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敦克爾克大行動-致低賤且高貴的生命

作者: laoinwin (風簷展書讀)   2017-09-28 01:52:44
單論視覺影像,《Dunkirk》是一部很美的電影,不論是藍寶石一般的多佛海峽、蔥
翠的加萊海岸,還是那燦金夕色在民船舷側的晃漾紛呈,都美得令人不捨忘卻。但就個人
而言,在回憶時第一個進入腦海中,是席尼墨菲孤坐在汪洋中漂流的船殼上,彷彿為世所
遺棄,那充滿詩意、且近乎超現實的一幕。這景象像是反映著整部電影的基調—談著人在
戰爭之中的無助和孤寂,與無處紓發的恐慌。
《Dunkirk》上映至今已在海外獲得極高的評價,但有趣的是在板上的反應卻是極端
兩極化的,在此大膽冒著又攪起濁水的風險,聊聊個人對這部電影的喟嘆之情。
時間的幻術
首先想談看看電影中的敘事剪輯。在經歷了因果錯置的《記憶拼圖》、時間流速不一
又多線並進的《全面啟動》、《星際效應》,魔術師諾蘭這次端出的手法像是又更進一階
了。究竟《Dunkirk》選用這時間密度各異、甚至起始不同步的三線並進手法用意何在?
我想非線性的敘事技巧之於他的作品一向不是單純作為炫耀之用,「手法」並非「目
的」本身,而是作為展現主題的必要工具,這在《Dunkirk》中亦是如此。個人之見,如
此的編排應是為了表現出 ”不同人物在同一場戰爭中對於「戰爭實感」的認知與感受亦
有所不同”此一概念。戰爭可以是前線飛行員從後視鏡裡瞥見的機翼反光,和一小時裡無
限切分延伸的生死瞬間;戰爭也是愛國船家所瞇眼凝視的、隆隆逼近的天邊機影,和令人
焦急窒息的一日航程;戰爭同時更是坐困灘頭的四十萬聯軍青年罔若未聞的遠方槍響,是
長龍隊列裡的進退兩難,以及一整周對歸鄉之路的殷切盼望。
畢竟,「戰爭的概念」之於人類心靈是如此複雜巨大。其既抽象而無邊際、卻又是實
際在某地進行著的「人類活動」,難以用單一的上帝視角簡化入框,或直接從鏡頭背後告
訴你「戰爭是什麼」。導演在電影裡嘗試利用三股不同長度的時間線揉合編成同一條敘事
帶,以從容又容易理解的方式,讓身處不同時空位置的戰爭參與者們所共有的焦急、熱切
的渴求與生死掙扎,都能在同一時點上疊加後爆發,並在保有情緒力度的同時、也明確勾
畫出整場撤退行動的時空縱深,精準優雅。
敵讎之無形
對於從頭到尾幾乎不見身影的「敵人」,我認為也是十分有趣的表現手法。除了光天
化日下不得不現身的敵機外,徹頭至尾、能讓觀眾作為「敵人」看待的,僅是由後紛至的
機槍嘯聲、天邊轟炸下的死亡浪潮,以及船殼上洞開的斑斑彈跡而已。為什麼要將敵人擺
在鏡頭之外?我想某部分來說這也延續了上一段談論的概念、是《Dunkirk》和傳統戰爭
電影非常不同處之一。在過去,我們總能透過上帝視角的鋪陳脈絡,去理解電影裡正發生
著的、客觀上的「戰爭」輪廓。為此,敵人形象的塑造似乎也是必要的;「他」可以是殘
暴不仁的軍閥頭子,可以是碉堡裡運籌帷幄的將軍,是面目猙獰的萬歲衝鋒者,或者是震
懾全場的戰車鐵騎。無論是哪一種,傳統來說、似乎戰爭電影總是希望觀眾能具體認知到
「敵人」何在,需要讓我們有一個能夠投射、並進而同仇敵愾的對象,才能在劇末與主角
們共享勝利的狂喜、也共同為逝去的一切接受撫慰。
《Dunkirk》則選擇反其道而行,幾乎最大程度地抽離了「敵人」在電影中的存在感
,所以在電影中我們看見人物對抗的不是另一個有血有肉的敵人,而是無形無影的恐懼自
身。《Dunkirk》很好地展現了、即使僅透過鏡頭語言,而不依靠血漿斷肢臟器外露等等
特效,電影仍能讓觀者有如親臨《Dunkirk》海灘,一窺戰爭之臉,直面死亡恐懼。
戰場之前,先是劇場
誠然,《Dunkirk》的戰場是太過乾淨了,簡直像刻意避開戰爭最不忍卒睹的一面,
乾淨地讓人”出戲”。但,若說已出戲,那又怎麼解釋這渲染力十足、瀰漫在沙地彈坑破
碎長堤的、奔湧在船底夾縫冰冷海水中的恐慌,為何如此真實?我認為導演找到了這樣的
一種平衡:那是早在電腦特效興起、開始對真實感無止盡地追求之前,電影媒介本身的力
量,鏡頭的力量,和戲劇的力量。
布景、道具、特效也許提供了真實感的塑造與歷史現場的還原,卻不是電影與戲劇之
所以能傳達情感與信念必要的元素。反之,僅透過運鏡、配樂、演技和留白,也能揭櫫戰
爭的其中一個面孔。微妙地脫離現實、卻又具有現實的說服力,我想這是《Dunkirk》另
一有趣之處。
芻狗之仁心
而從所有技術與手法回到文本本身,《Dunkirk》除了意圖讓我們親歷戰場外,還有
什麼想說的嗎?我想其中一個主旨該是
作者: waakye (明天的太陽)   2017-09-28 02:30:00
三段不等長時間如果是暗示在畫面中而非直接打字幕會更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