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最黑暗的時刻》還原最黑暗的關鍵時刻

作者: grafishbanet (鬼廢墟貝內特)   2018-01-04 10:46:24
網頁版文章: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135654
《最黑暗的時刻》 Darkest Hour
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還原最黑暗的關鍵時刻
by XXY
電影取名《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原因在於故事描述了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
戰前期,希特勒閃擊戰席捲歐洲地區造成的恐慌,以及英國政府內部的政治風暴。而電影
故事聚焦在由蓋瑞歐德曼所飾演的溫斯頓邱吉爾,上任戰時內閣首相的頭一個月(1940年
5月)期間,在面對談和派與主戰派間的抉擇、國內反對黨與保守黨間的政治鬥爭、以及
邱吉爾個人在面對政治生涯高峰時所面臨的批評聲浪、果斷又飽受爭議的獨特個性、以及
如何讓政治與人民間的距離拉近等內心交戰:在這短短的一個月裡,考驗了一個偉大政治
家的智慧與決心。
.
1. 蓋瑞歐德曼就是溫斯頓邱吉爾
就一個喜愛歷史題材的我來說,《最黑暗的時刻》主要的賣點,除了蓋瑞歐德曼完美詮釋
了溫斯頓邱吉爾的驚人演出表現外,電影還原了二戰歷史的重要關鍵時刻:不論從政治面
或是角色內心層面來說都相當出色。而劇組透過化妝技術將蓋瑞歐德曼完美還原了邱吉爾
那個深植人心的形象,蓋瑞歐德曼在模仿邱吉爾時的舉手投足、每個小細節都讓人著迷。
電影的每一個時刻,都充滿了戲劇張力以及飽滿的緊繃情緒。劇本的焦點明確,幾個邱吉
爾的經典時刻,包括那個V字勝利手勢、老菸槍、老酒鬼、大舌頭又妙語如珠、字句經典
的個性,都讓人感覺到一個曾經在歷史裡的人物,如今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令人感動

而讓我更過癮的是,除了預告片上所呈現的那個聲嘶力竭、在英國國會發表演說的邱吉爾
外,電影中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描述邱吉爾私人生活:與妻子、與同事、與國王、與好友
間的有趣互動,總總的細節可以看得出導演喬萊特與編劇安東尼麥卡羅的細膩與用心,也
讓觀眾對於這個歷史巨人抹去了距離感,讓這個銀幕上的邱吉爾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讓人
喜愛、讓人覺得可愛的。
當然,電影中的幾個經典角色,像是那個給人憂鬱木訥形象的喬治六世(《王者之聲:宣
戰時刻》中的那個口吃國王,由班曼德森飾演)、主張綏靖主義而飽受批評的前首相-內
維爾張伯倫(由羅蘭匹克飾演)、同樣主張綏靖主義的哈利法克斯子爵(由史蒂芬迪蘭飾
演)、或是邱吉爾的妻子-克萊門婷邱吉爾(由克莉絲汀史考特湯馬斯飾演)等角色,都
成功地襯托出邱吉爾總總生活細節、內心轉變的橋段。在故事劇本中,每個角色的配置都
凸顯了這個所謂《最黑暗的時刻》裡,各方人馬的觀點與視角,就戲劇張力以及情緒營造
上都富有巧思與令人讚嘆之處。
.
