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四十年 永遠青春的民歌該如何結束?

作者: shoneshan (indie nerd)   2016-10-23 03:44:05
要先說在前面的是,我並不是抱著緬懷或想要了解民歌時代的心情去看這部片的
甚至我是對民歌有很多不滿
認為他們老是憑過去累積的資源炒作知名度的那種人
民歌四十的紀念活動已經這麼多了,現在又來一部紀錄片
我是抱著「看看你們又要搞什麼」的心情走進電影院的
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這部片根本不是要再次吹捧民歌手們曾經如何青春、熱血
剛好相反,導演想要讓民歌手們卸下青春、熱血的象徵
這部片並不是想告訴觀眾:「四十年了,民歌手現在過得如何」
而是非常隱晦、委婉的說:「四十年了,請放過民歌吧」
以下文長,很多雷,會順便帶一點講古
整部片的進行方式很簡單,以民歌時期重要人物的生活短訪為主軸
穿插大量民歌四十演唱會的畫面片段
特別的是,導演非常刻意,幾乎是殘酷的將這些人的衰老暴露出來
不只在訪問時特寫他們充滿皺紋與白髮的臉
最明顯的是花了很多時間拍罹癌的邰肇玫在醫院裡穿著手術服做檢查、吃藥
還有韓正皓因切除大腸,在演唱會下台後被眾人小心拱著、按著頭穿過通道
張炳輝戴著助聽器在社區大學教唱歌
許多畫面都已經超過了「忠實呈現」,到了讓人心想「真的有必要拍這個嗎」的程度
最可怕的是,導演連他們在音樂表現上的衰老都忠實呈現出來
侯德建用不靈活的手指自彈自唱了整段的〈一顆小小的石頭〉
吳楚楚在小巨蛋裡和觀眾不在拍點上的拍手聲唱著走音的〈你的歌〉
都刻意將最不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前一段吳楚楚在駐唱的餐廳裡可是唱得很好的啊
在接近尾聲的地方,導演放了一段包美聖在民歌四十的演出
包美聖沒有短訪橋段,但這個段落的力量非常強大
包美聖說的話,其實是希望心裡那個19歲的自己陪著59歲的自己再唱一次
緊接著,已經衰老的她,開始用依然是少女的甜甜的嗓音唱了〈小茉莉〉
我並沒有冒犯的意思,但那個畫面是非常超越常識、非常駭人的
你看著一個接近六十的老婦人用少女的聲音唱著歌
雖然聲音中還是聽得出稍稍的沙啞,但反而更讓人感傷
包美聖的話是一個很大的關鍵
經歷民歌時期那個青春的自己一直沒有消失、沒有成長,一直住在她的心理
是那個少女支撐著59歲的自己繼續站在台上唱歌
他唱歌的方式與聲音也只能努力揣摩那個少女
不能隨時間發展新的唱腔、唱更適合自己年紀的歌
這四十年的時間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少女沒有成長?
整部片最高明的地方,在於導演呈現政治因素的手法
這邊補個歷史知識,民歌絕對是非常政治的產物
民歌誕生的時代背景,是最需要一群單純、熱血的青年表示愛國的的時代
「唱自己的歌」的反面,就是「不要唱別人的歌」
這個「別人」當然就是選擇與臺灣國府斷交、與中共建交的美國
至於這個「自己」是誰呢?
當然是「自由中國的青年」
對,當時的青年沒有什麼臺獨立場
他們的故鄉是中國臺灣,身體裡是中華民族的血
唱的歌當然也是歌頌中國地理和中華文化的歌
用今天的話解釋,當時的熱血青年大都覺得「臺灣是中國的,中國是我們的」
沒有七八年級這種臺灣和中國本來就是不同國家的天然獨觀念
四十年的時間改變了臺灣人的認同
這份認同就成了歌頌中國的民歌手心裡一個無法解開的結
在片中,唱〈龍的傳人〉的李建復用了非常模稜兩可的說法解釋
大概是說那些都是年輕人的一腔熱血,不該用現在的政治立場去揣測
老實說我在電影院差點比中指
另一個非常隱晦的段落,是陶曉清在松菸看民歌四十展覽時
對佈展方把李雙澤打破可樂瓶做為主視覺之一感到非常生氣
陶曉清生氣的理由是,李雙澤根本就沒有打破可樂瓶,實事求是
但為什麼會有這個打破可樂瓶的傳說?
除了增加他個人傳奇色彩之外,激烈的反美情緒也是催生民歌的重要政治因素
如果認定陶曉清的憤怒是否為了拒絕沾染反美的政治因素,那實在有點武斷
但導演在侯德建部份的訪談也題到了中美斷交當天的情況,還放了非常激情的新聞畫面
我想肯定是有重新喚起這份政治意義的意圖存在的
但是,回到李建復的說法
民歌的成功,是不是因為有青年單純的熱血?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那麼,民歌的成功背後有沒有政治因素?
這當然也是肯定的
這就是關鍵所在
民歌的成就,同時來自民歌手的熱情與政治力量的推動
但民歌手只是喜歡音樂的人,他們投入這股浪潮時都還只是學生
要他們談論自己的成就有多少來自政治、有多少來自自己?
