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Paterson派特森》淺談美國現代詩

作者: PatsyGallagh ('cause we believe...)   2017-02-18 13:17:44
與其說《派特森Paterson》是在拍「詩」「詩人」或者「詩人的城市」
我自己倒是覺得它更像導演賈木許對於"美國現代詩"的致敬
那種有別於大英帝國背負歷史、艱澀高調的文學
(典故註解比正文還長的T.S. Eliot,或者是發揚愛爾蘭詩歌傳統的W.B. Yeats)
轉向從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去汲取靈感,歌頌有形的事物進而瞥見之中超越性的創作
因此我想試圖就片中拍到/提及的數個美國重要的詩人
由他/她們對「詩」的理念去看待《派特森》主角的詩句風格以及電影的視覺元素
"no ideas but in things"
電影片名直接指涉的美國詩人William Carlos Williams 和另一個大咖 Ezra Pound
所引領的是受到中國詩詞和日本俳句影響的 "Imagism" 風潮
(片尾由永瀨正敏來重燃派特森對寫詩的動力再適合不過了)
他們代表性的詩往往會專注在特定的事物/意像上面
透過詩人獨特眼光所呈現的細節,讀者彷彿也看見了平凡表象之外的美感和另類真實
電影中主角朗誦了 Williams 最平易近人的那首"This Is Just To Say"
就是用極其平淡的「冰箱紙條」語言
聚焦在那顆(猶如任何慾望一般)如此甜美又冰冷的李子上
題外話,我覺得最神的還是 Pound 那首短短兩行的詩"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根本就是某種水墨畫的文字化身,又美又可怖
https://www.poets.org/poetsorg/poem/station-metro
片中派特森寫的任何一首詩,基本上都是由眼見可及的景物觸發而來的連鎖思緒
但弔詭的是,他的詩句有濃濃「散文」的白話傾向
這和"Imagism"或者Wiilliams 的詩作其實大相逕庭
前者在事物本身之外加上許多派特森自己附註的"ideas"
但是意象派的詩只會丟給讀者"things",就像是觀賞繪畫那樣抽象主觀自由
這一點是我覺得電影《派特森》在「書寫」上並沒有(或者也無意)反映
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他的5本《Paterson》詩篇精神的地方
以下是他經常被討論的短詩"Red Wheelbarrow",或許可以和電影的詩文作個對照
https://www.poets.org/poetsorg/poem/red-wheelbarrow
反倒是除了主角的「詩」之外特寫的鏡頭和反覆出現的人事物
像是那個"Ohio Blue Tip Matches"、 酒吧啤酒杯裡的泡沫、主角有微妙變動的手錶、
女主角執迷之下的黑白圖案、無所不在的雙胞胎/雙面、暗地被Marvin推倒的歪斜郵箱等等
才讓我有在讀"Imagism"詩作的興味
老實說派特森寫的詩還比較接近他和永瀨正敏提到的「New York School紐約學派」的大咖
Frank O'Hara 所擅長看似瑣碎卻從在地人洞見出發的"lunch poems"
(就是午餐休息出去街頭吃個飯也能剎有其事的描繪路上所見所聞)
It's my lunch hour, so I go
for a walk among the hum-colored
cabs. First, down the sidewalk
where laborers feed their dirty
glistening torsos sandwiches
and Coca-Cola, with yellow helmets
on. They protect them from falling
bricks, I guess. Then onto the
avenue where skirts are flipping
above heels and blow up over
grates. The sun is hot, but the
cabs stir up the air. I look
at bargains in wristwatches. There
are cats playing in sawdust.
(節錄自"A Step Away from Them", 1964)
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and-poets/poems/detail/42662
紐約學派我也只深入讀過O'Hara的作品(因為啟蒙我讀詩的教授很愛他)
總覺得他是美術館館長,菁英份子,卻往往選擇用很「路人」的坦率筆觸
來書寫景物和情感,反而在某些時刻異常動人
個人喜歡他獻給同志情人的"Having a Coke with You"
還有 "You are Gorgeous and I'm Coming"
我很久之前寫過關於 O'Hara 的文章
http://diary.blog.yam.com/minaloydusie/article/1691315
或許這份不加修飾的直接,也算和主角派特森的文字聲氣相通吧
"The greatest poverty is not to live
In a physical world..."
