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片外銷慘兮兮,到底哪裡出問題?

作者: octobird (遺憾)   2016-10-20 11:21:37
新聞網址: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3645
【電影發行報導】之二:國片外銷慘兮兮,到底哪裡出問題?
By Punch on 2016-10-18
撰文、採訪/陳顥文
去年上半有大賣 33 國海外發行權的《刺客聶隱娘》,下半有帶起兩岸三地熱潮的《我的
少女時代》,國片市場看似一片欣欣向榮。但看文化部最新公開資料,這副好光景不過是
曇花一現。根據〈2015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國片前年外銷出口值僅 3.88 億台幣
,相較同年韓片外銷出口值約 18.9 億台幣(6,308 萬美元),相差將近 5 倍。曾是電
影外銷出口大國的台灣,到底是如何變成今天這種局面?當中又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可
以從產業結構與政府政策兩方面看起。
產業沒升級,結構不健全
(一)內容不夠吸引觀眾
在瓊瑤電影當道的 1970 年代,國片外銷地區曾高達 53 個,年外銷總數更超過 150 部
。然而業者被這段黃金時期耽溺,錯失了發展電影工業的時機,導致 1980 年代後,國片
製片人才與資金外流、技術出現斷層,陷入小成本獨立製作的惡性循環。國片失去外銷市
場,在內容產製也留下了幾個後遺症:
一、 電影類型定義不清:有 10 多年電影外銷經驗、現為獨立國際銷售代理公司《光在
影像》負責人的吳蕙君指出:「我最常聽到電影買家說的就是,台灣電影節奏太慢、太長
,敘事跳來跳去,沒有抓好一個類型。」這一方面降低了國片對海外觀眾與買家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導致市場定位模糊、行銷困難。
二、聲光效果輸人一截:國片產業規模小,加上人才和技術的斷層,導致不少特效技術做
得零零落落,必須發包給國外後製公司,就連武術指導都得依賴港、韓。觀眾得不到滿足
,國片還必須從頭學習如何指揮合作團隊、運用其技術,將大量資源耗費在技術上,連帶
壓縮電影其他部分的表現。
三、文化差距大:《海角七號》後,國片市場吹起一股「台」風。每年都能看見幾部以國
台語雙關笑話作哏,充滿夜市、辦桌文化等濃厚台味的國片。但本土元素有明顯的地域限
制,像豬哥亮電影一出台灣就失了風味,若沒有其他有文化「共性」的元素加入,自然吸
引不到海外觀眾。此外,國片向來有複製成功電影公式和元素的傾向,為奪回失去已久的
國內電影市場,近年更是大打「台味」牌。但一來,電影越以內銷為主,就越難走入國際
。二來,不斷重複相似主題,美其名能幫助重建國內市場,實際上卻降低了國片創新的意
願,觀眾也容易厭倦。
(二)流程不健全,外銷好艱難
當然,隨著國片復甦,台灣也逐漸出現像《我的少女時代》這類在海外熱賣的電影。只是
即便如此,國片想在競爭激烈的海外市場殺出重圍,仍是難如登天,原因就出在缺乏「銷
售代理」這個關鍵的外銷機制。
http://i.imgur.com/OCfSIhH.jpg
電影海外銷售流程
簡單說明一下電影外銷過程。電影外銷是一門專業,國際作法通常是委由獨立的「電影國
際銷售代理商」(簡稱銷售代理)負責,大型製片公司甚至會另設國際銷售部門處理。參
加「國際市場展」是最主要的行銷途徑,銷售代理的工作包括在市場展安排電影亮相及試
片、與影展策展人開會介紹手中電影,爭取影展曝光機會與知名度、準備待售片單、海報
文宣和預告片花,向國際買片人(海外發行商、片商)宣傳推銷等。
這一連串過程稱作「國際發行」,其中,政府擔任著輔助的角色。比方市場展攤位所費不
貲,政府會以國家名義承租攤位,再根據市場大小設置聯合展位供參展業者使用,如台灣
的「台灣電影館」。另也有業者選擇設置獨立展位,凸顯品牌形象。以坎城市場展為例,
