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彼得盧 Peterloo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9-05-06 22:30:50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彼得盧 Peterloo
2.觀影時間 : 05/04
3.觀影地點 : 住家
4.觀影方式 : 網路,iTunes 英國版商店
https://itunes.apple.com/gb/movie/peterloo/id1439215083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麥克李最新片《彼得盧》,在他的片單中影評評價空前低,爛蕃茄才 63%(以前最低 87%),但我也空前喜歡。這是他第二次拍 19 世紀古裝片,也是第一次拍無主角的群戲故事。而對我這觀眾來說呢,以前看他拍當代劇情片的誠懇傻氣主角我就很愛、看他拍 20 世紀中的薇拉卓克乃至 19 世紀中的透納先生更是誠樸得可愛、而這次《彼得盧》拍 19 世紀初而且是大堆頭群戲,那真是一個誠樸可愛令人既是疼惜又是感佩的大社會呀!
https://pbs.twimg.com/media/DuPZkXJXQAAcpHX.jpg
一般台灣觀眾與國際觀眾也許沒聽過彼得盧 Peterloo,但總聽過滑鐵盧 Waterloo,這兩地方有無關係?還真的有。英國自《真寵》的 1700s起成為大英帝國競爭擴張,不但與法國爭奪歐洲與全球軍事貿易勢力,到 1776 美國革命與 1789 法國大革命後更是替英國貴族王權對抗歐洲革命浪潮... 這一切,就在 1815 滑鐵盧戰役劃下了句點、英國大勝成為全球獨強。只是英國向外打敗法國後,矛頭竟然轉向往內對付自家人:正如《真寵》裡英國對外戰爭開銷都靠榨取國內鄉紳地產得來,到《彼得盧》裡則是靠榨取國內勞工得來。
歷史上,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思潮遍及全歐,後由拿破崙征服歐洲強勢普及,令歐洲傳統王權國家個個好緊張。英國打敗拿破崙鬆一口氣後,一方面覺得革命已難成氣候現在可以加倍壓榨了、另一方面對還膽敢做改革的都劍拔弩張地打臭為革命而企圖以軍武平定。於是在本片這 1815-1819年之間,英國一方面大減工資、趁著小麥歉收年限制小麥進口以抬價、藉以讓勞工賺更少繳更多;另一方面地方治安官、法官與神職人員多管齊下加緊嚴刑峻法殺雞儆猴,務求英國草民對革命死心吧。
誰知,1819年改革派訴求選舉權 (suffrage) 與穀物法 (Corn Laws)改革的大遊行還是在曼徹斯特聖彼得廣場空前盛大舉辦了,雖努力做到了和平遊行,但英國政府仍扣以革命反動大帽子,造成 18 死近 700傷的「彼得盧大屠殺」,以其殘酷如滑鐵盧而命名。
https://imgur.com/i4WufiR
電影第一景從 1815 滑鐵盧之戰開始,遍地橫屍宛如末日彷彿已預示我們觀眾早知道的四年後之「彼得盧」。這裡上有將軍下有小兵,將軍保持距離運籌帷幄收割榮耀、小兵在戰場撿回一條命還永留創傷。不過有趣的是,同一場戰爭的將軍和小兵各自回家了,將軍當到了「北方治安官」專門負責準備軍武平定曼徹斯特勞工運動,小兵則回到一貧如洗的勞工家庭... 這樣我們大概都知道片尾將發生什麼事了,立旗立得超明顯,而且好令人唏噓:同一批抵禦外侮的英軍,回來後卻是將軍殺小兵、上層殺下層。
https://imgur.com/p0TDicn
接下來,長達兩小時半的劇情中,此片不但在時間上要話說從頭、在空間上更是要展開階級與意識型態大地圖看見紛亂的眾生,最厲害的是每一個階級每一個場合的大堆頭群像戲都精緻完整而立體、甚至每一個只出現幾分鐘的小角色都身段復古語言考究演技精湛宛如主角!麥克李慣常的互動發展即興發揮不是蓋的,這片更是大量運用到數不完的角色中、沒有任何一個小角色被草草帶過、正如沒有一個小勞工的人格尊嚴可以被忽視。
