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15:17 巴黎列車 The 15:17 to Paris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8-02-09 05:21:34
看此片是很看人口味的,從新聞報導克林伊斯威特決定任用三位本尊演出自己時,我們就可以放下對此片的演技期待了,它絕不會是一部演出強大席捲觀眾的傳統劇情片。也許克導更想拍的是部紀錄片?但他又沒法回到三人的當下與成長過程。不過看得出來克導是要向這三位青年致敬的,此片一切令觀眾不太適應的新作法,可能都是為他們量身訂做。若能有這認知,也許看此片比較不會高期待高失望,而能看出點另類的意思。
https://pics.filmaffinity.com/the_15_17_to_paris-554840004-large.jpg
15:17 Amsterdam-Centraal
17:09 Brussel-Zuid/Bruxelles-Midi
18:35 Paris-Nord
我個人對這個故事與這部電影產生認同的機緣,在於我自己曾經也是 Thalys 的常客,曾經三天兩頭搭車往返總共坐過幾十趟。搭久了都會跟車上的歐洲人與外國人交換笑容閒聊兩句了,還頗有一種《疾速救援》前段的日常庸碌,還好不像本片主角遇到《抓狂美術館》的公共空間挺身而出之挑戰。在這種跨國高速列車上,我們一般最討厭的就是美國觀光客。當然也不是全部,只是每當美國觀光客上車開始大聲聊天時,就可以看見整車歐洲人與其他非美國外國人各自交換眼神苦笑一下。
當然謙遜安靜的美國人也是有,可是這種大聲的一上車就佔滿全車音景,我們會聽他們對歐洲國家品頭論足(德國人就怎樣法國人就怎樣)、對歐洲歷史品頭論足(其實也不懂什麼,一大堆都和美國教育中的二戰有關)、對歐洲城市品頭論足(阿姆斯特丹妹很正、列日啥也沒有、布魯塞爾超無聊、巴黎遜爆了)... 但其實胸無半點墨話講得超沒料,根本大放厥詞。而且超主動地對女人搭訕把妹對男人麻吉裝熟,往往彷彿沒看見對方臉上三條線... 至少在社會身體上來說,粗枝大葉的美國觀光客和歐洲的文化身體是有那麼點格格不入的,令人皺眉。
但在我已經幾年沒坐 Thalys 的 2015 年那一天,很好動又很主動的美國人,這令人皺眉的聒噪身體竟然發威了,他們的直腸子無暇多想上了再說,事成之後一樣不多想只帶著傻笑和大家握手致意。這次事件讓許多歐洲人對美國觀光客這種討厭動物大幅改觀:是呀,他們是直腸子、他們聒噪不內斂、他們穿著 T-shirt球鞋出入各種文化景點、他們不懂古城歷史只重複著 "It's awesome" 、他們沒國際觀一直認為美國救世界、他們沒在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只知不停自拍上傳 XD 但這種直腸子,卻是最單純直率挺身而出,讓整車慌張失能的歐洲人都刮目相看!
