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幸福路上觀後感

作者: tnfsh11430 (tnfsh11430)   2018-01-06 20:54:07
此篇代po~~~
在播放電影的三分鐘後,我就知道這部片不簡單,因為前面明明是輕鬆的劇情我卻發現自
己流淚了。在這裡,我只想談談我最有深刻感受的部分。
-故事簡介-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成為閃亮亮的大人,長大後,卻只想要平凡的幸福。
  《幸福路上》從主角小琪的成長故事出發,講述在1980年代至今的各種時代變遷背景
下,人們生活的樣子。從小琪從符合父母期許到為自己做決定追尋人生,探討幸福究竟是
什麼?
  故事主角小琪六歲時跟著爸媽一起搬到台北,展開了在幸福路168號的新生活。小琪
一路從小學到高中都活在父母、親戚的期許下,努力成為一個好學生,希望自己可以「成
為閃亮亮的大人」,但長大後卻發現,即便再怎麼努力唸書未來依舊不知何去何從。大學
畢業後小琪在阿文表哥的鼓勵下到美國工作,遇見丈夫安東尼,身邊的人都認為的幸福人
生,小琪卻在美國迷失了自己。某天小琪獲知阿嬤過世的消息,便匆匆地收拾行李趕回台
灣,重返幸福路上,也遇見了國小的同學們,成長路上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小琪回憶起
童年的夢想,不禁問自己:「我變成理想中的大人了嗎?」
-原住民是番仔、山胞的年代-
   小琪的外婆是花蓮的阿美族人,所以小琪擁有四分之一的阿美族血統。在影片中,
可以看到兩種原住民:離開部落到都市尋找工作的青年(小琪媽媽)與都市原住民(小琪
),小琪阿嬤叫小琪去幫她買檳榔而且要「青仔」的,小琪聽檳榔攤姊姊說:「青仔都是
番仔在吃的。」不巧被國小幾個同學碰見,於是小琪就被叫番仔,小琪媽媽也叫阿嬤來台
北就不要吃檳榔了。
  
在小琪媽媽叫阿嬤不要在台北吃檳榔的舉動中,(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是因為這會
被漢人容易認出原住民的身分,開始將所有刻板印象加在身上,並以「番仔」稱呼自己。
如果沒有小琪阿嬤這個角色,我根本看不出來小琪媽媽是原住民,她講台語、看歌仔戲,
她就像一般的漢人(先特別說明一下我沒有要抨擊甚麼)。在當時,到都市尋找工作、求
學的原民青年,有些因為怕被歧視而選擇隱藏自己的身分,從語言到生活方式學習當個漢
人,而有些因為不適應、無法融入漢人社會而回到部落,還有些是會證明自己可以和漢人
一樣優秀甚至超越他們的,而我爸就是屬於最後這一種。
  我很少聽到我爸講述他過去的生活,尤其是在考上高雄工專後從部落來到高雄讀書的
那一段生活。我只知道他曾說過,他初來乍到高雄讀書時有同學曾經用「番仔」稱呼他、
開他玩笑,並說他是加分才能進來,他當下就決心要努力讀書證明不是只有漢人是優秀的
,而我爸也在第一學期拿到班排第四名,他說:「從那以後就沒有人敢叫我番仔、開我玩
笑、說我是加分進來的。」後來,他也在高雄找到工作與結婚,從此定居在高雄很少回部
落,他的同事也要詢問過才能知道他是原住民。
  小琪,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認識原住民是從別人口中的稱呼與課本,影片中有提到
小琪因為在課本讀到關於吳鳳的文章,書中描寫吳鳳「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
義」,而讓小琪開始懼怕阿嬤,怕阿嬤會砍她人頭。還有,在學校被同學在黑板上寫自己
是番仔,阿嬤知道後告訴她這些都是「別人說的」,也告訴小琪擁有阿米斯血統就擁有力
量。我看到這裡時覺得很好笑,又想到自己曾經也是這樣,國小時已經知道番仔是歧視原
民的稱呼,因此為了避免被這樣稱呼,我絕對不主動承認自己是原住民,當時我們國小有
族語班,我超討厭參加族語班,因為我怕自己跟一群原住民在一起被同學看見,怕同學誤
會我跟「那一群原住民」是一樣的粗魯、野蠻,一如媒體描述、同學口中的那樣。
-勞工階級的家庭對小孩期許的矛盾:從出人頭地到只要你快樂-
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點。 
  我看到這個片段整個崩潰,因為故事太過相似,這也可能是所有相同背景人的故事。
同樣是生長在勞工階級家庭,我父母秉持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夫妻開始一日一夜的
