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電影」中的艾莉塔(雷)

作者: Isabulu (伊沙不魯)   2019-02-16 06:05:55
(有雷)
我在看《艾莉塔:戰鬥天使》這部片之前,
只知道它是根據日本漫畫《銃夢》改編。
個人習慣:
 有原著的改編電影,如果原著我沒看過,
 而且確定我要看該部片,
 那麼在看這部片之前,絕對不先去瞭解任何原著資訊,
 以免影響觀影時的感受。
我是高度讚賞《艾莉塔》這部片的,
但在看到各網路管道對《艾莉塔》竟有如此多的負評,
不禁感到好奇,於是找了不少板上與其它網路論壇的負評來看,
尤其是出自《銃夢》動漫粉絲的批評,
從中也知道了一些批評者所說明的原版動漫設定,
藉此稍稍瞭解《艾莉塔》被負評的一些點,
也衍生出一些想法。
(這些個人想法的背景,是只看過《艾莉塔》電影、未看過原版動漫,
 不過對原版動漫劇情與人物有些許認識)
我認為在批評一部改編電影作品之前,
應該要先理解「電影」這個體裁的特點與限制。
一些負評認為《艾莉塔》電影內容太單薄,
沒有納入原作的這個、那個云云。
正如一些反駁此種負評的意見所指出的:
 這是電影,不是影集!
不考慮電影的篇幅而提出寄以海納百川式的期待,
其實是不切實際。
至於《艾莉塔》常被詬病的人物情感轉折生硬的問題,
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設計了許多人物性格與情境的線索,
如果觀影者有留意,自然可以在理解電影各段情節的過程中,
將線索與情節要點加以連接,這是一種電影語言與觀影者之間的對話。
換句話說,《艾莉塔》裡的情感變化與轉折,
其實堪稱是前後完滿的。
當然,這樣的劇本編排方法,需要觀影者的高度投入,
可能是因為《艾莉塔》電影本身的炫目特效與激促的人物動作,
使得一些觀眾不習慣或是無力分心接收片中所給予的線索,
於是乎得到了各種生硬、轉折不足式的印象。
來舉些例子:
 電影開頭艾莉塔剛從重新拼接「手術」甦醒後,
 首度吃橘子(還是柳丁?)
 這個橋段的重點自然不是要告訴觀眾:艾莉塔不知道吃橘子要剝皮!
 而是要藉由艾莉塔連這種食物要怎麼吃都不知道,
 來顯示出艾莉塔在各種認知方面的空白;
 即使她的語言機能顯然是完好的,但仍然只能說是無知如白紙的狀態。
 其後雨果給的巧克力,艾莉塔還是不知道那是啥,
 則是再度強調艾莉塔意識認知方面的這個特點。
 (聯想到《諾曼第大空降》影集中,
  韋伯斯特給荷蘭小孩吃人生中第一口巧克力的那一幕)
 當觀眾確認並記住了艾莉塔的近白紙狀態之後,
 再來看艾莉塔對於雨果的一見鍾情,
 就不顯得那麼『生硬』了:
  雨果是(重生後的)艾莉塔所遇見的第一位產生悸動的異性
 觀眾們,還記得你的初戀嗎?
 觀眾們至此應該要想起自己的初戀了,
 初戀的電光石火往往沒來由。
 當觀眾自己的初戀回憶(如果沒有遺失的話),
 與大銀幕上艾莉塔的害羞又驚為天菜的眼神兩相呼應,
 後面關於艾莉塔與雨果接下來感情發展的段落,
 便可以大幅跳躍式地交代。
 畢竟這是部(只能)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雨果在與艾莉塔往來的過程中,必定教了艾莉塔許多,
 也有越來越多的思想交流(例如兩人在雨果秘密基地那裡就是在提示這個),
 只要拍出艾莉塔與雨果幾次相處時的事件與當中的互動變化,
 (艾莉塔接上狂戰士體後跑去找雨果,這段是關鍵段落,
  兩人之間的感情已經是新的層次)
 兩人培養感情的過程其實不用再佔太多篇幅,
 反正交往感情由淺入深,大致上就是那麼回事,
 觀眾在自己腦中就可以補完,便不用浪費特效在這裡了,
 資源必須要投注在更重要的地方。
 雨果的個性也是廣受批評,
 但若再去回想艾莉塔掏心給雨果的那整段情節,
 其實雨果最重要的心理轉折已經在這裡呈現。
 雨果不是直白地說艾莉塔對不起我騙了妳~~
 他只是看著眼前那顆價值連城的鋼鐵柔心,
 訕訕地告訴艾莉塔不要輕易地就作這樣的決定、就相信眼前的誰。
 這是雨果沒有說出口的懺悔,
 而沒有說出口的話語仍然浮動無根,
 讓雨果接下來的行為成為觀眾的罵資,
 確實:脆弱,未必都是可以被包容、原諒的。
 得知了雨果的行為:欺瞞、不法傷害生化人~~
 這成為艾莉塔的另一個啟蒙時刻,
 艾莉塔第一次切身地體驗到了出自於身邊親密之人的傷害,
 那比敵人的撕裂爪更可能撕裂自己!
