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淑女鳥:長大就是憧憬的幻滅

作者: kevin781109 (Kevin)   2018-12-06 23:34:44
1.影片名稱 : 淑女鳥(Lady Bird)
2.觀影時間 : 12/4 18:45
3.觀影地點 : 師大校本部,誠101
4.觀影方式 : 師大人文電影節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方格子圖文版 http://bit.ly/2QiceHm
我 12/4 去師大人文電影節二刷這部片。本片在今年初剛上映時,我就去電影院觀賞並寫
了一篇文章 http://bit.ly/2zN34bH 。而本文是以該篇文章為基礎,新增和改寫部分內容
而成。
先點歌 https://youtu.be/f-MaGEJhmSc
本片背景設定於美國加州的沙加緬度市,就讀當地一所天主教高中的 Christine,為自己
取名為 Lady Bird。故事聚焦於他高中的最後一年,他不滿自己家境拮据、厭惡成長環境
缺乏文化氣息,夢想在畢業後能到美國東岸的名校去讀書。他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都經歷
許多考驗,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淑女鳥》描述的主題是極為個人的經驗:成長過程的焦慮與煩惱。同時,我們也可以藉
由這些情節,去思考情感教育──無論是對父母或子女──的重要性。
# 「變化」與「追尋自我」,是青春的模樣
雖然本片相當小品,卻與其他文藝小品的慢步調很不同。本片快節奏的敘事和剪輯,正好
符合大多數人對青春「變化快速、有好多事想做、時間不夠用」的印象。雖然導演的用意
不見得如此,但這種呈現手法確實很貼近青春期的內心狀態。
另外,青春期是探索及展現自我、尋求認同和歸屬的時期,在同儕團體中得到地位是首要
任務。因此經濟較弱勢的學生,面對物質生活富足的同伴,為了掩飾自卑和得到地位,或
許會出現一些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如 Lady Bird 對朋友謊稱自己住在高級住宅區、父
親在國外工作),卻也可能因此失去知心的同伴。如果有接受情感教育,會讓人面對這類
問題時更能妥善因應,但片中的教育環境顯然是沒有發揮這個功能。
# 親近生侮慢
Lady Bird 的母親很少給他鼓勵和稱讚,這其實是期望太高、在乎太深的結果。片中提到
的「愛你,但是希望你能成為更好的你」,言下之意就是「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有
人說「每個父母都是在成為父母那刻起,才開始學習當父母」,這是從經驗的角度來看親
子衝突;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親近性(familiarity)。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寫道: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家庭內的密集互動,把母女對彼此的愛變得隱晦,而不符期待之處變得鮮明。直到母親得
知 Lady Bird 偷偷申請東岸學校而和 Lady Bird 冷戰、兩人的距離拉開之後,那些很少
言明的愛,才又重新浮現出來。片中有多次「母女倆要隔著一層東西才能說出內心話」的
橋段,包括更衣間、信紙和電話答錄機。而 Lady Bird 到紐約生活後,反而去接觸與家
鄉有連結的事物,例如教會、例如他的本名 Christine。我認為「親近讓衝突增加」這個
概念,不只是家庭,更是所有形式的關係都應該好好思索的。
# 憧憬的幻滅,是「長大」的註解
流行文化常以愛情和性為主題,而前面提到尋求人際的歸屬(包含愛情)是青春期的第一
要務,在文化與人格發展兩者加成之下,也就容易形成許多對美好愛情(與性關係)的想
像。但事實上就如 Lady Bird 的「第二任男友」Kyle 所說,「你往後人生中還會經歷無
數次平凡的性愛」;特別的、刻骨銘心的經驗,在生命中是相對少數、是特例,而平凡才
是常態。這種理想崩毀、認知調整的過程,正是人格逐漸成熟的標記。因此,我認為可以
這樣下結論:
所謂的長大,就是憧憬的幻滅;
幻滅之後,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定位。
附:片中 Lady Bird 的父親雖然罹患憂鬱症多年,反而是眾多角色中把事情看得最清楚
的一位,同時也總是很適時地給予女兒溫暖。其實這並不奇怪,一般人常把憂鬱想得很負
面,但其實憂鬱情感有個生物演化上的意義:讓人更精準分析自身所處環境。相關探討可
見《憂鬱的演化》這本情感科學書籍,由 Jonathan Rottenberg 所著。也可參考我對該
書的重點整理 #1RsTFp-u (book)。
歡迎追蹤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oss.amateur.review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