各國每年參展的銷售代理公司少則 2、3 家,多則十幾家,一次競爭的影片少說 3、4 千
部。為求脫穎而出,各國政府與銷售代理無不在策展、行銷上費盡心思,求新求變。然而
台灣參展至今已 2、30 年,卻連最基本的參展手冊都做得像工商黃頁,不僅攤位布置沒
有重點,展台工作人員甚至無法好好推銷電影。最大的關鍵,就是缺乏獨立運作的國際銷
售代理。
過去長達 20 多年的產業低谷,讓國片從年產量上百部,銳減至每年 3、40 部,品質也
參差不齊。這樣低產量、低品質的產業環境,對於需要賣出電影才有收入的銷售代理來說
,幾乎無法生存。因此,台灣幾乎沒有能夠獨立運作的銷售代理商,國片想外銷,除了製
片方自己下海販售外,只能靠政府和發行商幫忙,由政府承辦單位負責參展手冊、片花等
前置作業,再委託發行商代為參展販售。但這種政府、製片和發行商「兼著做」的方式,
並無法真正發揮行銷效果。
首先,目前台灣經營國際銷售業務的發行商,大多是靠買國外電影回台灣通路發行為生。
「對他們來說,與其花時間幫人打片,等電影賣出抽佣金,還不如多四處逛逛、多看幾場
試映,搶在其他發行商前買走有潛力的好片」,曾任製片、有多年參展經驗的 B 先生表
示。過去 6 年,每間片商每年代售的國片數量平均不超過 3 部,數量零散,加上發行商
只有在買片空檔才會幫忙賣片,使得國片在買賣協商時毫無資源優勢可言。作為台灣少數
的獨立銷售代理商,吳蕙君也指出:「台灣電影單打獨鬥出去賣是不行的」,國片能見度
低,需要用心推廣,不是把片子帶到市場展就能收到成效。
其次,行銷電影需要許多技巧和專業知識,但政府和發行商「幫著賣」的方式不僅專業度
不夠,也無法深入經營,造成國片外銷「只具其形,不具其實」。舉例來說,由於市場展
時間短暫,買片人會在事前安排好與賣家見面開會的優先順序,所以銷售代理都會積極和
買家互動聯絡,以確保能與買家會面。長期建立買家人脈的吳蕙君也指出,起碼要準備一
份好片單,讓買家知道你手中有數量穩定、經過慎選的電影,才能在各市場展持續吸引買
家,介紹影片的準備功夫也要做足,比如好的預告片、文字介紹等,才能累積品牌口碑、
幫助電影行銷。但這簡單的基本功台灣卻難以做到。
(三)政府缺乏對資源統整與專業
如前所述,台灣發行商沒有餘力經營人脈,而政府對外銷資源缺乏統整,連片單都只是集
結想參展的國片,做成一本參展電影手冊,不像其他國家片單有銷售代理精挑細選,使得
國片外銷在起跑線上就已先輸人一截。展台人員無法好好推銷國片也是相同道理,他們若
非政府承辦單位的員工,就是發行商,對台灣電影脈絡或待售國片所知皆不深,有時遇到
還在拍攝的預售電影,就連事先看過的機會都沒有,遑論介紹說明。「其他國家的攤位,
可能固定有一個人推銷與介紹,知道每部片的過程與賣點」,B 先生表示,但台灣「是真
的只有片」。
B 先生表示,由於買片人承擔一定風險,買片前一定會詢問各項資訊,以確保品質與未來
的可操作性。所以銷售代理必須對各國發行狀況、市場口味和版權法律瞭若指掌,也得熟
知代售電影的大小細節,如:本地票房、導演卡司、有無得獎背書,甚至是拍攝過程發生
的趣事,才能適時適人推銷。相較之下,台灣展台人員不僅不清楚上述市場資訊,對代售
電影的了解程度可能還跟買家不相上下,買片人得不到專業推銷,久了便不會再來台灣攤
位挑片。再加上國片人脈經營不足、宣傳不力這兩大軟肋,國片參展幾乎難以達到效果,
只是徒具形式。吳蕙君也感嘆:「台灣目前對國際發行這一塊實在是太不熟悉了,需要越
來越多人知道怎麼做、累積實際經驗,才能對台灣電影有實質的幫助。」
除了國片在內容上有類型定義不清、聲光效果輸給港韓、文化障礙等三大困難,結構上則
是缺乏專業的銷售代理幫忙推廣行銷。接下來這篇要來談談,「專責機構」與「政府政策
」這兩個持續隱身的隊友,到底如何拖累了國片外銷。
專責機構姍姍來遲 電影政策持續「累格」
隨著電影產業漸受重視,不少國家都設有「電影專責機構」,一邊規劃政策,一邊提供輔
助、引導產業發展,如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英國電影協會(BFI)等。有些國家還
