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電影結合觀光!朝聖之旅帶來的無限商機

作者: piggood (成為有品味的男人)   2016-06-01 09:40:10
轉貼圖文網址:http://www.moviemovie.com.tw/news/view/2504
http://goo.gl/E96Cxg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在睡夢中神遊至太虛幻境
時,抬頭所見一處對聯,內涵為世事真假難辨,弄假成真或者若有似無都是常見之事。這
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我們喜愛的戲劇節目和現實世界的交錯中,理論上,電影不論如何向現
實世界取材或改編,它本質仍為一個虛構的世界。
有趣的是,越來越多電影場景變成旅行社強打的觀光景點,許多劇迷與遊客也前往自己喜
歡的戲劇場景朝聖,電影是假的,但在劇終之後,人們到了現實生活中仍不放過它,假的
也沒關係,假的一樣有真感情。而這個以假弄真的現象,其實已滲入到地方的行銷、製片
的思考、以及情感記憶的活絡。
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在《鋼鐵人 2》(Iron Man 2)翩然現身在摩洛哥時
,我們看見蒙地卡羅的臨海美景與享譽世界的賽車道;跟隨每集《不可能的任務》(
Mission Impossible)的觀眾,必定也見識了 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布拉格、雪
梨、羅馬、上海、西塘、杜拜、維也納等等有特色的地點冒險犯難。熱門影視搭載景點,
這已幾乎是地方行銷的一道顯學。在台灣,台北市政府設立「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高雄
市政府設立「影視發展暨拍片支援中心」,都是地方政府底下設立相關的附屬單位專門在
推動拍攝電視電影的計畫,目的不外乎希望由影視的曝光來強化地方形象,甚至發展觀光
效應。
http://goo.gl/jHxjLf
▲湯姆克魯斯《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杜拜劇照
影視與觀光景點的關係經營在近代越來越值得玩味,上述熱門系列電影包裝地方只是其中
一項方式,利用這種商業基礎很穩固,幾乎保證賣座的片子,曝光的意味大於實質的遊客
人數增加。然而電影與觀光景點的結合層次,這種僅求曝光的行銷是最為淺顯的一項,要
深耕長效,重點還是在於電影與地方的記憶融合度。
先不說遠,首先看看台灣近幾年國片風潮下的受益者。2008 年《海角七號》一片風靡全
台,敲開國片長年的票房冰河期,戲中地點恆春一帶,一時成為熱門景點,片中出現的場
景不斷被遊客的相機掃射。2013 年《總舖師》票房長紅,台南市旅遊局迎合風潮,於網
頁製作美食與景點地圖,讓遊客可以循線找尋電影中的美好回憶。
這種電影帶動地方的類型,往往最受在地政府歡迎,既能帶來觀光效應,又能提升形象。
唯一的問題是,這樣的模式可遇不可求,先決條件是要有一部賣座電影加上明確的指涉地
點,而且該地可能本來就帶有地方特色,才能夠讓影迷們建立記憶的連結,電影要賣座本
身就有難度,而賣座片的內容也未必和某個地方產生共鳴。
沒有「在地景點」的情況下,另一種類型是無中生有的景點,譬如《賽德克.巴萊》為了
拍戲搭建原本不存在的場景,在殺青後用商業模式繼續經營片場一段時間,讓遊客以逛樂
園的方式蒞臨。類似情形像是韓劇《大長今》(^和《冬季戀歌》()的
場景,也提供各地的劇迷前往,短暫沉溺在戲劇的美好世界,這些例子較偏向是片場觀光
的型態。
而紐西蘭操作《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則可說是這種經營案例的典範,《魔
戒》電影席捲全球,導演是紐西蘭人,片場蓋在紐西蘭當地,美國片商賺到錢,紐西蘭則
是賺到名牌。當局在影片拍攝期間,就已經規畫要讓《魔戒》與紐西蘭創造形象效應(
image-building),上映之前與之後,各種媒體行銷策略都試圖昭告天下「魔戒是在紐西
