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好雷]《心靈時鐘》,以愛告別。

作者: a122239 (Sharp)   2016-11-19 18:21:55
部落格板: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396894592
《心靈時鐘》與去年祝林嘉欣成功於金馬封后的《百日告別》題材近似,描繪當至親之人
離世,活著的人該如何去面對往後的日子,要花多久時間去療傷、走出,又或者一輩子與
悲傷為伍,而《心靈時鐘》較《百日告別》更有野心的是,它不單只有談論夫妻這樣「後
天」形成的關係,還關心著擁有血緣關係的親子,用這兩者的角度,去看待生死議題,進
而去碰撞出有別於《百日告別》的火花,只可惜的是,在執導功力上,我認為林書宇是稍
為贏過蔡銀娟的,因為在本片確實有些地方是不足的。
某日父親葉溫禮突然離世,讓這個家頓時分崩離析,儘管現行法律讓他們不用背負父親留
下的龐大債務,可依然有許多問題存在他們之中,弟弟葉藍與姐姐葉澄,還有他們的母親
,三個人相互怪罪彼此是間接造成父親死亡的兇手,卻在同時在心底自責自己才是直接給
了父親最後一擊的人,像是為了彼此好那樣的說著謊,反而讓他們更加難以走出悲傷,「
難以釋懷」成了他們難以消褪的痂。
直至他們陸續收到來自父親寄來的包裹,經線儀、卡片以及作家小野的祝福,這些都是葉
溫禮與他們三人之間的秘密與回憶,這些東西的出現,帶著他們去找尋解答,關於記住他
與向他告別的方法,活下來的三個人將這些秘密默默變成約定,是他們想和父親、丈夫共
同完成的約定,用他們來不及給出的愛,去讓這段療傷之旅畫下句點。
電影雖沒刻意劃分,但依然能看見導演想讓三位主演,葉藍、葉澄還有其母各自與葉溫禮
的故事成為小篇章,他們與他的回憶,還有埋藏在心底的愧疚,來讓觀眾感受不同人在面
對生離死別時,會有怎樣不同的情緒、表現、自我救贖,而《心靈時鐘》另一值得玩味的
,便是「大人」與「小孩」這兩種身分,大人(母親)總是自認為哪樣做對小孩比較好,
於是對其說出自認善意的謊言(隱瞞父親自殺的真相),卻沒想到反在無意間傷了小孩,
也剝奪小孩真正去了解父親的機會;而小孩(葉藍)因為年紀關係,不擅長掩蓋心底最真
實的感受,往往講出最是傷人的話語,越是想探究真相越是深入挖掘大人的傷口。
但其實除了這兩種身分,還有第三種(也就是葉澄),稱不上大人也不能再被換作小孩的
葉澄,成了母親與葉藍的夾心餅,獨自去承受更多的壓力,她想同時保護母親與葉藍,可
卻弄巧成拙,戲分看似最少的她,在某方面來講,或許是全片最孤單無助的角色。
《心靈時鐘》對我來說沒什麼大問題,范文芳演技自然不用說,李李仁畫面最少,但他最
後在自殺前,拿著全家福在沙發上痛哭,成了全片我最想哭的一幕,而兩位小主演謝飛與
余若晴表現生動自然,他們各有優點與缺點,都是小問題並不會造成觀影上的困難。劇本
我僅有王爺爺與其孫子出現有意見,安排方法極為突兀,能夠帶出葉溫禮送給葉藍的經線
儀的背後含意有許多種方法,編劇卻選擇最為生硬且看出來明顯尷尬的做法,若是能抽掉
此部分,改用其他會更為流暢。
此外,最能替電影增添畫龍點睛效果的,絕非配樂莫屬,如《百日告別》的配樂就運用得
宜,輕鬆能帶領觀眾進去角色情緒,反觀《心靈時鐘》則太過刻意使用此法,過多的配樂
(有時候還大聲壓過台詞)令人有些膩,不僅無法加到分,反而會容易因破壞情緒而扣到
分,顯現出導演不太相信單靠演員表現與敘事編排就能感動觀眾,才會放入(真的幾乎快
全片三分之二)如此多的配樂,可從《百日告別》即可證明,配樂是用來輔佐,而非喧賓
奪主的。
作者: sagarain (HNY 2010)   2016-11-19 21:17:00
不懂李李仁自殺 還談什麼用愛告別明明是他活著的一家人用愛告別他吧
作者: a122239 (Sharp)   2016-11-19 21:22:00
對啊,我文中應該也沒有談到是李李仁用愛告別家人
作者: clamp (小殘)   2016-11-19 22:53:00
因為爸爸作保負債五千萬,店也沒了,自殺是為了保護家人不得已的決定,前面的禮物和最後一幕的痛苦就是述說他的愛自殺不值得鼓勵,但會走到這一步,責備死者和自責都無法讓傷痛減輕,我以為這是導演想要說的一部份社會氛圍就是指責自殺的人,以及責備剩下的親友,而不是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如何幫助生者走出傷痛…
作者: forevernine (養死魚達人)   2016-11-20 00:09:00
不能同意C大更多!!!
作者: clamp (小殘)   2016-11-20 00:39:00
謝謝f大,我想有失親或感同身受的人看這部戲會感覺很深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