這裡有上層階級,如首相 Lord Liverpool 與內政部長 Lord Sidmouth、以及花天酒地的攝政王子 Prince Regent,他們基本上和這一切風風雨雨毫無關係,覺得遠在天邊不干我事也沒啥好緊張的,反正吃定他們下面的小貴族小教區小軍官小官僚都會如熱鍋螞蟻般緊張地幫扛,還要等攝政王子遊街被丟一顆馬鈴薯花容失色後才知道震怒。而上層階級中的最下層、那位從滑鐵盧戰場回來的治安官 General Byne ,他到底要讓自己屬於管事的中層還是不沾鍋的上層呢?這也是有趣的發展。
這裡嘴臉最不堪入目的是中層階級,以曼徹斯特四位教區牧師為主,他們在這第一線面對底層勞工,直接跳過審判扮演法官定人生死,更糟的是在這特權中醺醺然享受殘暴。除這四人外,中階軍官、中階警察、去底層打探消息並煽風點火的中階密探等「中層」打手還有很多,有鷹派有鴿派也有務實派與騎牆派,而中層的姿態相較於高層最值得玩味:他們每每寫信講話彷彿受神召喚一般慷慨激昂、言必稱萬能上帝偉大國王與美麗田園,很顯然整個意識形態被教育得根深蒂固、是萬難動搖的 ancient regime...每每上層貴族讀到這些慷慨陳詞都在忍笑,這群奴才養得也太好。
https://imgur.com/JipBtpq
此片一大特色,正是「演說」,鋪陳政治狀況和情勢發展全靠演說戲,他們講的 19 世紀英文我們讀來當然很有距離、不得不看字幕查字典看下去,但一場場節奏鮮明、咬字清楚、百轉千迴、鏗鏘有力,都是在一場集會慷慨陳詞後會掌聲如雷萬眾歸心的大秀!給中學生學演說和英語會話還真是勵志教材呀!但,這樣激情的演說,和時代再晚個三十年同樣聚焦曼徹斯特勞工的《馬克思:時代青年》硬是大不同,小馬是初次以嚴謹理論與辯證去培力勞工的,但在《彼得盧》這 1815-1819年並沒有這樣的理論來深入淺出地幫助勞工認識現狀思索戰略,只能高調訴求激情吶喊。
我們看見底層勞工之間也是有不少意見領袖,曼徹斯特有里茲也有、北方有倫敦也有、男性有女性也有、和平鴿派有激進鷹派也有... 到處都是一場場微型政治舞台上的慷慨陳詞,說穿了和中層階級誓言壓制底層的那套上帝國王與田園詩畫好像也只是立場對立而已、內裡的深層思維其實換湯不換藥。
一場場演說表面上很爽快,但麥克李全都安排了令人芒刺在背的異見,總是有人認為這些一廂情願的政治訴求只是打高空、認定貴族政客與資本家根本不會管我們死活、甚至認定天真的集會遊行只是以卵擊石徒然把命都送掉... 這些異見在當下都被壓抑了、集體激情下沒幾人想聽,但到最後事實證明他們對不對呢?不敢說全對,但總是如預言般驚人地切題。
https://imgur.com/RV676pl
勞工這邊,每每在砸了一場接一場的室內集會戲後,電影視角會短暫地從集體轉到一個有準主角地位的勞工家戶,就是片頭那位從滑鐵盧返鄉的小兵家庭,這裡也有本片一眾二三線演員中星度次高的 Maxine Peake 飾演家裡最務實理智的母親,具體而微地說明這樣一個大政治運動如何具體地影響個人。
這個家裡,人人對自身的勞工處境都有憤懣,只是他們沒讀過書甚至不太會說話,也不知怎麼梳理更不知如何表達,這時外有一個英雄式的演說者登高一呼是很振奮人心的!只是到底振奮了什麼呢?他們往往回家後吞吞吐吐也完全說不上來。今日我們知道運動需要知識,但當年他們就硬是沒有知識,這正當且必要的運動也許可以推動英國改革一點點,但要付出多少底層代價呢?那朵烏雲已悄悄接近中。
https://imgur.com/3Bed7ap
烏雲中央,也是有部分運動領袖在辯論取向,他們都是勞工出身知識與視野都不足,頂多部分有運動經驗口才較好腦筋靈活的可以出來領導罷了,但他們領導視野有限,往往別說口語訴諸激情正義,連腦裡的思考模式也是直腸子地吹鬍子瞪眼睛。運動出現一個最關鍵的取向辯論:到底是要做個不痛不癢的和平遊行、期待在上位的國會議員老爺們賞我們個權益呢?還是要做個不改革毋寧死的武裝起義、以武力逼迫上位者不得不改革?或是也沒那麼複雜,就想想人身安全就好:我們信任和平遊行手無寸鐵就不會被軍警給屠殺?如果知道會被屠殺難道不先準備好武器保護妻小嗎?
