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政問 李烈:不只贏回金馬獎

作者: tptt (踢批踢踢)   2016-12-19 15:06:18
不只贏回金馬獎: 如何再創台灣電影新浪潮?
《政問 李烈》圖文版
http://suo.im/1dIg9X
李烈:「多元仍是我們的優勢,雖然不確定還能保持多久」
1.金馬獎的高度是台灣的驕傲
金馬獎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定位在「華語」,既然是專門給華語的獎項,範圍就應該全世
界的華語電影,也就應該要有一種電影的高度跟對電影的包容性。李烈肯定大家愛護台灣
的心,但同時也表示,產業過度保護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李烈提到了給獎範圍真正鎖定台灣電影的「台北電影獎」,實行了這麼多年,確實在對臺
灣電影的貢獻、人才的培養上,發揮了非常大的功能。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的區隔,她認
為就是很好的設計。
2.商業市場與影展,是需要定位清楚的兩條路
越是要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片子,就越是要做到「雅俗共賞」。每一個創作的人講故
事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把故事說好,票房成績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從《海角七號》開始,到後來的《艋舺》,臺灣電影在票房上接連取得好成績。另一方面
,大陸電影市場近幾年則因為數字瘋狂地飄升,造成不管是投資方、製作方,甚至創作者
的人心都非常浮躁。雖然浮躁在臺灣不是沒有,但因為相對市場小、產量小,比較顯現不
出來。
人心浮躁的根源是:每一個人都想拍一個破億票房的電影。但換算一下,如果票房要破億
,得要有多少觀眾去看你的電影?雖然李烈自己做過兩部破億的電影,但她也非常清楚,
破億的難度真的很高。
反觀在金馬獎這些拿下大獎的電影,常常在商業市場沒有好票房。李烈認為,到底要在商
業市場取勝還是在影展取勝,往往是需要定位清楚的兩條路。
關於這個部分,也歡迎看看「一頁臺北」的陳駿霖導演的說法!
「商業還是藝術?一個導演的思考」
http://talkto.tw/feature/19
3.台灣電影人背負知識與社會的包袱,如何拿捏是一大難題
為什麼臺灣電影在票房上很難取得好成績,影展也拿不到獎項?
李烈認為原因是「一方土養一方人」。
在臺灣的創作者身上的包袱可能比大陸和香港都來得大,這或許也是文藝青年或知識份子
的包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想在電影裡面擺一些跟社會責任、或自己的使命感有關的議題
。有時拿捏不好,會影響到說故事的流暢性,也容易變成商業不夠商業、藝術不夠藝術,
兩邊都不討好。
對於這個部分,也歡迎一起來看看,被不少海內外影評家封為李安接班人,「再見瓦城」
的導演趙德胤,對台灣電影的看法吧!
「我們與好萊塢的距離,不只一家銀行跟一支軍隊」
http://talkto.tw/feature/20
4. 「光有兵,沒有將」,台灣人才需要更多練習和學習的機會
李烈並不覺得資金是很大的問題,但這些年來我們的工作人員、藝術團隊,有些仍然是用
較土法煉鋼的方式。
李烈說,臺灣的工作人員對她而言,總是最有效率、態度最好的,也是臺灣電影界非常非
常重要打仗的一群資源。但她也表示,台灣電影界雖然有軍隊,但目前的情況常常是「光
有兵,沒有將」。
一部電影中,導演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用什麼概念或方式講故事、在每個環節如何跟劇組
溝通,在在都關係到電影的成敗。李烈認為,電影是非常有趣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就在於,整個大環境裡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失敗率就可能超過百分之五十。
她肯定台灣電影產業有人才,但若要擴大產業規模,人力就不足夠了。比如台灣已有多年
沒拍武裝片、動作片,造成我們目前缺乏此類型的專業人員,產業低潮帶來的人才斷層,
是現在人力稀缺的主因。現在拍攝時,很多工作人員都得跟「外面借」,但這並不是壞事