 雖然卡麥隆、R-Rod 導演說依德是引導艾莉塔成長的人,
 但實際上在電影中,艾莉塔最重要的啟蒙者是雨果。
 隨後雨果的墜落於爬管途中,
 讓艾莉塔完整體驗了愛與被愛,
 以及透過激烈方式表現的深刻情感關係之終結。
 雨果其實也學習到了許多,但他不是主角,
 於是雨果的感悟濃縮於墜落前對艾莉塔說的那句:謝謝妳來救我~~
 最後的最後,雨果不再對艾莉塔多說我愛妳了,
 是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再愛艾莉塔,
 也是他無意再把艾莉塔束縛在這段他已有愧的愛情中。
 一段無法繼續以物理方式存在的愛情。
 可以對照的,是此前雨果曾經說過,
 他不願艾莉塔為了他而陷於被追捕的情況之中。
 雨果有很多話沒有對觀眾說出口,但他其實還是告訴觀眾了。
 艾莉塔的情感啟蒙與震撼,
 有個我覺得還滿有意思的比較對象,
 就是《哈比人歷險記》三部曲中的「木精靈」陶烈兒
 http://p1-news.yamedia.tw/MTg1MjQ5NzhuZXdz/f6a528e116c40e19.jpg
 陶烈兒在五軍之戰中,遭遇了愛人之死,
 哭問著為什麼會這麼痛?~~
 同樣是初戀,而又被暴力奪去愛人,
 陶烈兒與矮人族愛人之間的互動時間與強度,
 應該比雨果、艾莉塔要短得多、低得多,
 而且陶烈兒此前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戀愛方面的經驗值,
 至少勒苟拉斯對陶烈兒的感情,陶烈兒並非感受不到,
 但陶烈兒最後的哭泣與強烈痛楚,仍然呈現得並不突兀。
 相較之下,單手握住大馬士革刀柄的艾莉塔,
 從半空中的管壁縫旁隨著雨果落往遙遠地面的淚珠,
 又何來不飽滿呢?
 在激烈崩解的初戀碎片中,重新誕化了片尾威猛的艾莉塔,
 曾經重生的天使隨著為雨果流的淚業已墜落,
 內在的戰士望著指向空中之城的刀鋒崛起。
 但,艾莉塔的刀鋒,是否真的要指向那個地方?~~
 雖然知道在廢鐵鎮可能也沒有多少選擇,
 卻仍難免希望那位天使在揮刀之餘,
 也能有機會重新振翅。
 不然,豈不是太悲哀了?
艾莉塔的情感意識發展之路,
在重重戰鬥之下,其實是層層有序的。
必要的發展階段與階段之間,透過劇情線索精要地加以銜接,
毫無拖沓,而能保留更多篇幅,
給予那些只有實際製作出場面才能展現的各種動作場景。
換言之,那些在電影組成中讓觀眾自行適度腦補也不影響劇情推進的部分,
編導的立場就是毫不嚕囌、毫無猶豫地將之精簡。
至於自我意識與覺知,
艾莉塔的那句:I'm a warrior!
早已經說明一切。
單從電影本身來看,
艾莉塔的自我意識與覺知,
從來不曾消失,只是有待喚醒。
因緣際會遭遇的那艘火星軍棄艦,
在片中已經完成了召喚任務,
這是因為兩個小時出頭的篇幅限制而設計的劇情裝置,
至於能否體諒,就只能看個別觀眾的想法了。
卡麥隆與 R-Rod 就是把賭注押在大多數觀眾都能夠理解並加以體諒上。
一些熟悉《銃夢》動漫的板友與網友,
也指出過原著一些目前不宜改編進電影之處,
比如說更加的血腥暴力,或是一些太硬的探討主題、倫理爭議之類。
我個人其實也滿好奇如果拍攝一部18+版本的艾莉塔,
可以多看到(也少看到)些什麼?
如果當初電影公司願意讓《艾莉塔》呈現為 2.5 甚至 3 小時的版本,
我想可以滿足更多觀眾的期待。
不過,眼前的這兩個小時出頭版本的《艾莉塔:戰鬥天使》,
已經呈現了一個獨立完滿的有著大眼 Alita 的世界。
若是《銃夢》真人電影化對於一些原版粉絲們來說,仍然比較像是個待圓的夢,
如果能夠有圓夢的時候,我也絕對會買票進場,
去看看頂著離子燙、嘟著章魚嘴的凱莉會是如何在大銀幕上大殺四方~~
而在那之前,我更期待 Alita: Avenging Angel 的早日誕生!
        
作者: badangel0000 (紅茶犬)   2019-02-16 11:46:00
寫得很好
作者: crystalocean (dolphin)   2019-02-16 16:31:00
推原PO的分析~寫得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