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幻滅後才能找到自己

作者: kevin781109 (Kevin)   2019-04-03 00:18:41
(本文為昨日看完台北口碑場所寫)
提到民主、提到政治、提到社會運動,你的想像是什麼?
我本來是個對政治冷感的人。開竅的契機,我認為就是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雖然事發
時我不在台灣(就算在,可能也不會去現場),但當我透過網路關注消息,除了感覺到台
灣好像不一樣了,也覺得自己的內心有所轉變。同時,我曾喜歡的一位直男同學,學運當
時去了立法院外的公民論壇,這讓我覺得自己不能再溺於過往,該有所成長、對土地多一
點關心。這也是為什麼我想看這部紀錄片,而且對於真正參與其中的人,我想了解他們的
心路歷程。
本紀錄片以學運人士「陳為廷」和中國交換生「蔡博藝」為拍攝對象,記錄兩人、加上導
演「傅榆」自己,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包含太陽花學運)的過程。
片中一個很重要的主軸是探討「期待」這件事。在一個需要很多人參與才能實踐理想的領
域(包含政治、社運)裡面,我們難免會期待,有個能力超群者出來領導大家,這也是為
何有學運領袖、政治明星這樣的稱呼或標籤存在。在片中,傅榆因為受到陳蔡二人的理想
和行動力吸引而選擇拍攝他們,但她後來發現,她不知道該怎麼收尾;再加上學運結束後
,陳蔡二人試圖走入體制內卻失敗(陳因為性騷擾事件退選立委、蔡以中國學生身分參選
淡大學生會長引起爭議),讓傅榆感到失去動力。
影片尾聲陳蔡二人的訪談點出一個關鍵:傅榆把改變社會的慾望和期待,過分地加諸他們
身上,導致她所記錄的故事裡,缺乏她自己的想法或觀點存在。傅榆導演自己也在片中深
刻地反思這件事情。這其實就和台灣政治長久以來的狀況很像,人們總是希望誰上台後立
刻把一切都變好,導致常常有「造神」後又失望的現象。除了大家要持續關注社會而不是
把責任都丟給政治人物,人們也容易忽略「改變」所需要的時間。
關於過分投射期待而導致失望的狀況,我自己也有體會。被學運啟蒙而開始關注社會議題
後,我真的驚覺這個社會的問題怎麼這麼多?於是,可能也跟上述心態類似,我很急躁地
把期待寄託於某些對象上(包含政治人物以及網路獨立媒體,後者是因為現在的主流媒體
已幾乎失去公正性了)。但之前某些人和媒體做出讓人很失望的事情,加上去年選舉和公
投的結果,讓我的心情低落了一陣子。現在想想,不是不能把改變的期待寄託於他人,而
是在這過程中,你對議題的關注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都不能捨棄,因為沒有人必須對你的
失望負責。
看完本片,你不一定會跟參與過社運的人一樣有很多感觸,但應該能從中獲得啟發和省思
。無論你對民主、對政治、對社會運動的想像是什麼,都很推薦你進戲院看這部片;更重
要的是,自己的台灣自己救,在自身的能力範圍內,持續地關注社會。
本片將於 4/12 正式上映。
補充1:本文的副標題,靈感來自我自己的文章:電影《淑女鳥》(Lady Bird)的觀後感
。雖然該片跟政治無關,但其中描寫的「成長過程中的憧憬幻滅」,能夠投射在很多議題
上,推薦給沒看過的人。上述文章請見 #1S2K6NFo
補充2:Netflix 的站立喜劇《哈桑·明哈吉: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 with Hasan
Minhaj)第二季第一集,主持人簡明扼要地帶觀眾了解「中國審查制度」,可以作為延伸
觀賞。推薦文請見 EAseries 板 #1SbZaPOw
歡迎追蹤粉專 http://bit.ly/2TJGveU
作者: pineapple824 (鳳梨〃)   2019-04-03 09: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