設有半官方的「電影海外推廣機構」,像日本映像國際振興協會(UniJapan)、法國電影
聯盟(UniFrance)等,協助電影進行海外銷售。早在國片衰微之初,就曾有不少本土學
者與電影人呼籲政府設立國家級電影中心和海外推廣機構 UniTaiwan。但政府拖拖拉拉
20 多年,直至 2014 年,文化部才終於做出行動,把舊有用來保存電影文物的「國家電
影資料館」,運用升級成台灣第一個電影專責機構「國家電影中心」(簡稱國影中心)。
相較亞洲各國,韓國早在 1999 年就成立「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 Film
Council, KOFIC),一攬電影的政策制定和外銷,起步較晚的中國,也在 2004 年設立了
「中國電影海外堆廣中心」。國影中心不僅晚了其他國家 10 多年,也把台灣電影這中間
的外銷發展給賠了進去。
(一)專責機構大遲到 參展浪費好多年
先從實務面看起,不少國家都是透過電影專責機構來規劃參展事務。韓國電影穩固的外銷
基礎,也是多虧 KOFIC 設下的參展輔助機制,上從製片、演員的參展補助,下至協助銷
售代理設置攤位、製作試看片和準備行銷素材等,每個環節都提供支援,才逐漸建立起人
脈、經驗與行銷資源。反觀台灣缺乏銷售代理機制已成問題,但政府先前不僅沒有積極設
立專責機構處理,還年年把國片參展業務外包,將展館規劃、文宣設計以及廣告公關等項
目,公開招標給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影視製作公司,甚至是公關公司來承辦。短期看來,
承包單位非國際發行專業,難以最大化行銷資源,達到好的外銷成果。長期看來,沒有固
定的專責機構,國片始終難有經費、資源進行長遠的外銷規劃,且承包單位每年變來換去
,參展業務等於不停「砍掉重練」,不僅資源人脈難以累積、經驗無法傳承,國片在國際
市場的重要性也連年下降。
以文宣品為例,B 先生指出,各國市場展皆會準備設計精美的 Lineup 作為賣片的溝通工
具,但台灣受限經費,只能做像黃頁的簡單印刷;相較各國有主打片專屬的宣傳三摺頁、
小型電影寫真書,文宣視覺設計會依電影類型量身訂做,還有能按照影片類型/導演/卡
司等要素推薦買家適合電影的索引軟體,台灣只有一本手冊,上面規格一致地擺上參展片
名和劇照,「《艋舺》的版位大小可能跟其他電影一樣」,沒有突出 selling point,「
外國買片人根本無從判斷哪部好看,最後就不看了。」另一個更清楚的例子是「台灣之夜
」。所謂「OO」之夜,是指各國在參展期間為電影宣傳造勢、增加國際曝光度所舉辦的派
對,除了會邀請外國媒體、國際買片人和影展策展人出席,現場也會有新片介紹、片花播
放和市場資訊發放。而台灣之夜在缺乏專責機構規劃下,不少出席者都是「自己人」,如
台灣媒體、台灣發行商與其朋友等,還有些人僅為吃飯而來,吃完就走,不僅宣傳效果有
限,更可從策展人、買片人的缺席,看出台灣電影的重要性下跌。
(二)電影政策好「累格」 規定太舊扯後腿
從政策面深入來看,國影中心遲到,代表的是政府在電影外銷政策上的脫節與匱乏。電影
產業瞬息萬變,為能快速應對產業和市場的變遷,各國多是交由具獨立性與專業性、能集
中統合資源與人力的電影專責機構,自主擬定政策。法國電影正是在專責機構 CNC 的帶
領下,才能在二戰後快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電影扶持體系、制定出舉世聞名的「影視產業
資助基金」(Compte de soutien)政策。如今 CNC 更有業務分工,透過底下的衛星單
位 UniFrance 進行法國電影的海外推廣。在其規劃下,法國不僅掌握全球 50 多個電影
市場的現況和製片發行動態,每年也穩定參與 60 多個國際電影節和市場展。其設置的實
況追蹤機制,還能持續追蹤電影賣出後在各發行市場的戲院票房和電視收視表現,幾乎涵
蓋了每個電影外銷環節的需求。
反觀台灣缺乏專責機構帶頭修法,電影政策是數十年如一日。一部《電影法》從 1983 年
