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雷] 《四十年》再唱一段思想起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16-10-16 02:50:54
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october-16th-2016
台灣人的歌,再唱一段思想起
一九七零年,台灣有一群學子開始用自己的聲音唱自己的歌。也開始一段一人吉他的民歌
大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四十餘年,恰巧也是一群當時的少年少女青春回憶。《四十年》
是一部敘述台灣民歌起使與未來願景的紀錄電影,當年靠著一曲民歌走紅的歌手們,現在
人在哪?又過的如何?是否還繼續唱歌。憶起當年,這些歌陪過多少台灣人,不是日文演
歌,也非西洋流行樂和韓國洗腦舞曲,而是唱著《美麗島》的台灣歌;與原民環山餘韻。
台灣曾經有自己的歌,與現在歌手唱著歌不同,當年台灣人的歌,除了唱著小情小愛,也
唱著台灣這塊土地跟自己的政治立場。在民國六十年代前,台灣喜愛的是西洋音樂,以各
式各樣改編的西洋樂為主流。這也與當時台美關係密切,頻繁交流相關。而在美國第三十
七屆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在台灣引起一陣譁然,也開始觸發青少年少女表
達自己的想法,台灣人不在媚向西洋流行樂,發起了,創作自己的歌曲,用自己的語言歌
唱的想法,開啟民歌年代。
《四十年》是一部以近期發起的台灣民歌四十年的大型演唱會為基底,並訪談幾位對民歌
有所引響力的歌手和主持人等,所匯集而成的紀錄電影。這部電影坦白說是一個時代下人
們的共同記憶,也是對於政治柔性批判。民歌起於中國電視公司音樂節目《金曲獎》,當
時是政府為了鼓勵優良歌曲創作而設立的節目,除了《金曲獎》外,還有天鼎傳播公司製
播的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這兩個節目掀起,台灣大學生和高中生的民歌創作風
潮。
但當年還是有許多以國外歌曲改編的形式為主流,而在一九七五年,余光中於台北中山堂
演唱以現代詩為基底的歌曲《鄉愁四韻》,讓人驚艷,被視為是台灣現代式原創民歌的發
展風氣之始。而在廣播台工作的電台主持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在
節目上,讓一些台灣素人歌手發表自己的音樂創作作品,讓許多歌曲有被人聽到的機會,
也是後來在民歌追憶時,被眾人稱作民歌之母的美譽。
電影中有許多介紹民歌手退隱幕後的生活與執著,在那年代除人民唱起自己的歌外,也有
些禁曲到近幾年才開始重見天日。台灣民歌很長一段時間,創作詞曲都得面對政府的歌曲
審查,將創作者原先的曲調詞彙,曲解改寫,甚至禁止放送和公開演唱。尤其當時一些台
語歌曲或敘述生活苦悶的宣洩創作,都被視為不正向而被禁止,但很弔詭又諷刺的是這些
歌曲往往都普遍是當時人人知道,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
民歌的緣起社會政治與風氣,當時的民歌手唱著自己的心聲,部份在政府禁止的邊緣中徘
徊。但隨著開放黨禁和解嚴,台灣迎向民主自由化的同時,民歌卻沒落,可以說成也政治
,沒也政治。民歌除了受到陶養的大中華氣息外,同時也如校園民歌中單純青澀的文青風
情。但對於民歌,也有許多台灣人民認為是一種獨於外省文化,在本土化、日式、歐美、
原民風格慢慢被正視與接受後,民歌也以不再代表台灣人自己的歌曲與心聲。
民歌《四十年》記錄片,是種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共同追憶與青春。憶起當時台灣風起雲湧
與瞬息萬變的大時代。台灣人決定要寫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聲音,掀起民歌熱潮。而如
今民歌變了嗎?是的,它變了。人民的歌不再只操北京話語,現代人民的歌不止用吉他彈
起小清新中文曲,它也可以唱著台客風情的台灣話,甚至激昂的高山歌曲,和一首客家謠
和日韓歐美電子舞曲。不是只有追憶過往,下一波台灣人民的歌,才正如小小浪花,等那
波濤洶湧,濺起浪花。
作者: chowchow (2chow)   2016-10-16 20:34:00
「金曲獎」是1971年的節目,「大學城」1983年,相差12年1975年演唱鄉愁四韻的是楊弦,鄉愁四韻的詞為余光中作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