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關於《從前有個好萊塢》的各種討論

作者: earnestwilde (9 years old tough)   2019-08-02 15:52:29
《從前有個好萊塢》從上映之後,在各處都有看到討論,而且似乎評價相當兩極,
所以看之前就非常期待。實際看完之後回來看這些形形色色的心得,也確實非常有趣。
不論是褒是貶,不少人都公認這是一部非常不「昆丁」的片。
確實,在看到一半的時候,我也覺得這並不是一部非常有作者氣息的電影,
又或是說這是一部非常沒有「匠氣」的電影。
大多數的討論似乎都聚焦在昆丁性的存在與否,
特別是很多人都會舉隅《黑色追緝令》、《惡棍特工》之類的傳統昆丁經典,
去試圖佐證這部片的好或壞。
這當然無可厚非,畢竟昆哥長久以來也已經建立不少忠實的類型粉絲了。
但其實我發現不論是電影版上,或是其它各種不同影評,
也姑且不論這些論述對於電影的評價是好或壞,
所有人的焦點似乎都限縮到只剩故事一點,似乎只有故事這件事才能代表電影的價值。
比如說很多人的批評,或許都從對於昆丁的期待起頭,
但總是結束在對於故事編排的不滿上——
「一部好電影的本質就是要說好故事」
「幹/瑪格羅比線整條拿掉對故事也完全沒有影響阿/哪有人這樣拍的」
「但是那不是一個讓整部片的劇情鬆散,節奏怪異的藉口,也許昆丁就是/
想利用曼森事件來玩一把惡趣味,但是一部電影的好看在於自己本身,而不是要觀眾/
自我補足背景故事再來觀影」
當然,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點,確實座落在「曼森家族事件」本身
是否能夠作為一個當然的先備知識,作為一個不需要解釋就通行全球的常識這點。
而除了批評之外的七成心得文,似乎也都以分享那些我們或許陌生的背景知識為主旨,
聚焦在幫其他人試著「看懂」故事。
言歸正傳,我真正的疑問是,為什麼故事與劇情成了大家對電影唯一的期待呢?
特別像是好電影等於好故事這樣的公式是從何而來的?
回顧電影的歷史,公認最早的電影根本不是服務劇情而生的;
而在上個世紀的上半葉,好萊塢也早就從尊編劇為電影作者,走向尊導演為電影作者,
不再一昧地將故事與情節當成電影成功的與否的唯一判准。
我當然不是說故事不重要,我只是說電影不該窮到只剩下故事。
或許也有些人會因此改口說,如果電影的故事不夠強烈,
那就沒辦法吸引大眾因為大家根本看不懂,
只會流於自我滿足或是什麼難以理解的高級藝術
(偷渡一下,《愛情萬歲》超好看的,覺得五分鐘開車戲不夠過癮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但今天大多數人反而是已經先入為主地覺得,看電影就是在看劇情;
如果劇情沒看懂,今天這部電影就白看了。
順便分享一個以前聽過、完全沒辦法考證的鄉野傳奇——
有一次侯孝賢跟楊德昌一起看高達的電影(大概是那種盜版VHS吧),
看完之後他們就在討論。
侯孝賢:「我英文沒你好,字幕都看不懂所以電影也看不懂,不過高達真的蠻屌的。」
楊德昌:「我雖然看得懂字幕,不過我也沒看懂電影,但高達真的是很屌!」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常常有很多老師會出那種看電影寫心得的作業,
但也有很多老師會特別叮囑到,不要把心得寫成劇情摘要,大概是這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