不可能分得清楚的
一旦承認了政治力量的影響,就等於否定了當年的熱情
所以他們下不了台,無法否定當年的認同,無法逃離青春熱血的形象
不然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
全片最惆悵的部份,來自唯一在1970年代真正抵達中國故土的侯德健
他說,從小就被教育自己是中國人,臺灣不是故鄉,中國地理背得滾瓜爛熟
等真正到了北京,人家又說他不是中國人,是臺胞
他的一生在錯誤的國族認同中流離,只能當個永遠的異鄉人
這樣的經歷,也讓他成為片中唯二能夠對大議題侃侃而談,而不只是談論往事的人
我最感動的部份來自李宗盛
他在片中說,就算民歌在現在消失了也無所謂
不需要再執著於尋找民歌對當代音樂人的影響
我非常、非常震撼,沒有想到會在一部民歌主題的紀錄片中聽到這種話
回頭想想,畢竟在所有受訪者中
李宗盛是唯一沒有被自己的青春困住,持續在音樂產業中歷練、成熟的人
他可以大肆批評自己當年唱的歌,說自己的糗事
雖然聽起來普通,但這是片中其他所有人都沒做到的事
因為他成功離開了在音樂成就上停滯不前的民歌,離開了他的青春
民歌是個下不了台的時代
永遠只能談論青春的單純美好,而對巨大、複雜的國族議題表示沉默
為何導演要這麼致力於暴露民歌手的衰老與不堪?
我想這大概要是給他們身而為人的最後一級下台階
大家都老了,都四十年了,請放過民歌吧
民歌手們,也請放下民歌時代吧
最後的一點感動,是侯季然導演的畫面實在太有故事性
從開頭一連串的鏡頭就充滿了時間推移、衰老與虛幻的感覺
片中許多不忍直說、卻沈重地傳達出訊息的段落
都讓人感覺到對一個時代的虔敬與真摯的不捨
對經歷過或熟悉民歌時代的人,誠心推薦這部片
如果不太熟悉的,希望這篇文能夠提供一點點幫助
作者: pensees (happy ending)   2016-10-23 08:14:00
民歌一開始崛起很政治。但後來太不政治而脫離凡塵
作者: kaifrankwind (大師兄)   2016-10-23 08:38:00
作者: ouso   2016-10-23 08:46:00
推侯季然導演的手法 隱晦但犀利 很高明
作者: double0 (芭辣欸噴籽)   2016-10-23 08:46:00
作者: IBIZA (溫一壺月光作酒)   2016-10-23 09:23:00
這篇文章非常武斷, 受政治環境, 或者更正確的說, 受社會環境, 為什麼就會否定熱血?^影響台灣音樂從90年代中後期崛起的台客文化, 免不瞭也是受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影響, 所以我們就要否定他們的熱情?更進一步說, 美國民歌也是受越戰、冷戰的政治社會環境影響所以我們就要否定他們的熱情?Bobby Dyland今年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了....Bob Dylan.....輸入法自動完成亂入XD民歌出自民間, 本來就免不了受政治社會環境影響淡江事件主角李雙澤, 當年在淡江演唱會上唱的是補破網、雨夜花、望春風、恆春之歌, 他留下的少數創作歌曲(他28歲在海邊救人溺死), 最有名的就是美麗島就是那個美麗島在當年那個時代, 本土跟中國並不是對立的
作者: kaifrankwind (大師兄)   2016-10-23 09:39:00
原PO沒有要否定熱情 只是單純的熱情有所侷限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0-23 10:05:00
推 IBIZA大的看法,光從原po本文來看是很多二分法,只不知這是個人觀影感想、還是真實從導演的處理手法中捕捉到的導演意圖?
作者: dian9 (點點)   2016-10-23 10:59:00
!
作者: th11yh23 (腦沙拉手術)   2016-10-23 12:43:00
既不屬於校園 也不屬於人民的「校園民歌」本土跟中國就是在那個年代慢慢對立的啊沒聽過鄉土文學論戰嗎倒不如說民歌就是在害怕本土意識中崛起的反撲力量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0-23 14:43:00
什麼時候「熱情」應與「政治」畫清界線了呢?什麼時候「認同」與「政治操控」一刀兩斷了呢?又是誰說「本土」與「中國」今日應對立、而不對立顯得錯誤呢?謝謝推薦此片,越談越有意思。
作者: msa8529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2016-10-23 14:50:00
是邰肇玫....你把人家改姓了
作者: flysonics (飛音)   2016-10-23 14:51:00
作者: bj45566   2016-10-23 15:33:00
比較推你的論點;雖然 I 網友的詮釋也有可採之處...
作者: shiriri (CG屁屁妹)   2016-10-23 16:38:00
黨工出來跳腳 表示命中了
作者: riker729 (riker)   2016-10-23 16:46:00
看公視民歌40時 真的覺得脫離現實 然後一堆人走音.....民歌40 不就是那批五六十歲的老人懷念過去的歲月所以將來還會有民歌50 但大概不會有民歌60了...
作者: LeStrange (雷拉)   2016-10-23 22:27:00
推,很有趣的討論
作者: ex42r1 (恬靜沉鬱)   2016-10-24 00:36:00
推好文 本來看完覺得幽微的感受 被您剖析得很清楚
作者: gracefss (蕭景琰你給我站住)   2016-10-24 18:5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