2. 最黑暗的時刻,最關鍵的時期
就我個人而言,《最黑暗的時刻》的劇本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將這段龐大背景的歷史事
件、背景,有效透過劇中的幾個重要角色聚焦、收斂,並提供了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描
述英國議會政治的醜態、平民生活的多元樣貌、階級分明的英國統治階層生活等豐富的內
容。
在這片長125分鐘裡,我們不用太多的背景字卡描述,便能清楚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英法兩國對德國的姑息政策,所帶來的連鎖效應、勢不可擋的納粹勢力崛起,以及國家面
臨被入侵的威脅感。緊張的氣氛,在首場鬧哄哄的英國議會裡,高高在上的領導階層以及
平民百姓的生活兩相強烈的對比,在邱吉爾的眼裡看起來是多麼地諷刺、多麼地無奈。
而電影劇本也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對於邱吉爾從張伯倫手中接下首相後,種種政壇上對於
其疑慮、反對的聲浪,包括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土耳其加里波利戰役的重大挫敗、
擔任第一海軍大臣改任所謂的「不管部長」(內閣制國家未被指派負責任一部門的大臣,
在日本稱「無任所大臣」)等政治生涯的挫敗,在電影中也透過政敵對他的批評一一細數
回顧。
有趣的是,也正因為電影同時存在著對於邱吉爾的正反兩面觀點,以及當年動盪不安的局
勢氣氛,令這個原本可能生硬又有距離感的故事,看起來充滿人性又有趣。其迷人之處,
如同英國人追求精美又優雅的極致態度,讓人清楚感受到導演想呈現的歷史氛圍,以及主
角邱吉爾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捩點中,為何份量如此之重、為何讓後人如此尊敬。
至於邱吉爾與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歷史事件,當然在電影中也有提到。與克里斯多福諾蘭的
《敦克爾克大行動》相比,《最黑暗的時刻》又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這場戰略性撤退行動
,能夠理解為何英法兩國會落得如此灰頭土臉的地步,以及希特勒為何給予盟軍喘息機會
的原因。我想,故事的焦點並非放在「發電機行動」上,而是聚焦在邱吉爾如何在短時間
內一方面顧及到國內動盪的政治局勢,以及另一方面同時推動救援行動。這也再次說明了
邱吉爾果斷的判斷能力,能夠在感性面上做出理性正確的決策,這都是我們在這個劇本中
看到的細膩之處。
.
3. 喬萊特極精美又細緻的影像美學
我非常喜歡喬萊特在銀幕畫面上的呈現:每個畫面的拍攝與取景都相當用心,光影上的呈
現帶著一絲英式風格的憂鬱,以及描繪該時代下動盪不安的詭譎氣氛。片中有非常多巧妙
描述邱吉爾內心孤單,面對危機時的徬徨恐懼、以及四面楚歌的影像語言,透過大量留白
以及流暢地運鏡、剪輯的轉場,我們能夠輕易地了解電影中想要呈現的心境感受,那個充
滿壓力和緊繃的情緒。讓我更愛的是,片中大量運用打字機敲打鍵盤的聲音,配合達利歐
馬利安內利操刀的配樂,彷彿《贖罪》一片所成功製造的節奏感再次呈現,如此獨特又具
有特色的影像美學風格,足以稱得上喬萊特作品令人著迷的魅力所在。
.
電影的最後,我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巨人,魄力、果斷、決心以及充滿睿智的背後,那個
內心交戰、堅強與脆弱共存的心靈。蓋瑞歐德曼就是溫斯頓邱吉爾,而喬萊特所想要呈現
的邱吉爾,真的非蓋瑞歐德曼莫屬。當他緩步走在人群包夾的議會之中,那個狹長的走道
上,感受到影像帶給我們的衝擊感,是多麼的震撼又有張力,令人難以忘懷。
若要說《贖罪》所呈現的愛情故事,充滿著該時代男女在面對戰爭人人自危的徬徨,以及
壓抑又無奈的淒美感;那麼《最黑暗的時刻》就是描繪大時代下,時勢造英雄的宏觀視野
,以及聚焦在歷史人物的重要影像創作。電影不僅讓我們重回了二戰初期那個徬徨不安的
年代,也同時記錄了邱吉爾為何在面對談和派的壓力下堅持奮戰到底,以及二戰期間為何
政府人民齊心合力對抗威脅的決心。這對一個國家的共同記憶而言相當重要,也讓人能夠
以古鑑今、學習。
或許劇中或是歷史上的邱吉爾並不完美,但當他站在人群之中的那個份量如此之重,便能
讓我們理解一個人們所期盼的領導人形象,並不是那個處處討好、八面玲瓏所製造出的虛
偽假象,而是具有魄力、堅持、果斷、有判斷力的決策者,能夠帶領著群眾齊步向前的領
導者。在電影中所描述的國家興亡,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鍵時刻,更能凸顯政治家所具備的
智慧以及人民對政府所期待的寄託,值得身處在民主政治的我們反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