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游牧英豪 Nomad: The Warrior 2005

作者: yenyikoto (非誠勿擾)   2016-12-04 21:50:09
圖文版:
http://yenyikoto.pixnet.net/blog/post/3107442
本片是講述哈薩克民族英雄阿布賚Ablai Khan的發跡故事。阿布賚,成吉思汗後裔,哈薩
克汗國大汗。年輕時曾為大玉茲(分裂的三大哈薩克汗國之一)烏孫部放牧,到中玉茲伯克
(突厥語酋長)帖木兒家中擔任長工,後在中玉茲嶄露頭角成為蘇丹(王子意),阿布賚組織
哈薩克人對抗入侵的準噶爾人,有位蒙古勇士殺氣騰騰,殺死許多哈薩克勇士,阿布賚高
喊Ablai,振奮士氣,才擊斃蒙古勇士,大敗準噶爾軍,但事後經發現那位勇士竟是同族

1735年阿布賚成為中玉茲汗,1741年噶爾丹策零發兵哈薩克汗國,阿布賚殺死噶爾丹
策零之子,但最終力竭被俘囚禁2年才獲釋,代價是臣服於準噶爾,但阿布賚在1744年正
式成為哈薩克汗國三玉茲的大汗,統一了哈薩克汗國,並開始反擊準噶爾人,收回失去的
牧地。後準噶爾汗國內亂,遭到清朝平定後,阿布賚保持與中國清朝的友好關係,在1771
年乾隆正式敕封為汗,阿布賚並同時向俄羅斯帝國宣誓效忠,成為名義上的兩屬身分。最
後與吉爾吉斯瑪納普(大封建領主)因爭奪牧地交戰,擊敗吉爾吉斯人並葬於哈薩克。
本片我個人認為劇情有些平淡,雖然故事是蠻清楚的,但總覺得跌宕起伏不夠,史詩
片像「王者天下」(大陸譯天國王朝也不錯),雖然劇情虛構甚多,但就很有「記憶點」,
也可能是我對哈薩克史較不熟悉吧!劇中伊斯蘭化的哈薩克人,雖然與蒙古皆為遊牧民族
,但感覺卻很不相同,混血的模樣也很明顯,伊斯蘭教的影響處處可見,不管是草原上的
伊斯蘭堡壘,甚至對付準噶爾人,也都是以「聖戰」姿態應戰,宗教已成為遊牧民族最大
的差別,無論是過去與現在!
劇情採取「救世主」模式,以突出的智者國師帶出主角,國師宿命論,以看透一切的
感覺成為本片的靈魂人物。哈薩克同樣有顯著的草原風情,傳統民族樂器有別於絲竹悠揚
,而從青梅竹馬的夥伴到愛侶過程,並因此衍生出「師兄弟」為愛相殘的困境這段處理的
不好。另外,草原的小姑娘相比中原女孩,就很有英姿颯爽的爽朗感覺,尤其是在馬上的
風采,我個人相當喜歡,準噶爾大汗公主我也覺得漂亮。對比之下,簡言之,
看似溫馴的馬匹是「欺善」的,對牠太客氣,反而不受控制,當然不是說
不善待牠啦,但要讓牠有尊卑之分。
戰爭場面來說,幾場攻城戰往往又成為「特洛伊」式的個人對決,主要還是遊牧民族
尚武成風,結尾攻城戰雖然有砲兵與爆破場面,但有些虎頭蛇尾,最好看的是阿布賚孤身
在槍林箭雨中穿梭,在奔馬上迎敵,遊牧民族真不愧是長在馬上。而哈薩克的盔甲與印度
蒙兀兒的很像,顯現都是草原的一脈相承。片尾吶喊「哈薩克子民」時更是以雄壯氣勢展
現哈薩克的實力與決心。
最後,阿布賚雖一統哈薩克,但我認為要稱大英雄有些勉強,稱為梟雄較為適合,他
在史上的評價也頗不正面,雖然成吉思汗也曾被俘,但那是羽翼未豐之時,且準噶爾基本
上是滿清遠征軍消滅的,哈薩克人的確抵抗,但最多稱為聯軍。電影其實也是政治社會化
的一環,民族其實是「想像的共同體」,這點尤其在混血國度更為明顯,在真實與虛幻之
間,也難以深究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