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微雷] 過境情謎 Transit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9-06-21 15:41:40
今夏佳映娛樂推出的「作家之死:文學專題影展」中,《莒哈絲的漫長等待》與《過境情謎》都是法國片、都以二戰法國佔領為時空背景、都基於作家在當時當地的親身經歷寫成小說、也都關於一種「漫長等待」。其中,我認為《莒》片是向內關心莒一人內心的、《過》片卻是向外關心整個時代眾生的,更有意思的是這一關心竟還穿越時空關心到我們 2010s末期的當代來!雖然兩片都有點文學、都有很多原著文字的旁白唸稿,但我覺得《過》片在文學之外那電影人的意志也是很突出的、以電影工具重新訴說故事的手法也是很強烈的。
https://imgur.com/x24tiaQ
威權下的愛情
這位影人是 Christian Petzold,他自稱近三作為「威權下的愛情」三部曲,從談 1980s東德治下的《為愛出走》Barbara (2012)、談 1945 德國戰敗後的《回不去的時光》Phoenix (2014)、到今年這部談二戰德國佔領法國的《過境情謎》(2018)。此片原著故事則是從德國流亡墨西哥的作家 Anna Seghers 的小說 Transit,基於她自己 1942 在法國馬賽等待出境時的經歷與見聞而成書於 1944 年出版,整個二戰眾生的世界觀與時代感是栩栩如生的。
納粹德國裡一堆異議份子或被迫害者,許多人早就四散逃到鄰國包括法國;而戰火開打法國很快也被佔,巴黎成為德軍佔領區 Zone occup嶪 首府雷厲風行著、南部維希法國 Zone libre 裡的大港市馬賽倒還有不少灰色地帶。因此,人人要想辦法弄假身分偷上火車潛入馬賽、在馬賽還要取得赴美赴墨的過境簽證證明自己沒要跳船留下來、甚至滯留馬賽時也要想辦法證明自己將「航向下一站、不留在馬賽」,人人都變成了燙手山芋被踢皮球。
https://imgur.com/LczgW0p
跨時空的似曾相識
然而改編電影《過境情謎》不太一樣,有個令人感到芒刺在背的大挪移:這不是一部採復古製作設計的古裝片、而是一部當代時裝片,就在當代的馬賽城市裡、馬賽陽光下、馬賽車陣間若無其事地拍來!在這裏,原著故事角色們都還在焦急一樣的事情、還在追逐一樣的夢想,只是他們所要逃離的那個巨大幽靈,已經沒了「納粹德國」或「維希法國」或蓋世太保與秘警等等斯時斯地專有名詞,只有很概略更是很偶爾才提及的「德國人」與「法國人」、大多時候這背景威脅都是隱形的,只知街上當代法國鎮暴警察開著警車鳴著警笛招搖過市,風聲鶴唳。
這樣的跨時空安排,只要平日有關注歐洲與法國狀況的觀眾,應該都可聯想 2010s中東與北非難民問題吧?的確,我想這是此片第一個要透過古今比擬來傳達的警示訊息:今日,穆斯林難民們像皮球般被踢來踢去,背後有他們的母國戰亂與迫害,眼前想去的西歐與北歐富裕國家卻遠在天邊,只有在中途的地中海島嶼與地中海國家港市日復一日滯留過著「過境」生活,這和昨日許多歐洲人逃離納粹及其附庸之暴政似曾相識呀!只是過去歐洲人先陸路再海路、今日穆斯林難民先海路再陸路,共通點就是過境滯留總在陽光從短暫美好變成長期燥熱的地中海港市。
至於到了海上會發生的事,昔日難民與今日難民有何共同點?那就令人難過了... 即使航向下一站、幽靈仍追殺而來,此片這時代挪移恐不只暗指穆斯林難民、而更直指歐洲現狀。歐洲的排猶排外與新納粹意識形態,幾十年來都有,但成為有實權的政治組織是這五年的事、真正來勢洶洶準備掌控歐洲則是這兩年的事!本片滯留馬賽的難民們,他們害怕的法國警察與背後施壓的「德國人」,難道是近年在德法興起的排外主義?許多知識份子包括《索爾之子》導演,都憂心忡忡地覺得現在這個經濟低迷、難民流竄、民族主義崛起的當代,與兩次大戰前的時代意識恐不謀而合。
https://imgur.com/FQX8Fzl
夾縫中的替代人情
撇開這個指涉時代的製作設計背景,單純看進人的處境,其實二戰歐洲人與當代穆斯林難民、乃至此片隱然直指的未來歐洲異議份子,不分膚色與服裝等外表,處境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威權體制追捕的逃犯、都是官僚按表操課應付的案子、也都是這自掃門前雪的社會眼不見為淨的棄子,整個重現卡夫卡 K先生想進城堡不得其門的經典情境。所有滯留的人想必身家都有問題,法國良民如餐旅業者一方面視他們為搖錢樹、另一方面又怕他們如洪水猛獸生怕惹禍上身,於是各種偷渡產業與漫天喊價的人性醜陋都現形。
