覺得很多男性導演都沒能為女性書寫很好的角色。楊凡是個例外
嗎?
張艾嘉:他書寫女性的方式很不一樣,他想要讓女性獲得解放。有些導演會對女性非常溫
柔,但是並不會像楊凡這樣解放女性,楊凡是以一種非常感性的方式解放女性。因此我覺
得這在亞洲世界是非常獨特的,也是我很喜歡的。
Mtime:能多說點關於你扮演的虞太太這個角色嗎?
她們有直面社會的勇氣嗎?你知道,昨天我在威尼斯準備參加首映的時候,我看著自己的
裙子。這條裙子是十年前的,我穿它參加過電影首映。而那時候我年輕十歲,穿它是沒有
問題的。可是昨天當我穿上的時候,我就在想“不,也許我不應該穿這條裙子,因為我已
經66歲了,我的身體已經和之前不一樣了”。然後我就看著我自己,心想“也許我不該穿
”。但之後又一想,“不,你不能這樣想。66歲的你應該更加自信。”
但之後,作為一名中國女性,你就會有點害怕和懷疑,就像是“如果其他人批評我呢,如
果其他人也覺得我不應該穿該怎麼辦?”你有這些所有關於別人如何看待你的負擔,你知
道的,這是紅毯,你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亞洲人,所有這些都是負擔——不必要的負擔。
於是我就和楊凡說了,他回答我說“你當然應該穿,它很好看”。他喜歡。
Mtime:所以,對那些在社交媒體上因為穿著和言論受到評判的年輕女演員,你是否覺得
同情?
張艾嘉:當然會。有時候那些會毀了你的事業,讓你分心。我們應該專注於工作而不是那
些蜚短流長。
Mtime:這部電影是寫給香港的一封情書,但同時也是給影院的情人節禮物,不是嗎?
張艾嘉:是的,那也是我最愛的地方。我覺得所有動畫師都非常出色,影片非常精美。他
們用一種非常巧妙地方法展示了我們電影裡的影星法國女性Madame Simone和中國女性的
不同,以及行為方式的差別。從我的部分(虞太太這個角色)來說,所有的情緒都是內省
的,她的內心其實有很多的波瀾,但是表現出來的都是不帶情緒的。而Madame Simone則
不一樣,她的情緒都是外顯的,因此我們都有點嫉妒她。
Mtime:你覺得中國觀眾會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我們都習慣了動畫電影是給年輕觀眾準備
的,但是這部電影是給成年人的,不是嗎?
張艾嘉:嗯,有點困難可能,因為內容方面。
Mtime:因為性?
張艾嘉:性以及那時候的街頭暴亂。這些都可能會引發爭議。
Mtime:那一個年長的女性和一個年輕男性的外遇?
張艾嘉:嗯,我想這個現在是可以的(笑)。我覺得可能會有些評論。
Mtime:為什麼楊凡時隔十年才拍電影呢?
張艾嘉:我想在這方面,我和楊凡的想法類似,我們都有點,不是失望,而是那種如果大
家都不願意聽你說的東西,或者不願意看你拍的東西,那為什麼要麻煩呢?加上我覺得他
可能一直沒有找到足夠好的故事,一個可以和演員們一起講述的故事。所以動畫對他來說
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Mtime:那你呢?你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張艾嘉:在過去的一年裡,我作為一個演員和很多新銳導演合作。我也不明白為何這些第
一次拍片的年輕導演都喜歡來找我,也許我在片酬上更容易妥協! (笑)但是和新導演
合作真的很有趣,我一直在尋求創新性的和不同的東西,所以能和他們一起工作挺好的。
我也在寫自己的劇本,明年我可能會嘗試導演一部VR(虛擬現實)電影。這是非常不一樣
的東西,而我也想嘗試一下。
Mtime:VR有什麼地方吸引你的?
張艾嘉:我從來都不擅長科技,但是我覺得對於現代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你
必須了解它。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你就會想要知道如何使用了。當我看到VR的時候,我看到
的是一些我可以使用的東西。這不僅僅是一個維度,而是所有維度。我不玩遊戲,但是我
想做一個VR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體驗,這一定會非常激動人心。
Mtime:你和張艾嘉是老朋友了,她說你稱她為教母...
楊凡:是的,我們是70年代在香港認識的。他是我真正意義上的教母,我是沒有教父母的
,我只有一個教母,就是張艾嘉。
Mtime:這是你第一部動畫電影嗎?為什麼是動畫呢?
楊凡:因為我熱愛繪畫。在我從事攝影之前我唯一了解的就是繪畫。我成長於一個貧窮的
年代,攝影不是我們經常能看見的東西,但是我們能看見繪畫,我看到了中國藝術,西方
藝術,繪畫和素描,它們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後來即使我成為一名攝影師,電影導
演,這些照片和繪畫依然存在我的腦海中。而於我,“動畫”只是一個技術術語,我更傾
向於叫它“情感圖片”。圖片都是情感,快、慢,讓它動起來,而我只是換一種方式。
Mtime:所以你喜歡動畫電影嗎?
