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私人戰爭》外頭交鋒;內心交戰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19-01-17 01:39:14
圖文版請於連結:
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2599123383332873541335542/1711566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敬那位前線報導的女人,獨眼女俠瑪麗科爾文
在網路流行一句話「台灣記者智商只有三十」用來諷刺現在台灣的新聞媒體從業員部分不
求甚解,甚至扭曲事實只透過網路言論來出新聞稿,最後引發一連串啼笑皆非的錯誤報導
。台灣人似乎已經對於與其相信新聞,不如自己透過網路或實際走一遭尋找真相,但還是
難免會有被許多資訊誤導的狀況,尤其是來不急應對資訊爆炸時代的中老年人。記者說來
就是將事件的真相帶給其他人的先鋒者,電影《私人戰爭》以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的故事
,讓世人再度看到英國記者深入戰爭災區,將當地第一手情報不畏跨越生死線的帶回給世
界知道,這裡正在上演著怎樣的悲劇跟慘絕人寰的故事,即使身心俱疲她還是回到戰區,
報導不能公開的秘密,帶給世人真相。
人們需要八卦和時事,故有了娛樂花邊新聞和各種社會故事,現在新聞分門別類許多,從
最吵吵鬧鬧的政治新聞和政令宣導消息,到藝文展覽和新興電競活動,都是一門獨立的新
聞類別。我們不能說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因為大眾必須更新知識也需要消遣,但為何當
今台灣新聞讓人詬病,可能主要在於「失衡」的緣故,但過多的八卦小道;與政黨和收視
感擾人民接收新資和國內外消息的權利,這樣的新聞內容就可能不在合格,也無法讓人信
服。
而這也使得第一個得面線火線的就是跑新聞的記者,但有時並非記者不報或只報雞毛蒜皮
之事。也許更多的是看不道的勢力壟斷和觀眾的選擇,有時觀眾的選擇是有趣的,就像大
家即使知道速食餐廳不健康但還是會想吃一樣,而記者也只是呈現出符合上級和觀眾口味
的中間人,在台灣,要能走出自己報導之路的記者可說是寥寥無幾。電影《私人戰爭》是
以英國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最後的故事來呈現出,一個在看過無數死傷慘案的記者於身心
俱疲下,為何依然選擇奮不顧身的走向最險境之處,帶回第一手消息。
《私人戰爭》有典型對於戰地記者這樣題材觀眾想得到的背景與故事,例如敘利亞內戰,
還有各種非洲與阿拉伯戰事。電影中主題並非全然放在戰地上,而是將重點放於「瑪麗科
爾文」這位女記者在這樣來來回回出入平和國度和戰亂之地之間的內心交集和來回掙扎。
電影用了有趣的概念來呈現瑪麗科爾文這位女記者的心境變滑,像是房子空間的錯位;和
與男人求歡時和寫新聞稿相互交會的手法,這些分鏡和方式都大大提升電影的可看性和吸
睛度。
電影中並非從瑪麗科爾文入行記者開始講起,而是以重點紀錄她經歷過什麼,而導致她一
直拖著身子在戰場行走至最後一刻。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奠定她「獨眼女俠」稱呼的斯里
蘭卡內戰、利比亞內戰、訪談格達費、感情生活和最重要的阿拉伯之春那場對全世界的新
聞直播。瑪麗科爾文並非一直堅強,她出入戰區受過重傷,也長期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
群」而無法平靜。曾經想過放棄報導,但最後卻又因心中的使命而走往戰區。
瑪麗科爾文並非新聞專業畢業,她曾說在戰爭中她在乎的不是戰事勝敗和軍事揭秘或掌權
奪利,她注重的是那戰爭的樣貌與人性,還有事情的真相。她不是一個批判一場戰爭對錯
的人,而是一名這場戰事的見證人。而在台灣某些搬弄是非為了自身利益,寫下無中生有
帶風向的人,這些人不只是記者,也包含著那些名嘴和網紅,他們又是何種新聞下的見證
人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