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尋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

作者: zamkao   2016-04-28 17:56:23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
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313
《尋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生命從來不喧囂
在進入電影院觀看這部紀錄片的前兩年,薇薇安(Vivian Maier)的照片就在網路上廣為
流傳,與這個時代極為不相稱的人文風采,那是歷史的味道。脫離現實的場景,看不見大
片LED電子看板、智慧型手機與網路興起對街景帶來的都會風情。一幀幀照片,無論是否
有薇薇安自己的身影,我們都能看見她的影子,她的思緒投身於作品之中。
整部紀錄片可以切割為三個部份:
◎ 第一部份。Maloof如何意外地發掘薇薇安的作品,並且通過資料的碎片與隱匿,作
品的高度和知名度所不相稱的對比。包括通過其他當代攝影師之口,看他們如何分析薇薇
安的作品。此開頭充滿神秘,勾起觀眾跟著他一起探索薇薇安的興趣。
◎ 第二部份。對薇薇安生平的探索,真正進入人,而不僅僅是作品的部份,亦即
Kracauer所謂通過「個人的遭遇」以顯現出「可見現實」。但是薇薇安的相關資料實在太
少,基本都是環繞她保母工作期間所結識的人們。儘管一度連結到她的法國身世,但很遺
憾的是在她的家鄉並沒有真正大量的一手資料。
比較特別的是,John Maloof在敘事的安排上做了一個轉折。通過剪接,讓觀眾在影片前
半部感受薇薇安的才華、個性的良善。影片後半部轉折至她人性的黑暗面描述,是本片一
大亮點,在紀錄片出現之前,這一部份的資訊並沒有披露在公眾面前,給予觀眾對於薇薇
安另一面的認識。
◎ 第三部份。人們(導演自己、當代攝影師及工作者)從一個跳脫於作品,而是針對
「發現薇薇安」整起事件所帶來的啟示,表示意見。進而紀錄片從「發掘」的開頭與片尾
彼此呼應,講述了整個關於一位隱沒的攝影師、攝影和人生際遇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並沒有感動我,儘管我在影片開始通過薇薇安生前的雇主,描述起她性格的黑
暗,一度帶給我一絲震撼,但那樣的震撼並不等於感動。比起薇薇安照片底下描繪的人生
百態,這部紀錄片顯得淡而無味,但這某方面也是非戰之罪,薇薇安留下關於她「個人」
的資訊實在太少。
薇薇安的攝影作品,她如鬼魅一般,通過一位冷靜的第三者角度,留下趨近真實的生活剪
影。這些剪影具有一種延伸的效果,就像電影理論家Siegfried Kracauer在著作《電影的
本性》一書中寫道:
紀錄片,就其定義而言,是被限制在再現我們的周圍環境這一點上的,因此,它便錯過了
潛在的、只有通過個人的遭遇才能顯現出來的可見現實的那些方面。它們的出現並不能跟
通過情節來表達的人類戲劇斷然分割。
身在一個喧囂的現代,薇薇安的照片再現的是她的時代,通過作品,我們得到的是被她擷
取的時代樣貌,是「再現的再現」。原本就冷靜的作品,隨著紀錄片的再敘事,動態的影
像讓我們無法靜靜欣賞,進而思考她的照片。更讓人無法深入薇薇安的個人故事。
一層又一層的再現所帶來的,就像不斷被拷貝的膠卷,其真實細膩不永遠比不上母片。假
如在再現的手法上,既無法達成充分的還原,又沒辦法通過新的視角或新的材料加以轉化
,最終我們得到的將會是模糊的,無法說清故事的殘影。
John Maloof做為薇薇安作品的發現者,相中薇薇安攝影作品的美學價值,讓世人通過薇
薇安的照片看見薇薇安,可謂功不可沒。
可是做為一部紀錄片,他的敘事焦點模糊了薇薇安存在的立體感。
對比徐童的《麥收》,談一位少女為了給父親治病而離開農村,到城市賣淫。或者《我們
都為比爾著盛裝》(Bill Cunningham New York),專注的紀錄Bill Cunningham這個人
的故事。
《尋秘街拍客》的敗筆或許在於John Maloof真的深受薇薇安感動,所以他想呈現最全面
的她,可是最終剪輯出的這84分鐘影片,顯然在「呈現發掘薇薇安的事件始末」、「世界
可能隨處藏著不知名天才的人生百態」和「薇薇安這個人及其作品」三者之間的比例拿捏
上沒辦法確立一個真正的焦點。
總而言之,不精準的敘事,導致觀影的感動大減。
想了解薇薇安的觀眾,建議還是去看薇薇安的照片,裡頭才有她的靈魂,生命的感動。
作者: cam   2016-04-28 20:44:00
電影映後有知道薇薇安的人回饋了更多相關資訊,似乎電影只是尋找薇薇安的開始,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