,李烈相信,透過不斷地學習與交流,終於能產生更多台灣自己的專業人員。
5. 台灣需要電影教育,培養市場品味養育電影產業
韓國只要遇到和國家、民族相關的議題,他們就能全體力挺,能用國內市場支撐一部大片
,但這在臺灣不太可能。
電影不只是錢的問題,必須要有適合的政策支援,和當地土地的支持。
李烈認為,第一件可以、也該投入的就是「電影教育」,從小學培養我們的孩子看電影,
也訓練他們看電影,看多了好電影,就能逐步養出電影品味。
如果10年前開始做這件事情,現在這群孩子17歲,整個市場品味就會迥然不同。市場選擇
電影的品味,能進一步揀選出好的電影,培養出行業真正優秀的創作者。
6. 輔導金制度,關鍵在於如何培養新銳導演
很多人非議的輔導金,其實針對市場每年的狀況一直在調整。李烈並不同意對於輔導金的
全盤否定,她認為它確實提供了很多目前檯面上的導演「第一桶金」,讓他們得以走出現
在的發展。
輔導金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是「審查方式」,但很多評審並非長期身在業界,往往為了評
核找來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卻因缺乏業界經驗,無法評斷團隊相應的執行成效,也容易流
於表面,單以企劃案本身作為選擇標的,進而產生爭議。
輔導金這幾年來的問題之一,有時會遇到新導演拿下案子後,卻不一定能夠執行。李烈認
為此時政府應該介入,安排有經驗的業界人士,針對拿到輔導金的人作輔導、提供協助,
讓案子可以順利執行到位。
李烈說:「我有時看電影會覺得,天啊怎麼這麼可惜,他明明有機會可以做到,卻沒有人
告訴他;或者是創作者本身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而沒有讓它變成一個更好看的電影,
這我覺得非常可惜。」
7. 金馬創投吸引大陸和馬來西亞優秀影片,多元是台灣優勢
金馬創投的目標在於整個華人電影市場,能提供申請團隊在籌備簡報時的協助,如何製作
簡報、擺放重點,如何傳遞故事、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或講話方式等,這樣的方式也比較
接近年輕的導演。
李烈皆曾當過金馬創投的投資人和評審方,她表示今年的案子主要可歸為三大類──臺灣
、大陸和馬來西亞的電影。今年相當多馬來西亞的案子,全部跟社會議題有關,因為在相
對封閉、管制的馬來西亞社會,許多導演、團隊都需要到海外尋求機會,就像早期的臺灣
電影,想要把對於社會的不滿透過電影表達出來;而大陸電影則是很多藝術片,那些在中
國得不到資金的,就希望能在金馬創投獲得機會;臺灣電影今年則出現了非常多種類型,
讓李烈相當驚喜,尤其她感覺大家開始對商業的東西有更清楚的認識,也看到作品決定商
業到底的決心。
8.中國有審查但還是拍出更好的電影,台灣年輕人要更努力
李烈表示合拍片並不如想像得容易,合拍片意味著要做臺灣和大陸觀眾都能接受的東西,
然而兩者間的文化差異,意味著要說一個兩邊都能接受的好故事,其實是很有難度的。而
且大陸有審查制度,而臺灣習慣天馬行空,在不被拘束的情況下創作,因此在大陸拍片,
常常會覺得備受限制、不得發揮。
李烈自己出差去北京、上海都會留意正在上映的大陸片有哪些,也進戲院看,就是為了看
現場觀眾的反應。她說,大陸這兩年出現很多年輕導演,看到好幾部在片在商業上執行的
非常好、非常透徹。
她認為,台灣的創作者應該去想,如何在審查制度的規範下,仍然能作出一個好故事,才
是真正厲害,《七月與安生》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對這樣的限制與挑戰,台灣電影圈不僅
要多思考,而且若不夠努力,就會被大陸這些年輕、優秀的創作者超越。
台灣電影在金馬創投看到多樣的展現,多元是我們的優勢,但李烈不確定還能保持多久?
或如果繼續保持,多久之後會被超越?年輕人代表了創意,因此非常重要,後面會不會有
一直有新人出來、一直有源源不絕的創意產生,能給台灣電影持續注入能量,決定了台灣
電影今後的發展。
《政問 S3 07 李烈》影片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BUSYsUIMY
作者: ThreeNG   2016-12-19 18:03:00
好文推
作者: a031405 (a031405)   2016-12-20 01:0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