制定至今,只在 2015 年有過第一次大幅度翻修,更別提長期停留在「輔導參加影展、市
場展」和「輔導開拓大陸市場」的外銷政策。所謂「輔導參加影展、市場展」,具體來說
就是補助國片參展。早先沒有銷售代理的時候,政府的補助對象是以製片商與發行商為主
,但當《光在影像》這種獨立銷售代理出現後,實務做法出現改變,政策卻沒有及時因應
。吳蕙君指出,在《光在》成立的頭兩年,文化部甚至不補助她獨立參展設攤,是在她不
斷溝通下才修改了相關規定,但依舊繁瑣。
如今《光在》雖可以製片商授權的身分,請領市場展攤位補助,但同部電影在不同市場展
都要重新拿一次授權書,且影展補助還是不開放給銷售代理申請。吳蕙君感嘆,有些補助
政策還是以製片商自己拍完片、自己參展賣片的思維去擬定,所以補助只能由製片商請領
,變成在報帳上有很多額外的工作。且因規定要領有准演執照或分級證明才能申請補助,
所以連預售片都不提供補助,增加國片在拍片階段獲得國際預售機會的門檻。
(三)政策與現況脫節、修改速度緩慢
除了政策面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沒有電影專責機構主導,即便修改了政策,也
未必合乎產業需求。2013 年由文化部主導的「電影工具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項政
策原意是要對外推廣台灣電影與文化,將經典老片和受輔導金補助的國片,免費供台灣駐
外單位或海外團體舉辦電影節、電影週等非營利電影放映活動時使用。但「電影工具箱」
和銷售代理商的工作卻是互相衝突。據了解,電影在電影週或電影節等文化交流場合播放
叫作「海外公播」,而公播屬於商業行為,有些被納入電影工具箱的國片還在市場上賣,
這些電影的買賣就包含公播權利,文化部無償讓駐外單位在文化交流的公開場合播放,等
於間接讓買片人權益受損,亦說明了文化部在制定政策的當下,並沒有了解國際發行是怎
麼一回事。
而眾所期待的解決方案—–國影中心,解決問題了嗎?面對政策成效不彰,國片體質又虛
,不少電影人都將希望放在 2014 年成立的國影中心身上。只是時隔兩年,眾人盼望的產
業政策沒有出現,上述困境也沒有獲得解決。在參展部分,仍是採半發包方式。除了柏林
、坎城、釜山與美國電影市場展是由國影中心負責,其餘還是對外招標。政策方面也不見
改善,參展補助規則依舊是以製片商、發行商代為參展的邏輯制定,而發行商行銷國片不
力的問題,原只要建立監督及獎勵機制就可改善,但政府至今也沒有任何配套,只一味齊
頭式補助。
過去曾有學者呼籲,台灣需要的是具備充足職權和資源的電影專責機構,讓政策的制定與
執行能有專業性和延續性。但目前看來,國影中心在政策制定部分只扮演智庫角色,無法
大刀闊斧帶來改變,在海外市場推廣上也沒有更積極的表現,甚至今年籌備參展的人員又
悄悄換了一批,讓人不禁疑問,好不容易成立的國影中心是否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又或者
只是政府虛晃一招?而隨著大環境改變,整體國際發行市場都在走下坡。「對所有國家而
言,海外發行都變得越來越難」,吳蕙君表示。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以及 OTT 平台改變
了電影的發行生態,加速影片下架,造成傳統戲院發行成本提高、數字下跌。如今台灣電
影除了必須解決自身體質不佳的問題,對外還得面對發行環境的衰落,若還像從前一樣拖
拖拉拉、不善用現有的國影中心,想從困境中突圍,恐怕是難上加難。
作者: btm978952 (感冒用斯斯)   2016-10-20 11:25:00
導演演員:都是觀眾不進場
作者: IUOIUOIUO (↙~☆煞氣a唉嗚3★~↗)   2016-10-20 11:30:00
跟韓國只差五倍喔?! XD
作者: Luos (Soul)   2016-10-20 11:30:00
那片我完全看不懂在幹嘛…
作者: whiteman631 (越前龍一)   2016-10-20 11:41:00
這已經不是外不外銷的問題了,是內容好嗎?