蘭拍的」以及「紐西蘭=中土世界」這個概念,而不僅是讓片場變成景點而已。
在行銷上,一個概念要植入民眾腦中並不容易。試想後來澳洲政府大力支持 2008 年的《
澳大利亞》(Australia),企圖心很強,雖然票房不能說失敗,但矚目程度和《魔戒》
相比則天差地遠。奇妙的是《澳大利亞》的故事包裝是明顯澳洲的「在地意象」行銷,把
電影和地方作明顯的連結,而《魔戒》雖然於紐西蘭拍攝,但故事背景是奇幻世界,跟紐
西蘭根本無關,結果來看,「魔戒-紐西蘭」效應遠優於「澳大利亞—澳洲」。
《魔戒》的票房與知名度或許可以解釋部分緣故,但事情要成仍得仰賴用心,片場是人工
建造的假物,並非「在地」自生之物,和自然存在的電影景點相比,文化風情難免少那麼
一些,要在形象行銷上進行情感說服就比較困難,但紐西蘭應用奇幻背景的《魔戒》做到
這一點,把電影和地方有計畫性的作品牌連結與行銷,紐西蘭當局在這案例上是一場豐收

電影與觀光旅遊的結合,關鍵在於劇迷藉此用另一種方式,去體會對戲劇的感動與回憶。
有像是《海角七號》這種意外捧紅的地點,也有如《大長今》、《賽德克.巴萊》、《魔
戒》這類,無中生有的場景成為現實的特色景點。然而更深刻的恐怕是超越娛樂記憶,電
影旅遊變成提供歷史記憶的存在,並且具體地改變一個地方的形貌。最明顯者,就是中
國 1986 年的經典電影《芙蓉鎮》與台灣 1989 年的《悲情城市》。
《芙蓉鎮》內容描述文革與階級鬥爭下的人性扭曲,以及無奈被打擊的命運,此片不單是
名導演 謝晉的代表作,更捧紅 姜文與 劉曉慶兩大巨星。該片拍攝地點位於湖南省永順
縣,原名王家村,因電影盛名,已於 2007 年正式改名芙蓉鎮。電影裡面女主角以經營豆
腐店維生,這份美食也成為景點指標商品,而男女主角相遇相戀所踏的老舊石階,亦是遊
客與影迷的朝聖之處,為了符合遊客的期待,當地甚至重新建造本來是電影造景的木頭拱
門。芙蓉鎮走出創作的地域,變成伸手可觸的浪漫古城。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九份無疑是台灣熱門旅遊景點,無論從任何地方搜尋資訊,都肯定會
提及九份是《悲情城市》的拍攝地點。電影中道出台灣的族群與認同問題充滿無奈和掙扎
,侯孝賢的藝術手法從來不大眾,但這題材卻深深扣緊了台灣社會的內心。事實上早年的
九份是個以礦業為生的地區,在採礦沒落之後一度死寂,直到《悲情城市》得到威尼斯影
展金獅獎,聲名大噪並創下票房佳績,帶動拍攝地九份的知名度,從此成為觀光重鎮。說
是《悲情城市》改變了九份的命運應不為過。
無巧不巧,《芙蓉鎮》與《悲情城市》兩大經典,各自觸碰在地歷史與政治的敏感處,是
痛苦也是慰藉,並把能量回映到拍攝地點,現實與虛擬難再一筆二分。
電影再怎麼經典與賣座,也抗拒不了時效性,新的作品不斷湧現,不同的熱潮持續更迭,
縱使壯闊如《魔戒》場景,未來某日也必將黯淡無奇。但偶爾也會有像《芙蓉鎮》、《悲
情城市》這種帶有歷史記憶的特殊情懷,對於光陰的侵蝕能保有多一點抵抗力,甚至轉變
為懷舊觀光(nostalgic tourism)的代表地點。
事實上,無論台灣或大陸,新一代的人對於《芙蓉鎮》和《悲情城市》的共鳴早已消逝,
人們已不活在那個時代,前去觀光的遊客大多也沒看過電影,往往憑藉聽聞與印象。如果
說透過《不可能的任務》,是讓觀眾靠電影想像景點,而前往芙蓉鎮與九份的遊客,更多
是藉景點想像電影,有緣者說不定找機會回頭品味這經典作品,電影藝術與觀光旅遊的深
度契合,莫過於此。其實電影的觀賞經驗本來就是一趟旅程,暫時脫離現實,前往體會日
常生活不會遭遇的情節與感情,觀光旅遊同樣是現代人暫離生活壓力的行動,追尋人生的
不同景色。
以後看電影時,若看見令人悸動的景觀地點,不如先心嚮往之,然後排入將來的旅遊行程
。身為一個影迷,這也是種美夢成真。
作者: lpb (Θ_Θ)   2016-06-01 09:52:00
朝聖之旅不是也常常造成當地人的困擾?
作者: yannjiunlin (Law in shit)   2016-06-01 09:59:00
海賽是失敗例子吧~且北市早拒絕阿湯哥爬101免費行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