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血觀音 | 愛與地獄

作者: ferment (下雨的側臉)   2018-01-24 20:10:32
有圖網誌版:http://movietalk0518.blogspot.tw/2018/01/blog-post.html
● 美麗的煎熬
若先從故事面說起,那楊雅喆的電影體驗,跟讀布希亞或傅柯的理論書約莫有87%像:
語言/影像綿密厚重難以閱讀、隱喻意象過多無法掌握真正的意旨,是而往往需要許多學科
知識/旁徵博引,才能釐清文本/故事的真相。
而血觀音正是類似的電影故事:
構圖/光影/色調是華美好看,演員表現出眾,但故事的結構不夠簡潔直白讓人摸不清走向與
意圖;影像裡的暗藏的隱喻/指涉過於繁雜隱晦,對政/法/商分贓結構的批判、女性氣質的
重新定義、家權結構下的親情是關愛或對女子的控制剝削的討論等,議題眾多卻無一聚焦深
究。
一如一杯加了頂級拿鐵、蜂蜜珍珠的鐵觀音,最好的味道都應有盡有,卻也因為層次過多而
無法讓人細緻體會。
最後,血觀音就這麼成了一場讓觀影者,混亂、沒有頭緒的,美麗的煎熬。
● 觀音與修羅
相較於敘事結構/手法混亂,在議題的選擇與敏感度上,楊雅喆卻有其讓人折服之處。
「女性/陰性氣質的各種可能性的呈現」是血觀音的第一個可觀之處。
其實在舊作「男朋友女朋友」兩男一女的感情故事,早已呈現導演對性別議題的關懷。而在
「血觀音」中,他則更直接打造了一個以女性為中心的黑道魍魎的混沌宇宙,在這個宇宙中
,女性是當家的主角,她們不只有傳統價值中的甜美、可人、溫柔、賢淑,但也有這之外陰
險、狡猾、機心、凶狠;台前可以慈悲愛人的觀音,也可隨時是台後殺人無情的修羅。
在劇中,不管是三位女性主角的棠夫人、棠寧,或棠真,又或是居為配角的議長夫人、秘書
等,都演出了各種超越既有性別框架的「非主流」女性。除了戲劇效果,也是導演企圖在電
影中拓展女性角色/氣質在的不同可能,也是大預算國片中少見的努力。
● 愛或地獄
導演提出第二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是親情/愛與自由。一段愛/親情是否能有權以己為名,而管
理/控制被愛者對於選擇人生的自由。
一如電影中,棠夫人以家族之名,逼使身為女兒的棠寧賣身換取各種籌碼以延續其在政治/
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又或棠真囚禁了馬可,只為了讓暗戀已久的他留在身邊。
在這些驚悚的段落裡,楊雅喆以諮商/輔導師的口吻告誡,愛並不總是天真良善,若「我是
為你好」的關愛未能重視對方主體自由/選擇性,那其所帶來的結果與地獄無異。
● 演技的煉金者
最後不能不提的,就是楊雅喆選擇演員提煉眾演員演技能力之高超:
成熟的演員,他設計出橋段他們做出層次複雜的情緒演出;新銳演員,他則設計搭襯外型與
氣質的角色,讓他們演得適得其所,或至少毫無生澀。
於是,每個走過幕前的演員們,都幾乎有讓觀眾屏息的瞬間:
惠英紅的棠夫人在對女兒痛下殺手之後,獨自於佛堂前念經淚落,那氣氛之冷冽卻又孤寂;
吳可熙的棠寧,在準備離港逃脫前,對著自己的女兒哭喊道:你要活得像個人,那哭喊聲裡
有著她失喪自由只為家人而活的無奈掙扎;甚至連僅有幾幕出場的陳莎莉,那強勢做作的氣
場,都會讓你覺得這角色非她不可了。
這或也是楊雅喆的煉金術,他確確實實地在每個人有限度的演技裡,提煉出一個近乎活著的
角色,讓觀者驚豔。
● 難以懂得的故事
對我來說,「血觀音」是一部可惜的電影,在故事演說/敘事結構以外的地方都好得難以挑
剔,但一個沒說好也沒讓人好好懂得的故事,就其實也難以成為一個故事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