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聖鹿之死

作者: Orilala (Lala)   2017-12-26 18:46:59
防雷
尤格藍西莫的特色是,使神話降臨在現代的場景裡頭,讓人物以一種非常疏離、
冷感的方式,進行對話或行動,這樣的安排,會將觀眾往外推,觀看故事的距
離變得遙遠而節制,幾乎可以說,觀眾以上帝的視角看眾生,也就顯得人物在
畫框中的表現,顯得更加貪婪、下作,如此,也就看出人性加倍的殘忍與恐怖。
所以,若說尤格藍西莫的作品是現代神話,我認為不僅是說他特殊的故事設定,
也包含了人物幾乎可以說不合常理、讓人恐懼的行為,一旦用非常抽離的視角
觀看這些動作線,便會產生荒謬感,而這種荒謬感,也是我們時常回頭檢視古代
神話時的感受。
可以說,在這部分的營造上,比之《單身動物園》,仍然維持著我自己非常喜歡
的調性。但可惜的是,在劇本上頭,《聖鹿之死》並不如前作來得完整可信。前
作在故事的一開始,便非常明確地建立起了一個遊戲規則,以及一個架空的烏托
邦世界,遊戲規則是「單身就要變成動物」,男主角從順服於這項規則,到試圖
逃脫規則,觀眾的情緒跟共感,很輕易地會跟著主角移動。
《聖》的問題是,雖然整個故事奠基在神話上頭,但若是沒有先了解神話,觀眾
便要多花幾拍的時間進到故事當中。導演在故事差不多走到中段的時候,用一場
戲解釋整個遊戲規則:在醫院餐廳,史蒂芬的小兒子初開始癱瘓後,馬丁向史蒂
芬解釋復仇的齒輪正在轉動,除非他殺掉一個家人,否則他們將面臨癱瘓、厭食、
眼睛流血,最後死亡的命運。
回頭來說,故事的一開始,馬丁表現得像是一個跟蹤狂,甚至想要介紹母親跟史
蒂芬認識,在故事前三分之一裡頭,這都像是一個「我死了一個爸爸,因此你來
當我爸爸」的故事,我自己認為這部分真的非常可怕,但當上述這場戲出現,馬
丁開始解釋復仇計畫之後,突然間恐怖感就消失了,因為危機解除,馬丁不再是
恐怖跟蹤狂,而是一個旁觀的神,接下來只需要看史蒂芬如何解決詛咒,而事實
上,這個故事裡沒有一個人會讓觀眾感覺同情,而身為主角的史蒂芬又死不了,
因此剩下誰會面臨死亡,觀眾應該也很難緊張,甚至連史蒂芬自己也沒有偏好哪
個家人,因此觀眾只需要心情平靜地看事情會發生什麼變化就好了。這個危機感
一解除,我認為有點可惜,但畢竟導演想說的也不是一個抓交替當爸爸(?)的
故事,雖然遺憾,但也可以接受。
從「當我爸爸」到「復仇計畫」之間,也許兩者是有關聯的,但我不曉得是剪接
或是劇本上本來就刻意隱晦的關係,並沒有太明白地說出「你若來當我爸爸就可
以贖罪」這件事,因此我覺得這兩段劇情的銜接上,氣氛急轉直下地宛如兩個故事。
接著就是馬丁復仇計畫的開始,這個計畫建立在馬丁的遊戲規則上:
(一)一命換一命(二)史蒂芬自己不能死(三)殺了馬丁就必須一命抵四命。
在這個規則底下,史蒂芬的家人開始討好馬丁與史蒂芬,所表現出來的自私下作
,在馬丁本身作為存在就是威脅的狀態下,確實營造出很好的氛圍。而故事刻意
將神的復仇建立在現代醫學的背景之下,更顯得冷調與反差,神的報仇無法抵抗。
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就是,這些遊戲規則,都是建立在一場一場的戲中,讓角色
用「說」的告訴觀眾:必須償命、主角必須活著、不能殺死神。
也就是說,觀眾若要融入劇情,就要被迫生硬地吃進這些規則,在認同了規則的
前提下,才能夠進到這個故事的脈絡中。若是觀眾事先並不知道其所依憑的希臘
神話,那觀眾所接收到的資訊就會是零碎與斷裂的,這在觀影體驗上會顯得比較
吃力,不如《單》在一開始就建構好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那樣讓人容易接受。
如果再白話點說,《聖鹿之死》雖然建立在神話上,是一個神復仇的故事,但因
為資訊透露地不夠流暢,又僅憑著角色之口,說出遊戲規則,而非主角親身的探
險,去了解新世界(神開始復仇之後的世界)的概念,每一個資訊就是不斷生硬
地投遞給觀眾,簡直是導演想幹嘛就幹嘛,很容易讓人有滿頭問號的感覺,不得
已必須靠著回家之後補完電影的周邊資訊,才恍然大悟。
因此,《聖鹿之死》固然有他劇情的深意,但在這種強硬設定的狀態下,我覺得
難免有點劇情上的投機取巧,因此若要比較前作與這部作品,仍會覺得是《單身
動物園》顯得討巧一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