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輾轉來此的人們,此時最失落的就是過去紐帶的斷裂、最需要的就是新人際紐帶的修補,可惜這個冷酷世界最不願給的就是這個。電影名言「港口充滿人們的故事」,那故事可不是要說給小說家或藝術家當故事題材的,而是一個個焦急失落的心靈不知所措著,那故事並不是有什麼可以拍成電影感動人心的價值、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末日之前渴望有人了解甚至撫慰呀!每個人都有故事、但孤身一人處處碰壁沒有人聽,那,就由我們歪嘴男主角 Georg來一體傾聽吧。
Georg 自己初始是最孤獨虛無的人,他當然也是威權體制要追討的異議份子之一,但他的聲音細若蚊鳴、他的身體消極不動,當人人都想方設法逃走時,只有他彷彿早已雙手一攤接受命運,還要友人託付的拯救民族作家大計畫才能逼他動起來。結果這一路,兩個男人在他眼前死去、兩個遠方家庭破碎了,自己除了行禮如儀前來報喪之外還能做什麼?Georg 情急之下半推半就地冒用了過世名作家身分,卻正面接替了兩位死去男人的親職:一邊是孤兒寡母需要個父親、一邊是望夫崖上的漫長等待。也許我們羨慕 Georg坐享齊人之福?但為人父與為人夫與其說福氣,不如說奉獻。
https://imgur.com/qH6356J
亂世尋覓的華爾滋
《賣場華爾滋》演員 Franz Rogowski 演起渾噩或懵懂的小伙子,真有其魅力,他從《賣》片到此片 Georg,角色的初始人生都不屬於他自己,都只在時代洪流下隨波逐流日復一日,但生活中一次次機緣出現的吉光片羽,令他不得不直視而能慢慢打開心扉。譬如與小男孩相遇,絕不會是場沈重的傳承或感人的收養,而是一大一小在無人荒漠上的孤寂童心之相遇。很寫實地說也應當如此,一個報喪者與一個新老爸的到來,總是要從那毫無包袱的互動默契遊戲一局建立靈感。Petzold 將生活的互動互看都能編成一場眼波流轉敲開心門的日常舞蹈,就從 Georg的一次次邂逅開始。
《雙面法蘭茲》與《無主之作》的古雅少女Paula Beer,則負責將 Georg身遭各種想伸手又不敢伸手那欲拒還迎的思念與渴求,具體化為舞蹈化的奔跑走位,讓 Georg在初識小男孩時那已蠢蠢欲動但兀自矜持壓抑的心,在宛若舞蹈劇場般的奔跑衝入探頭尋覓中被撩動起來,讓 Paula Beer 穿洋裝跑舞台真是給了這馬賽大劇場一個穿越時空六十年不違和的跨世代風情。我是有點難想像一個德高望重作家的妻子竟是個人青春美少女、對雙宿雙飛的理想與夢想兀自抱著少女的希望,那已經見證死亡甚至還經歷了一堆替代冒用等亂世亂象的 Georg,能夠冷下心拉下臉來報告噩耗嗎?
一個人們都和親人分離、相聚一堂卻彼此不識的「過境」情境,正是 Christian Petzold發揮他眼波流轉欲拒還迎風格的大舞台。這裡人人都爛命一條、但個個謙卑守分,知道自己撿到一條命多活幾個月已是萬幸、能得體制開恩順利出航感激都來不及。人人抽離了原本的人情紐帶、在港口身負不同的故事等待人傾聽,足球男孩與作家夫人只是兩個最親密的例子,其餘人人側頭眼神與字裡行間都帶著那曖昧的渴望。而 Petzold導演,正是讓這一切盡在不言中化作舞蹈劇場的能手,讓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化作走位肢體與眼神,在親密與疏離之間、在退守與伸手之間,猶疑掙扎著。
https://imgur.com/GirFcnC
回想起來,Petzold 他那招牌的「壓抑年代人人都很孤獨、很有距離、卻努力在各自身遭尋尋覓覓」之準舞蹈魅力搭配一點爵士樂,從前作東德眼下的《為愛出走》與納粹前後的《回不去的時光》早已有跡可循,對我來說如果《為》片是一場森林的嬉遊、《回》片是一場廢墟夜總會、那也許這回《過境情謎》算是一場陽光街頭的露天舞會?既令人想起阿根廷風的街頭探戈、也想起碧娜鮑許舞蹈劇場。在這裡到底故事是想被訴說還是想被傾聽?想念多的是離去的人還是留下的人?都在一場場對舞間的曖昧中拉出了空間,沒有答案卻在心裡點起圈圈漣漪。
推薦喜歡 Petzold電影的、喜歡男女主角的、喜歡舞蹈劇場的、愛聽德語文學口白的、喜歡南法陽光城市風情的、關心極權下人性光輝的、關心歐洲極右歷史與現狀的,都可來看看。不過沒想到此片上映才過一週好像已經悄悄下檔了?希望影音資源快上架、給我們慢慢回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15ekRCq-e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