作者: kodwsg (ç„¡)   2016-10-20 11:42:00
實際上就拍的不吸引人 卡過年檔期 上新聞說要支持國片但卻沒想到內容如何改善 只是炒短線而已
作者: mailman (meloandmarco)   2016-10-20 11:48:00
作者: youGG (Denzel)   2016-10-20 11:52:00
爛到要自己放釣魚BT出來吉人,要和解金
作者: hitoma   2016-10-20 11:53:00
台灣都爛片當然沒人要買
作者: kodwsg (ç„¡)   2016-10-20 12:00:00
你先提出一部能像讓子彈飛一樣可以讓人一直提的電影吧
作者: nash3000 (nash3000)   2016-10-20 12:00:00
就都爛片啊
作者: protect6090 (山茶花)   2016-10-20 12:04:00
臺灣哪部片可以像讓子彈飛或刺激1995有強烈後勁?事實上就是一堆小情小愛的本土爛片在劣幣驅逐良幣!
作者: qlinyuhn (59極限)   2016-10-20 12:13:00
翻譯:海角七號是糞片先驅
作者: kodwsg (ç„¡)   2016-10-20 12:14:00
你都說了現在沒有 那是要別人憑什麼買?買爛片來讓自己虧錢嗎國外有推組合包啊 強片之外要你另外包一些b級片而且你覺得買電影前 公司不會評估嗎 不會有影評嗎你拍出來的就不吸引人 也沒搭配其它強片 是怎買的下手?你把台灣公司思維套弄在國外就好笑了 台灣只會炒短線而已
作者: cokellen (cokellen)   2016-10-20 12:21:00
有些國片就算免費也沒吸引力
作者: kodwsg (ç„¡)   2016-10-20 12:22:00
只會出來喊要支持國片 那你覺得這電影內容會好嗎
作者: icarus0508 (饕餮)   2016-10-20 12:22:00
現在國片就是 "台" "俗" "小情小愛" 看多就那樣 特效也是很不及格 光這點 就不太會被國外買帳。 今天看到幾個小文青電影如少時之類的賣紅兩岸三地,但也止於此了,幾次後人家就膩了,也就不會大賣了。
作者: kodwsg (ç„¡)   2016-10-20 12:23:00
這也是台灣電影自己製造出來的吧 一直拍爛片出來要人看一次兩次被騙就不會進場了
作者: protect6090 (山茶花)   2016-10-20 12:24:00
時代不一樣啦!拿不出成本玩行銷就得花錢養人才,偏偏台灣電影產業兩樣都不肯,是要怎麼出去跟人家應酬?商業利益是結果論,你沒東西拿出來就別好高騖遠劃大餅,等修煉成人後再去跟人家評頭論足!
作者: kodwsg (ç„¡)   2016-10-20 12:24:00
看看海角七號後 一堆只想炒短線 小品電影 學校作業 炒老梗
作者: protect6090 (山茶花)   2016-10-20 12:25:00
台灣電影根本沒有以後會怎樣的概念哈哈
作者: kobe243408   2016-10-20 12:47:00
校園 愛情 青春 豬哥亮 好了沒梗了
作者: SE4NLN415 (SE4N)   2016-10-20 12:56:00
曾是電影外銷出口大國的台灣?????????????????????????
作者: lovejamwu (阿發我愛你!!!)   2016-10-20 13:02:00
覺得台灣一大堆匪夷所思的案子.為什麼不試著拍看看.
作者: A07 (加州阿宅)   2016-10-20 13:10:00
簡單講,電影就是要"好看",有好看的電影當然就銷的出去.銷不出去的問題在哪裡? 不就是不好看嗎?
作者: yalamina (落葉隨風)   2016-10-20 13:11:00
台灣觀眾都不買單,能期待外國觀眾買單,看看屍速列車和你的名字,問題出在哪?
作者: YamagiN (海在森林中長大)   2016-10-20 13:14:00
你說的外國爛片 仍有其他部分的價值(大畫面 大製作 爽度)
作者: yalamina (落葉隨風)   2016-10-20 13:14:00
國內外觀眾都知道問題在哪,就某些人不知道,而這些人位置要不要換人坐坐看,會比較好?
