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BPM-對活下去的迫切

作者: immad (Dammi)   2018-02-14 22:19:23
90年代初,社會逐漸對同志伸出認同的雙手,此時,愛滋病毒卻勢如破竹地擴散成災,成
為平權路上的絆腳石,愛滋病幾乎等於同志的代名詞讓同志運動差點又退步了幾年,幸虧
有『Act Up』成員的努力,才不致偏離前進的軌道太遠。電影呈現了激進的抗議手段,行
動背後也看到整合眾多立場的困難,在一次次的行動-討論-行動-討論的循環裡,觀者於
導演刻意特寫人物的鏡頭中,看到了想要愛人的火花,及最深層的,存活下去的掙扎。這
是BPM。
(底下有雷)
一般來說,拍攝抗爭類型的電影,多半平舖直述行動的內憂外患,並在窮途末路之際,出
現轉機,並於最後來個蕩氣迴腸的感動結局,兼以敘事平穩,便有基本分數,不會難看到
哪裡去。不過一直重複這樣的手法,難免會膩,儘管可能是不同的事件,存在著不同的意
義,或說有值得讚賞的細節。反觀,這部電影採取多數場景為角色在空間裡進行討論的方
式組成,反而給予此類型片耳目一新的氣象。
當然抵禦外侮,也就是政府對於愛滋病的不重視或以偏概全,為抗爭之所以實行的重要元
素,身為如此類型的電影,絕對不缺,可能會與劇中角色一起義憤填膺,嘲諷政府的承諾
僅為利於選情的空頭支票。不過陳列抗爭的艱辛之餘,在空間裡討論如何達成目的的諸場
面,倒讓團體內的異質性,分外清晰。通常,這類型的電影會強調同個陣線的立場一致,
因而若有不同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但《BPM》要說的是,一直以來,團體內都是由不同
的人組成,意見與行動要一致必會所難度。
開場的抗爭便是一例,導演在此的手法也精彩地開門見山,帶出上述的觀點:我們以為看
到的是場成功的快閃行動,但後來藉由檢討會與行動的穿插對照,才發現部分作為是一時
興起,且非所有人都認同,這也與後來對於用愛滋血液給血友病患者的事件,雙方有不同
的訴求,而引發的內訌遙相呼應。如此同中有異的立場,展現凝聚的困難,遑論面對外面
的不公不義了!這還沒將私人情感引發的錯綜人際算在裡面......
導演藉由成員的對談,深入主要角色的感情世界,聊他們的情竇初開,看他們如何深深吸
引,還有染上當時為莫名病毒的愛滋病的心情......情節中使用了許多特寫鏡頭,讓那情
緒,甚至是情慾在螢幕上流動,有時候即便沒有說清楚,觀者仍可感受其間澎湃的情緒,
是一種感慨,是一份迫切,想要活著,想要愛,偏偏上級不理,自己團體內部也停滯不前
的三不管狀態。然後夥伴一個接著一個死去,情緒雖因此忿忿不平,向心力達新高,卻仍
然無能為力。
在認識成員的情節裡,觀者會發現一個重要的資訊是,團體內並非所有人都是愛滋病患者
,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朋友、兒子為帶原者才加入這個行列。如此內部的差異回應了某一場
戲中,Act Up成員貼反愛滋標語時遭到同為同志的言語攻擊,區隔出距離死亡的遠近與對
愛滋防治的迫切,這也是想法紛陳的原因之一,其中多少也隱含了不願被貼上愛滋與同志
畫上等號的標籤,唯Act Up卻積極地宣導不只同志會染上愛滋,況且有時候的狀況是,全
心全意的愛一個人,卻換來拖垮壽命的疾病。
主角Sean的戀情與生命軌跡和Act Up的動機與處境可為對照,個人認為導演蠻有條理的從
團體策畫的行動慢慢地轉入個人的感情世界裡,卻也像面鏡子般投射互文,並層層深入對
生命,對愛的渴望。原以為導演安排的三角戀可能暗示參雜感情因素也會造成團體運作的
阻礙,但或許不過很單純地說著同志愛人已經夠有難度了,又橫亙著疾病的障礙,能夠活
著去愛分外珍貴,而愛也不是眼睜睜地看著疾病折磨自己或愛人的揪心,且死亡之後呢?
何必封閉自己的感覺呢?
Sean的媽媽在Sean仙逝後,對Act Up夥伴說出有你們在真好的這句話,一方面當然是最後
一程的陪伴,但或許也是感謝大家在Act Up的奉獻,為所有因為愛滋病在生死邊緣掙扎著
的人們努力。導演在這部電影裡會用慢動作處理一些畫面,部分一如這類型電影所想要慷
慨激昂的效果,但我最喜歡的是同志遊行的啦啦隊表演及灑下的亮片彩紙,呼應最後在宴
會場上灑出的Sean的骨灰轉換為一幕幕在夜店跳舞及性愛的燈光閃爍與映照在臉龐上的五
光十色,那是活著與愛著的最佳證明,好美好美,卻好悲好悲。
歡迎光臨:
http://dammimmi.blogspot.tw/2018/01/1805120-battements-par-minute-bpm.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