除了超級萌和會演戲的英國鬥牛犬Marvin之外(我是英鬥迷妹所以這部片根本就是嗨片啊)
我也很興奮的是鏡頭帶到派特森的藏書裡面,有Wallace Stevens的作品集!
比起同樣「反差」的醫生詩人Williams,我更愛白天是保險公司律師晚上寫詩的Stevens
可能因為他算是第一個引薦給我,讓我傾心的美國現代詩人吧
原來早就有人參透,無關財富也不論職業高低
如果沒有活在當下用盡全身細胞去感受這個活生生的世界,你就是最貧窮的人!
所以《派特森》讓我很喜歡的地方,是它有拍出Paterson儘管是小城鎮
卻可以給予有"眼界"的人最「富足」的生活
雖然日復一日主角做著差不多的例行公事,但是因為他不斷的在觀察「活在實質的世界」
所以小小的變化/意外,都饒富韻味深意
這種"vision"的敏銳度對我來說,是成為詩人或者任何創作者的基本條件
也是他/她們分出高下的地方
"If I read a book and it makes my whole body so cold no fire can warm me,
I know that is poetry. If I feel physically as if the top of my head
were taken off, I know that is poetry. These are the only way I know it.
Is there any other way?" (Emily Dickinson, 1870)
「如果讀了一本書會讓我全身上下發冷,沒有任何火光可以溫暖我,我知道那一定是詩。
如果我感覺到仿佛自己的腦袋從身體上被砍下來,我知道那一定是詩。
這是我唯一認定的詩,還有任何其他辨識的方法嗎?」
最後想談一下 Emily Dickinson,她的名字也有在《派特森》被提及
或者是說要談到美國詩,不可能不提到她
她強烈的詩學主張和簡直從另外一個世界蹦出來,壓根想不到是美國小鎮萌芽
格局眼界之遼闊,遊走陰陽兩界的詩作
是我覺得她真的配得「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原因
在這個前提之下,主角派特森或者是電影《派特森》
都顯得平凡和溫吞了(或者也本該平凡)
我想 Allen Ginsburg 應該也會覺得和自己生猛憤怒滔滔不絕的「咆嘯」比起來
公車司機派特森和他的詩簡直是小兒科
(是說派特森邊開車邊偷聽兩個年輕人討論反叛無政府主義者的存在
應該是在向Ginsburg「垮掉的一代」致敬吧)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寫「詩」,都可以自稱是「詩人」
(片中派特森對於這個身分/頭銜似乎還是非常猶豫,畢竟他的前輩們都這麼厲害)
但是真的能寫出令讀者震撼、跳脫出原先的想像
甚至獲得觀看這個世界不一樣的眼界眼光
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層次的事了
Cheers!
作者: legendarysoy (傳說中的醬油)   2017-02-18 13:21:00
推派特森 也推原po對詩的介紹!
作者: frankhood (一粒茶葉蛋)   2017-02-18 13:21:00
長知識推~
作者: ssaw5166 (四季偽五六)   2017-02-18 13:30:00
長知識了
作者: orzisme (EM)   2017-02-18 13:31:00
長知識推!
作者: positMIT (MarineQueen)   2017-02-18 13:36:00
推 想看
作者: deadjack (jack)   2017-02-18 13:42:00
在原PO的介紹後,我覺得電影又更迷人了
作者: love7515 (lee小浩)   2017-02-18 13:57:00
電影好看推 原po給知識推
作者: orzisme (EM)   2017-02-18 14:14:00
推 能在小城日常中品味出各種滋味的"vision" 才是創作者最關鍵的特質
作者: orangemeow (橘子喵)   2017-02-18 14:29:00
Cheers
作者: ngs07102   2017-02-18 16:06:00
作者: AquaX ((((()))))   2017-02-18 16:41:00
推好文~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7-02-18 16:45:00
推!派特森顯然是以詩人為志、也細細觀察書寫,不過他就是個平凡詩人面對平凡生活,當生活本身有失衡有疑慮,就考驗他寫詩是遁世還是入世了。
作者: party3849 (Party)   2017-02-18 18:47:00
作者: huhuiying (等妳自蟲洞回返)   2017-02-18 21:26:00
推 也喜歡O'hara 紐約派也影響了許多畫作與東岸獨立電影風格 如今碩果僅存好像只剩賈木許 很多人都變節轉向
作者: CorDura (摳肚)   2017-02-18 22:38:00
大推
作者: VOLK11 (VOLK)   2017-02-20 13:43:00
本來要去看,下片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