工作,小孩開始日母父晚的生活。當一個勞工階級家庭扛著房貸、生活支出、小孩的教育
費,並且由衷的希望透過教育可以改變小孩未來的生活,或者至少不要跟自己一樣,不是
加更多的班就是兼更多工作以達到開銷需求,而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便努力用功,不
喜歡的物理、化學、數學更加倍努力,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出於喜歡這些科目,而是出於
回應父母的期待,期待小孩出人頭地的一天。
-「只要你不會餓死,做甚麼都好。」的謊言背後隱藏的期待-
  父母曾不只一次對我這樣說過,但是他們還是對我有所期待,期待我按照他們的想法
去考公務人員,尤其在我讀社會系以後。在影片中,小琪表示她想讀文學、哲學,她媽媽
立即說:「唸那個以後是找得到工作?要餓死喔?」。讓我回憶起最近一次和父母的談未
來工作,我說我不想考公務人員,他們對我說的「有甚麼辦法,你就是理工爛,又讀社會
系,你不去考公務人員還能做甚麼?」(我必須說這句話的殺傷力真的很強)在他們心中
,因為在私人企業體認到工作不穩定的風險,所以認為坐辦公室鐵飯碗的工作是最好的,
也會讓他們安心許多。
-最大的叛逆是不聽父母的話、不走父母安排的路-
  從高中開始,小琪因為讀了大表哥送的書籍(就是那本讓大表哥被警察請去喝茶的「
禁書」)慢慢接觸社會議題,也和同學跑去抗議現場外圍觀看。小琪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
台大,不是讀父母原本期望的醫學系而是政治系(雖然影片中沒有告訴觀眾她讀了甚麼系
,我是依據導演的經歷推斷的),徹徹底底打碎父母對小琪的醫生夢,讀大學的小琪從抗
議現場的外圍觀看者成為參與者。記得有一幕是原本要爬牆出門的小琪被媽媽堵到,媽媽
對她說:「我們辛辛苦苦賺錢讓你讀大學不是要讓你參加社會運動的。你不准給我去!」
我大一時有次突然接到家裡的電話,一接起就傳來我爸的聲音告訴我不准我去抗議現場,
不准我參與相關活動,之後才發現他是看了我臉書的活動分享,他說你就好好念書讀到畢
業這些事情都不要管。而我跟小琪都選了同樣的路,敷衍回應父母表面說好,實際上繼續
參與。
-經濟永遠是家庭爭吵的主因-  
  就如我原生家庭而言,曾經有段時間都在為經濟而爭吵,在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
日子裡,當下真的會很想逃離這樣的環境,在這樣的壓力下我怎麼敢提要求、敢和父母提
未來,也不斷被灌輸要好好念書不然就會變得更爸媽一樣的觀念,所以人生目標開始以找
到好工作為目標,以不想和父母一樣過這種為錢煩惱的日子為目標。大學畢業後的小琪,
身邊同學一個接一個出國,而自己卻依然不知道要做甚麼工作,最後是媽媽逼她出去才找
到新聞產業的工作,父母終於安心並對小琪說:「終於可以休息了。」,小琪開始成為賺
錢的機器,看著存摺上不斷累積的數字而興奮,沉淪在金錢累積的日子裡,可是她心裡從
沒有滿足的一天,沒有快樂的一天。
-甚麼是幸福?-
  透過小琪的表哥,小琪圓了出國的夢想。這裡讓我感動的是小琪在飛機上打開媽媽給
的信時,裡面是小琪多年來所賺的錢。原來小琪在新聞產業工作的那段日子裡,每個月繳
給媽媽的房租、電費,媽媽都存了起來。從我國中時,我父母就跟我說以後長大賺的錢要
撥一些給他們,說是要養他們的費用,到我長大了他們才告訴我原因,因為他們不能留給
我甚麼只能以這種方式幫我存錢,以後我想幹嘛時才有基本的存款可用。
  小琪到了美國工作、結婚,看似有了最完美的人生,但實際上她在婚姻裡並不快樂,
她與丈夫的想法不一樣,這些她都不敢跟父母說不想讓他們擔心。事隔多年再度回到幸福
路,熟悉的景色都變了,甚至是有不知道父母的生活也變了,因為要補足家庭經濟,媽媽
去做資源回收,爸爸一大把年紀還去兼差當保全,當初走的、逃的那麼堅決,走過一回才
體驗到夢想與實際的差距,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最終,她和美國丈夫離婚搬回幸
福路上住,跟著父母親、她的小孩一起,她媽媽對她說的那一句:「你想做甚麼我都支持
你。」無疑對她是最大的祝福。
作者: evan19983314 (天circle)   2018-01-07 01:12:00
純推最暖許願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