作者: syldsk (Iluvia)   2016-10-20 13:40:00
有個便宜的推廣方式被抵制啊,那個就叫做盜版
作者: ZERGSON31 (蔡B才是王道)   2016-10-20 13:48:00
含著淚支持國片
作者: icarus0508 (饕餮)   2016-10-20 13:50:00
老實說 台灣那些片 就算是盜版 又有多少人真的想看…
作者: vvvvaaaa (s9545114)   2016-10-20 13:57:00
鬼島就是個沒文化的地方,自己人連自己的家特色在哪都不知道,還怎麼去吸引國外的人來欣賞看到之前的國慶酒會,堂堂一個國家級宴會,竟然在桌上擺寶可夢這種他國文化產物就知道這鬼島已經爛到根了整個國家機關連桌上要擺什麼代表國家文化都想不出來更何況是電影產業,悲哀
作者: yashine1027   2016-10-20 14:03:00
盜版該被譴責抵制不是理所當然嗎?我同意這篇,電影好看是基本,好看的電影就會被人家看見嗎,運氣成分居多吧,如果沒有建構起完善的外銷體制,只憑片商去
作者: icarus0508 (饕餮)   2016-10-20 14:03:00
以前政府不擺叫食古不化 現在政府擺叫無文化… 台
作者: icarus0508 (饕餮)   2016-10-20 14:04:00
灣根本問題是 中不中 日不日 美不美 但反過來說應
作者: yashine1027   2016-10-20 14:04:00
自己的,然後那些往本土觀眾倒的垃圾電影也不會減少
作者: hondofish (夏雨天)   2016-10-20 14:38:00
搭錯車 魯冰花 有後勁
作者: Amontillako (俺は怒ったぞ!フリーザ!)   2016-10-20 14:47:00
推vvvvaaaa
作者: hellomo (HELLOMO)   2016-10-20 15:09:00
看來還不夠慘^_^
作者: gidens (0)   2016-10-20 15:39:00
這幾年錢翔、連亦琦、張榮吉的電影海外評價都不錯我很懷疑整天罵的人對這個產業到底了解多少可能就是一些信守去電影院就是要看爆破的人回過頭來指責努力工作的人要怎麼做,但其實也不清楚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作者: blackwoods (黑森林)   2016-10-20 16:08:00
刃大回文耶
作者: system303179 (Simon11034)   2016-10-20 16:16:00
少個d吧?
作者: afiend0927 (飛輪爵士)   2016-10-20 16:32:00
等有超級好的國片在煩惱這問題吧!總不能騎著腳踏車通勤卻每天煩惱車庫放不下法拉利的問題。國片外銷根本假議題,自己人都不買單了,是覺得外國人比較好騙嗎?
作者: TKforever (典哥)   2016-10-20 16:46:00
原po已有預設立場 不願討論的態度讓人噁心有好片再來討論外銷也不遲 重點是垃圾片充斥這個數據還不是靠那一兩部賣座的電影 代表外銷是OK的
作者: hhwang (雪野)   2016-10-20 17:06:00
《醉.生夢死》那麼好看還不是......