總之到最後,曼徹斯特勞工們請到了戲裡星度最高的「雄辯家」Henry Hunt,由戲外星度最高的 Rory Kinnear 飾演。這位 Hunt 來自倫敦、已在群眾演說上大有名氣、也在群眾運動上小有經驗了,他以中上層思維深知壓迫者就是在等這運動走向武裝革命、那就有正當理由可以武力鎮壓了,因此費盡唇舌讓整場運動杜絕一切武裝與戰鬥,要人人穿最正式服裝掛著橄欖枝扶老攜幼帶著笑容站出來。這可能算是我們當代和平示威的典範,就算放在 1819 年當下也很正當,但在民主未成熟政府仍極權的時代下,不免有點天真自戀得過頭。
總之面對這麼多人這麼多立場,麥克李不選邊站、不去褒誰貶誰、也沒有暗示哪種取向比較可能成功或哪種取向必定失敗,只是讓擁護各種不同取向的各方人等表述訴求也接受質疑,等觀眾把這一整套意識形態地圖都看完整後,再冷冷看它會導向什麼結果。
https://imgur.com/8VMHkqG
片末大概二十分鐘,最盛大場面的 1819/08/16 聖彼得廣場大遊行,這裡萬頭鑽動人人都有戲、每個人的服裝神態、家人伴侶、寒暄對話全都栩栩如生彷彿各有故事,這倒是麥克李與演員互動即興發展角色的風格下第一次運用到大堆頭場面?真正是如身臨其境充滿故事,令人看進一家家的渴求與希望、一家家的擔心與悲觀、一家家的珍惜與追求... 回想此片描繪過他們的窮困處境,比較此時的信心與朝氣,實在是令當代平凡觀眾如我都不禁振奮呀!
只是,一場陽光朝氣充滿笑容的和平園遊會,仍然不分青紅皂白受到騎兵的組織性屠殺,甚至屠殺前麥克李還先拍了騎兵們與勞工們一樣的酒酣耳熱相濡以沫,只是上級命令加上激情煽動就可以殺紅了眼刀刀見骨... 而片頭從滑鐵盧回來的小兵,當然要被同樣穿著制服的騎兵殺死,象徵這場荒謬屠殺「自己人殺自己人」的荒唐。
此片沒有主角,沒聚焦在哪個角色身上做出成長曲線,只像個偽紀錄片的旁觀者般靜靜看著這麼多人在不同角落的不同立場不同表述與不同努力、在最後悲劇性地交會於此落得見血收場。這樣的電影給了我們什麼新啟示嗎?不太明顯,還不如說是回顧了一個勞工運動極早期的歷史案例,讓我們看見它與 20-21世紀現世各種民權與社會運動的似曾相識處,卻是以一個從無知中慢慢摸索的姿態在篳路藍縷中前行著。片末,遍地死屍的廣場上,幾個記者分道揚鑣發稿去,這「彼得盧大屠殺」畢竟留下了血淚經驗、催生了英國左派的《衛報》前身、也初次透過媒體震撼了英國輿情。
https://imgur.com/2o9on06
這一切對今日都不新鮮了,但它的素樸赤誠與天真悲慘都令今日上街頭如喝水般自然的我們震驚。時值 2019 年,正是此事件 200週年,麥克李用他精準考究重建歷史捕捉素樸關懷鄉民的一貫視野,靜靜地告訴我們曾發生過這麼一頁。它的悲劇性也許是必然不可免,但它的各種取向我們也沒什麼可事後諸葛的,就珍惜他們的遺緒面對我們當下吧。推薦欣賞麥克李的、喜歡古裝片的、關心勞工與底層的、關心各類社會運動的、關心英國歷史的、以及對曼徹斯特有愛的觀眾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x540yjs2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