楊凡:不,我不是動畫粉絲,我不看動畫的。當時我去韓國找一位動畫師一起合作,這位
動畫導演問我,“你喜歡什麼樣的動畫?”我說,“不好意思我不看動畫的。”然後他就
說,“那不好意思我不能和你一起工作。”(笑)。但正因為我不是動畫粉絲,我就沒有
可能出現的所有的限制,我可以非常自由地做這件事。
Mtime: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部電影拍了多久?
楊凡:很長時間。我是從2012年開始的,後來我們就開始了手繪,那大概花了五年時間。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大概有20個人在做繪畫和設計。你必須從他們所謂的動態分鏡開始,
這有點像是一個長長的故事板。如果你不按照這個故事板來的話,可能就會很費錢。因為
手繪動畫是非常昂貴的,你必須遵循已有的東西。所以這整部電影其實在五年前就已經出
來了(故事線)。
Mtime:你有考慮過把這個故事拍成真人版的嗎?
楊凡:沒有,這個故事還是以動畫展現。
Mtime:為何從你的上一部電影到現在隔了這麼久——10年?
楊凡:《淚王子》(2009)之後,我就一直問自己,“你還要拍電影嗎?”因為我拍的影
片都是獨立電影,因為我是一個獨立電影人。所以,要去拍一部沒有多少人關注的電影嗎
?於是我停止了拍電影,重新定義我自己,我開始了寫作。在寫了三年之後,我靈光一閃
想到,我可以用動畫來講故事。因為如果是動畫的話我擁有完全的自由,我不必擔心天氣
,也不需要有大的場景設置。
Mtime:你有一個很棒的配音團隊。你是怎麼吸引到這些演員的?
楊凡:你知道最奇妙的是,在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有一個大牌的配音團隊。這都是因為張
艾嘉,他們都來了。大概三年前,當我們開始要為畫面找匹配的聲音時,張艾嘉就對我說
,“我聽說你在做動畫,你要我給你做些配音嗎?”我就說,“好,你可以配那個法國電
影明星,但是只有一句台詞。”她說“什麼?”我說“是Madame Simone,她是這部電影
裡的著名女星,但是只有一句台詞。”我看到她臉上的失望表情。
我們剛開始打算錄音的時候,本來想要用配音演員的,但之後我改變了主意就說,“張艾
嘉,你願意給電影裡真正的女主角配音嗎?”接著她就開始配音了,然後我就去問我所有
的朋友,那些在之前電影中有過合作的人,像是張艾嘉和姚煒,還有我的好朋友趙薇他們
都來了。
Mtime:那吳彥祖呢?
楊凡:你知道,我對電影行業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掘了吳彥祖。我總覺得這部電影沒有
吳彥祖就是不完整的,但是我沒有找到合適的角色。有天我在混音,我的聲音設計師說,
“路易男爵的聲音需要重新配。”然後我就想,“那讓吳彥祖配好了。”
因為拍攝《荒原》(2015)的關係,吳彥祖已經有兩年不在香港了。就在我想起他的兩三
天之後,他打電話給我說,“我在香港會待上一周。”我就說,“好啊,那你來幫我配個
音。”接著,他就給路易男爵配了音,然後我就覺得“這部電影完整了。”
Mtime:1967年的時候你在香港,這也是你的故事發生的時間。這有多少私人性?
楊凡:是,那時候我20歲。這是非常自我化的,但是對於角色來說,我認為每一個角色都
有一點我的影子,學生、母親、女兒、梅太太。也許我有分裂的人格而他們都展現在了電
影裡(笑)。
Mtime:但你預想過這部電影可能得到一些人的喜愛,也會得到一些人的討厭?
楊凡:我告訴你我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是因為我就是拍了這樣的電影,如果大家不喜歡也
沒關係的。我是自由和獨立的,我很慶幸可以自己籌集資金去拍我想拍的電影,然後享受
其中。我很感謝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邀請我,之後還會帶著影片去更多的電影節

Mtime:這部電影喚起了人們對於60年代香港的回憶…
楊凡:我是1964年去的香港,在那之前的10年我都生活在台灣,那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令下
。所以當我初次搬回香港的時候,我聞到了自由的氣息,乘船還有大海讓我聞到了自由,
在大街上行走聞著食物的味道那也是自由。
1967年這裡發生了抗議活動,在6個月的時間里香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警察和英國
軍隊試圖鎮壓。而大約兩個月前,整個事件又在重演。這些抗議活動以“自由”、“人權
”和“民主”的名義出現,所有這些美妙的字眼都把香港搞得天翻地覆。
我那時候20歲在香港學習,那時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人權,我也
不知道民主會是什麼樣子。但是現在,在這些日子裡,你擁有了一切,用那些美麗的名字
再次把香港搞得天翻地覆。而且我認為媒體——不僅是西方媒體還有香港媒體——他們的
報導有很大的偏見,因為每個故事都有兩面,你不應該只報導故事的一面,這讓我很難過

Mtime: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是什麼樣的?