作者: kazafso (HENRY)   2016-10-20 17:49:00
無論電影好不好看 行銷 宣傳很重要會行銷的話 其實可以讓電影麥得更好台灣市場有限 靠行銷國外 才能讓投資者賺更多或不賠小情小愛又如何 它就是有海外市場看看今年蘋果手機 就是抄抄抄 因為會行銷所以照樣賣得不錯上面留言認為好片就一定人家會買嗎?不會行銷的話 甚至對電影不了解 別人憑什麼買這麼多電影 憑什麼要選你這部可惜真的如作者講 一堆都不看內文的只會說台灣電影就是爛片 然後內文都不看
作者: icarus0508 (饕餮)   2016-10-20 18:04:00
台灣小情小愛 也就那一兩部有賣啊 之後呢? 這東西人家膩了 就是沒了其實現在比較的 很多是"商業片" 這種台灣確實及格的很少啊 你說得獎的好片? 台灣一直都不缺 最早的國片淡期就很多得獎的了
作者: ericsotaipei (羊男)   2016-10-20 18:47:00
政黨惡鬥,害已害人....電影是種文化產物,在這種鬥爭時代是要怎樣活....最好例子不就“嘉農”
作者: afiend0927 (飛輪爵士)   2016-10-20 18:54:00
行銷這麼厲害!那請超級的行銷團隊把"大尾盧鰻"賣去北美衝個3000萬美票房來看看?衝不到再來怪行銷爛,不是片子不好。
作者: bbbsmallt (不管怎樣,龜住就對了)   2016-10-20 19:07:00
內容老套、斧鑿太深、創意不足、缺乏吸引人的文化特色
作者: koyuri (koyuri)   2016-10-20 19:11:00
只會檢討觀眾的導演,什麼都要costdown的劇組,騙騙輔導金也就夠了~
作者: heart9677 (超營養雞排)   2016-10-20 19:15:00
高度不夠
作者: afiend0927 (飛輪爵士)   2016-10-20 19:34:00
都知道文化差距大了,還談外銷?這討論才有問題吧!格局自己做不大,卻怪別人打壓不賞識。台灣電影就是這樣不要臉才會落沒,還有導演跳出來罵觀眾不懂電影?也不自己看看拍那什麼洨,不和邏輯運鏡爛,配樂少到還以為演默劇。
作者: segabandai (where's my id?)   2016-10-20 19:50:00
從頭到尾居然沒人埋怨文章太長 真的有人乖乖看完嗎?我一直以為電影因為文化因素是較難外銷的產品 當然好來屋那種暴力外銷法例外
作者: tomo1113 (Tomo)   2016-10-20 20:15:00
那反過來說 國外的電影 即使是爛片也可以外銷出去 不是每一部都靠著大片綑綁強迫推銷吧 這就是差異之處啊人家有完整的電影產業結構 外銷機制 政府支持 即使是普通電影 甚至是爛片也可以外銷全世界 不然電影版哪裡還這麼多負雷可以寫 照以上幾位的說法就是能外銷出去的都是超級好看的作品
作者: kl015013 (有吉大師)   2016-10-20 20:21:00
看國片看到覺得被騙
作者: tomo1113 (Tomo)   2016-10-20 20:23:00
台灣電影的確內容要開始改變 只賣台味更難外銷世界 但沒有其他可以支持的管道 即使一部作品超級好看 也沒有辦法被看見 電影外銷推廣應該不適用花若芬芳蝴蝶自來這麼簡單的概念 不覺得有專門行銷的管道與政府的支持幫助會事半功倍嗎 導演與劇組有錢了(靠的還是拍自己想拍的東西賺來的,而不是政府送的,珍惜程度應該會很不一樣) 就會有心力去拍更好的東西吧 而不是只想一味的炒短線
作者: gamania5972 (C'est la vie)   2016-10-20 20:41:00
不意外阿
作者: ffaatt (不由分說)   2016-10-20 21:22:00
台灣電影是外銷大國?外笑
作者: yuechen (大谷結衣)   2016-10-20 21:59:00
少個d 是刀大分身嗎XD
作者: damnedfish (fish)   2016-10-20 22:02:00
看到國片怪政府就知道是廢文
作者: dixongossip (狄克森)   2016-10-20 22:43:00
為什麼政府一定要扶植電影產業?別人有,我們就要有?拍電影,想演戲,想圓夢,但是為什麼要大家繳稅幫助你圓夢?
作者: Joy19961004 (瑜)   2016-10-21 12:54:00
沒有素質沒有深度只會拍出小情小愛的題材
作者: jim8596 (休刊是童年的回憶)   2016-10-21 13:11:00
要我進戲院看大尾那種爛片哦 一堆人連自殺特工隊都嫌差了
作者: SE4NLN415 (SE4N)   2016-10-21 14:57:00
電影人員素質太低是正解 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因素
作者: Kaede5908 (高垣楓)   2016-10-21 16:01:00
大尾那種類型的爛片沒資格要人捧場 極樂宿舍也一樣
作者: wulaw5566   2016-10-21 16:48:00
跟韓國的差距比想像的少欸
作者: san122 (san)   2016-10-21 20:09:00
樓上,那是前年的資料,這幾年差距一定又拉更大了
作者: egg781 (喵吉)   2016-10-21 21:10:00
差距少也太誇張,韓影水準提升起來的時間早我們很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