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私刑教育2》:追逐幻影的續作

作者: EricCat (橘貓)   2018-09-02 01:14:54
《私刑教育2》:追逐幻影的續作
  回想 2014 年,《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第一集上映,一部製作到位,但稍
嫌平淡的動作電影。劇本概念有些灌水,電影的原型是 80 年代同名影集,不脫「私刑正
義」的義俠/制裁者形象,反派人設外強中乾,還硬套虐待狂的元素上去,看著有點尷尬
。然而,當導演安東尼法奎(Antoine Fuqua)用相當工整的方式介紹由丹佐華盛頓飾演
的主角勞勃麥考:一絲不苟的行事風格、乾淨整潔的家居,時常獨自沉思,但是在人前又
能迅速擺出另外一種面貌。麥考成為《私刑教育》讓人信服的主因。
  勞勃麥考的角色設定,是《私刑教育》之所以能成立的前提,電影不是來看麥考打倒
壞人的,敘事重點一直環繞在麥考對自己定位的拷問,並且透過電影中其他角色的對白提
出,你會發現每個反派都在問麥考:「你是誰?」,但他從來沒有回答。僅僅是電影最後
,他坦然地開始行俠仗義,才算回應這些提問。
  此外,動作戲也還是有一定的趣味性存在,重點不是擺在主角如何與反派纏鬥,而是
看他有條不紊地「處決」眼前的反派們。麥考的凝視就像超級英雄──他不僅在物理上輕
易地打敗敵人,還要在道德制高點用凝視的方式把對方「瞪死」。像一個出身街頭的布魯
斯韋恩,一個優雅、老練的超級英雄。
  《私刑教育2》(The Equalizer)的問題大多源自這個基礎。當麥考已經在第一部電
影結尾欣然接受自己的義俠身分,《私刑教育2》裡頭的他看起來頓時變得活潑親切,還
有更多社交生活。第一部電影強調他的離群索居,儘管跟同事關係和諧,但沒有嚴格意義
上的朋友,到了續集,麥考跟友人保持穩定而親密的聯繫,再加上新社區的鄰居們。他不
再這麼孤單、不再缺乏方向,義行讓他的精神生活充實,所以電影看起來也無趣不少。
  《私刑教育2》是法奎第一部續集電影,也是丹佐華盛頓的第一部續集電影。電影開
頭就先把觀眾期待看到的元素展示出來,麥考攜帶茶包與讀書的習慣、戰鬥前的慢動作分
析,還有一些嘲弄敵人的黑色幽默,該有的元素大致都在,但故事主軸無法明確地綁定在
任何一個焦點上。
  這是微妙的現象,我想許多電影都有同樣的問題。他們在第一部作品中刻劃出一個成
功的角色形象,到了續集,卻只能不斷去追逐形象的殘影,而沒有辦法賦予主角一個有意
義的、新鮮的焦慮感。好比麥奎里跟湯姆克魯斯合作的《神隱任務》(Jack Reacher),
它有一個極其精彩的結局(公車與嫌犯自白的交叉剪輯),塑造出完美的平民義俠形象。
但是,到了下一集,一切看起來都變得如此沉悶而無味。
  《私刑教育2》還是有點神采,在幾個片段,好比麥考隻身前往黑人幫派基地解救少
年的段落,會讓人對這個角色內心裡頭的想法產生好奇。特別是他身為一個街頭的私刑者
,是怎麼思考暴力與死亡?又或是麥考在郊區向反派眾宣戰,不能說是很新鮮,但是足量
的黑色幽默跟丹佐華盛頓的神采還是讓那種談笑風生的死亡宣告有其張力。而剩下的一切
,幾乎都只是對前一集的重新拷貝。
  老朋友過世、對妻子的回憶、與少年的關係,這些事有何重要之處?我不覺得《私刑
教育2》有很妥善地處理這些問題。但法奎畢竟把拍動作片的本領壓到電影最後幾乎三十
分鐘才拋出來,那故事本身的無趣,就沒有其它的空間可供閃躲。重複敘述那些觀眾已經
看過的東西,是一件糟糕的事嗎?其實不盡然,在熟悉的模式中,《私刑教育2》還是有
它的娛樂效果。但觀眾總是期待被刺激,儘管表面上不那麼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