林德信:難以置信。我們大老遠趕來絕對值得。當你在一個小錄音室裡時,你從來沒想過
你的作品會出現在這裡這麼美的地方,在這麼大的屏幕上展示給這麼多人看。從背誦台詞
到理解故事,再到出現在這裡,這真的是一段很漫長的旅程。放映結束時觀眾的反應非常
熱烈——我們得到了很多掌聲,那感覺很好。而這也是非常私人的。
Mtime:這部電影是否如你所希望和期待得那樣呈現出來了呢?
林德信:你知道我想再看幾遍。這部電影是一部如此高密度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的含義。
很難把它當作一件作品來欣賞,我想我需要再多看幾遍。不過,我要嚮導演致敬,致敬他
拍了這樣一部電影,尤其是在很多人缺乏耐心、也不懂得欣賞微妙之處的時代。我認為這
部電影很豐富——裡面有很多東西。
Mtime:你是如何參與到這部電影中的?
林德信:事實上,我的家人(編者註:林德信的父親是林子祥,繼母是葉倩文)和導演是
很好的朋友,我從小就認識他——他會在我很小的時候來我爸爸家。我會待在房間裡,他
們會說,“哦,這是楊凡他是一位導演”,但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
他來我父母家,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那時我大概7歲左右。然後當我十幾歲的時候被帶
去看他某部電影的首映。我想那是我第一次去看電影首映,我對那次的經歷記憶猶新——
所有的人都在那裡。楊凡的電影非常不一樣,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商業電影,它們也對我產
生了持久的影響。那之後很多年我都沒見過他,兩年前他在尋找配音演員試鏡。
上世紀80年代,他寫了一篇關於香港的文章,而我母親是從事唱片行業的。然後他想到說
,“哦,是的,Virginia有個兒子Alex林德信,也許我可以給他一個機會,因為這個角色
來自香港。”他想找一位會說香港話的人,因此我覺得我可能就這樣獲得了機會。
Mtime:你有演藝圈的背景,你也總會被那個世界吸引嗎?
林德信:我會,但是到達那裡的道路太漫長了。我想可能是因為我那時候太小,也離它太
近了,所有我有點反叛甚至有點猶豫和害怕。但在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其他事情,其他工
作之後,我找到了回去的路,現在我正在軌道上而我也很喜歡。
Mtime:你的舞台處女作是《仲夏夜之夢》。那是什麼感覺?
林德信:這很有挑戰性,因為導演直接把莎士比亞的英語翻譯成了廣東話。文本已經很複
雜了,當你把它翻譯成廣東話時,就更加超現實了(笑)。
我喜歡站在舞台上的感覺。當我年輕的時候算是在樂隊里長大的,你就會有一種就是要置
身舞台的感覺,那種與觀眾的聯繫。你知道,作為一個演員去體驗是一種不同層次的聯結
。這樣的收穫是巨大的,任何時候你能找到那種體驗,都是一種激勵。
Mtime:讓我們談談你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你是如何演繹的?你和他有什麼共同點嗎?
林德信:他是個個性很奇怪的角色(笑)。他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人,我覺得我們共同的
地方在於,他總是很酷好像完全不會被影響,即使是遇到非常奇怪的情況,他也會說:“
哦,以前也這樣過…”我真的很喜歡這個。
我想有時我的反應有點遲緩,有時候人們對一些事情感到很興奮,然後我就會,“哦,好
吧,這的確令人興奮。因為這個和這個……”然後我會把它合理化。這就是我了解他的入
口。關於角色導演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提示,就是“他能應付——不管是什麼。”他有點
原始的感覺,因為他的靈活性他可以持續這些瘋狂的冒險,和一個年長女性談戀愛,和她
的女兒談戀愛,去體驗這些瘋狂的幻想,我覺得這很有趣。
Mtime:你認為觀眾會怎麼看這部電影?
林德信:我想如果你有耐心投入其中,這會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經歷。但對有些人來說可能
很難進入,但我認為這很值得。對我來說,現在在香港拍電影有很多規則。楊凡拍了他想
拍的電影這很棒。於我,他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在香港拍電影是非常商業化的,但他有激
情去做一些非常個人化、如此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Mtime:當你想到最近在香港發生的事情,再去看到電影中呈現出的反英抗議行為,會很
有趣。
林德信:是的,非常有趣。
Mtime:你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麼?
林德信:我有部電影叫《獅子山上》要上映了,這是關於香港攀岩者賴志偉的故事。他是
一位非常有前途的攀岩者,他的目標是參加奧運會,並且一生都致力於此。但在一次車禍
之後他腰部以下都癱瘓了,而不知何故他卻萌生了攀登獅子山的想法。
這是香港一座標誌性的山峰,代表著香港精神。他坐著輪椅,用繩索系統爬上了那座山。
這太令人難以置信了,全程花了大概8個小時。他和一位我熟識的導演一起合作寫下了這
個故事,他們就來找我說“你願不願意飾演這個角色…”然後我就說,“我要演…”
Mtime:那一定是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角色?
林德信:是的,這的確是個艱難的挑戰,但我覺得這非常有意義,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講
述這個重要的故事。影片會在11月份上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