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幻之光

作者: idpyyu7582 (...)   2019-05-19 16:54:13
最近去參加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的放映活動,
最新一期的主題是“日常景框:是枝裕和影展”,
關於是枝裕和,我所知不多,
之所以會注意到這位導演,
是從去年《小偷家族》的宣傳開始,
在此之前只看過《海街日記》,
今年三月則在公視看過《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而這幾部都跟家庭生活有關,
其中對於人性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有著相當平實的描述,
甚至有時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留下的韻味卻令人再三回味。
以下有劇情雷,未觀影者慎入!
開始觀賞這部《幻之光》後,不確定是不是巧合,
感覺導演特別喜歡將“死亡”作為劇情的重要轉折,
在《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以“死亡”收束劇情,
而在《幻之光》跟《海街日記》中,
“死亡”則發生在劇情的起點,由此開展敘事。
故事以主角由美子的夢境開場,
年幼的由美子無法阻止執意要回故鄉的祖母,
祖母從此下落不明,
而這件事直到結婚生子後,仍不時徘徊其夢中;
而後丈夫驟然離世,除了失去摯愛的傷痛,
不明的死亡動機,使主角更加難以平復。
然而生活還是得過下去,在親友的幫助下,
由美子努力撫養才三個月大的獨生子,
數年後帶著他從大阪改嫁到能登半島上的小漁村,
展開新的家庭生活。
漁村的生活看似平靜美滿,
然而過去的疑問始終盤桓在由美子的心中。
影片結束的當下,
我有一種很虛無的感覺,
不是說電影劇情薄弱所造成的空虛,
而是心裡有些什麼東西沒被填滿的感受,
後來發現這部電影改編自宮本輝的同名小說,
久遠前也曾拜讀過這位作者寫的《避暑地的貓》,
現在回想起來,與當初看完小說的心情有點類似。
電影裡中、長鏡頭跟固定鏡位用得相當多,
各個角色彷彿過客一般,穿梭其中,
不禁令人想起侯孝賢導演的拍攝風格,
查閱資料後發現應該有受到侯孝賢導演的影響沒錯;
然而不同之處在於,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比較側重在時代背景跟人的關係,
而是枝裕和導演則是著重角色當下的情緒。
比如說,
當主角決定要改嫁,
獨坐房中翻閱相簿、回憶過去,
抬起頭的瞬間,我看了他的堅強;
又有一場小孩四處溜達遊玩的戲碼,
一個長鏡頭中,兩個身影沿著水邊奔跑,
當下也讓我感覺到小孩子無憂無慮的心情,
也是整場電影中少數情緒較為高昂的橋段。
另外,在鏡頭焦點上,
大多聚焦於背景,而不是角色本身,
不知是技術限制或導演刻意為之,
我個人傾向是後者,畢竟這是1995年的電影,
比這久之前的電影,也沒有這個問題。
這種做法讓人看不清演員的表情,
卻能專注在當下光影、聲音和情緒的表現上,
但老實說看得有點累,
而且直到片尾字幕我才發現主角是由江角真紀子飾演(默)。
整部戲中,
我特別喜歡主角回到大阪參加弟弟的婚禮的橋段,
主角抽空回到過去生活的地方,
很多場景用上與電影前半段相同的鏡頭角度,
給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
雖然沒有對白,
卻讓我明確的感受到主角始終放不下的心結。
親友的死亡,固然令人哀傷,
但若能知道原因,比如說:疾病、意外…等,
多少令生者有釋懷的可能;
然而動機不明的死亡,
在生者的心上挖下一個洞:
「為什麼他要選擇去死?」,
死者當然無法回答,
這個洞也就無法填補,
一直留在那,直到哪天不小心又踩到那個洞。
電影最後有一場沒有對白的葬禮,
接著是主角在海邊哭著,
向丈夫說出內心深藏已久的疑問,
是整部戲的高潮,也再次呼應故事的起點,
而丈夫也給了一個不算答案的答案。
說來無情,但有些事物的發生,
也許本來就沒有原因,或者是無法被他人所理解,
就如同電影中提到,看到海面上的波光粼粼,
感受到大海的呼喚,便決定要出海。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存在主義
〈對存在主義只有粗淺的認識,如解讀有誤,請原諒〉,
人是追尋意義的生物,但有些事物就是存在,
我們也無法用理性解釋,
這也是我看完電影後思考許久的疑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