很高興,這片把這些都拍了,尤其三個渾渾噩噩美國觀光客的身段也拍了好多,不停搭訕把妹泡吧喝酒自拍上傳,聽他們大放厥詞說巴黎遜爆了也說不出所以然,聽他們說美軍在鷹巢幹掉希特勒被打臉只有摸摸鼻子... 這一切也許都是他們三個那幾天真實發生的流水帳小趣事?也許他們重提起來都很臉紅,但克導彷彿如獲至寶般毫不怕醜全拍了。這讓主角們的人格在大銀幕上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親民,他們不是英姿颯爽令人仰之彌高的大英雄,他們只是很有限的個人在這世界努力尋找人生意義而已。
他們長大是其貌不揚的渾渾噩噩觀光客,其實也不過是文化身體和歐洲社會有點格格不入而已,其實他們也是很直爽樂於助人扶老爺爺。同樣的社會凝視與同樣的率直身體,本片從三人的中學時光開始追溯,他們也是其貌不揚的問題學生每每被學校盯上。說問題學生,其實是很純真善良的孩子,只是這社會透過學校規訓的標準文化身體如「專注聽課」與「跟上進度」沒做好沒迎合體制,就被安上一堆問題學生的帽子、扯上精神疾病與單親教養、訴諸美國最愛的藥物解決 XD
(世界這麼多國家,怎麼就美國人精神疾病最多?用藥也最重?很多簡單問題在別國都是用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健康解決的,才不亂吃藥)
電影也提到了「統計數字」兩次,一次是片頭的老師這樣凝視學生令人憤慨,另一次是 Alek Skarlatos 在職訓中心學數據分析。本片的正向勵志基本訴求,也許就從統計開始:對這凝視規訓的社會來說,每個個人都被數字分類安插好各司其職,那與個人理想總是扞格令你悲憤,但與其悲憤不如面對克服。(至少在這三人故事中)人的本質都是好的,只是行走社會找不到位置(正如渾渾噩噩旅遊歐洲不知所為何來),於是需要自己用意志去追尋去挑戰去接受挫折,總有一天能找到發揮自己貢獻社會的道路,在那一瞬間一切都會清楚起來。
電影最令觀眾受不了的恐怕就是歐洲觀光流水帳,不過以這「渾渾噩噩尋覓中」的角度來看,這流水帳拍得簡單直率是有意義的,拍得越長越流水越能對比那列車上的一瞬間。在流水帳觀光戲份中,比較煞有其事的是 Spencer Stone像是信了教或磕了藥一般「你不覺得我們一直被推向 a higher purpose ?」令大學生 Anthony Sadler 忍俊不禁一直吐槽。其中比較象徵性的抉擇倒是巴黎了:巴黎,人人都說爛(充滿尿味),正如人生訓練求職的過程中總是有很多爛歸宿爛工作,不符你的期望令你好生氣;但不管有多爛「我還是親身去走一遭,自己看過才算數」。
我想這就是克導在這故事中看見的精髓,它是個在五分鐘內超英勇的英雄故事,但又是個在國中到成人十年之間受挫迷惘但繼續努力向前的凡人故事。電影分為三段,前兩段是寫實勵志,先拍童年受社會凝視的純真心靈、再拍少年努力向上的尋尋覓覓;最後一段觀光流水帳,則是象徵地濃縮這一生了,這些渾噩美國身體遊歐洲有迷惘也有凝視(不是所有壞蛋都你們美國人幹掉的),但面臨未知不是自我中心地逃避,而是大方嘗試勇敢面對,挑戰當前終於會撥雲見日印證你心。
克林伊斯威特是幾十年來的傳統美國硬漢,也是好萊塢現在越來越稀有的右派導演,他近年三部片從《美國狙擊手》到《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再到這回《15:17 巴黎列車》都在追溯美國英雄,尤其要追溯他們平凡的出身,從中體現了各種傳統美國家庭價值,與傳統頂天立地美國男兒的養成。雖然是右派,電影甚至毫不避諱地把主角自小收藏的滿櫃子空氣槍大剌剌拍出來,但這就是右派認為美國應該這樣變好的世界觀:藏武於民孕育武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想想這不就是這回 15:17 Thalys 列車奇蹟得救的台下十年功?
此片爛番茄已出爐,果然鮮度慘不忍睹,不過我想克導是很有意識更有意志地說他想說的故事、傳遞他想傳遞的價值,看這片若想看期待中的動作片或劇情片享受恐怕會失望,倒不如從電影看看他老人家的意識形態還更有意思,雖是右派其實也是一種不同於影界主流的光明。此片致敬三位主角,就大膽放他們演自己,事實證明他們哥兒三人互動的戲都很生動,打起屁來好自然,只是各自面對人生如 Spencer Stone的從軍訓練與 Alek Skarlatos 的德國尋親戲裡,和別人對起戲實在不太自然,尤其演果汁店小弟也實在太精實不像死老百姓 XD 不過一打起來演技馬上歸位!
不過既然此片致敬他們,這一切演技缺點都無傷大雅了,那一切流水帳敘事反而更像是渾噩尋覓的沉潛。這不是大英雄電影,而是迷惘少年電影,看這片可以享受緊張刺激的五分鐘,但更要欣賞三個傻男孩一次次鬼打牆再摸摸頭的單純人生一個多小時,就看觀眾願不願意聽聽這樣的故事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_lnyn2R2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