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王者之命,致命的權位追逐《馬克白》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16-03-29 14:09:57
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151
王者之命,致命的權位追逐
歷史上名人不少,但可以數百年影響至今,可說是名人的佼佼者。被譽為西方和英國文學
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和作家之一,並且直到現在作品還被全世界翻拍不斷,被眾多人士推
舉為西方卓越的文學家,莎士比亞。其中他有一篇最有名,也是最短的悲劇《馬克白》至
今仍是世界對於掌權者的道德標準衡量之一。翻拍莎翁作品的電影《馬克白》,將作品世
界裡文詞所描述的畫面給具體化,並且讓人可以輕易了解莎士比亞《馬克白》中君主的悲
劇。
莎士比亞可說是至今文壇中最神秘的作家之一,關於他開始創作的具體目的和時間仍舊是
個謎團。確切的認為莎翁活耀於十六世紀末,一直到十七世紀初,在二十多年的歲月是莎
士比亞的黃金年代。這個時期也是莎士比亞轉換創作方向的時期從早期的喜劇,到十七世
紀時候則是大量的悲劇故事創作,讓他經由悲劇所私人性的深度而達到藝術的高峰。莎士
比亞作品的方向,通常崇尚高尚情操,描述人物的犧牲與復仇,知名《奧賽羅》、《哈姆
雷特》、《李爾王》和本次翻拍成電影,最有名的一部短篇作品《馬克白》,都是在這個
時期誕生之作。
早期莎士比亞的劇本作品是以當時標準的語言書寫而成,這種書寫方式有種限制,不太能
根據劇情需要,讓角色任意或自然釋放出情感。因為過去的劇本寫作是由詩句文詞所擴展
而成,有時一段句子可能含有隱含的譬喻和許多巧妙構思,構成一段華麗言語之詞,相當
適合拿來朗誦文句的優美之處。但這卻也在戲劇上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標準語言所寫的
劇本,通常只適合拿來給演員朗讀,而不能讓觀眾融入戲劇之中。而莎士比亞很快地就發
現標準語言劇本所產生的問題點,將以修改轉換成自己戲劇創作的特點。
他讓戲劇有了新種表達角色的方式,開創了角色獨白。在《理查三世》中,莎士比亞讓理
查透過自言自語的方式來表達自我意識,更為讓觀眾共鳴,並且也讓演員可以更自由的演
出。莎翁作品至今很難完整的詮釋出來,也是因為這個特點。莎士比亞的劇本最大的特色
是從傳統風格到個人自由風格中不斷的轉換和銜接,加上過去語言以成死語,當時的一大
特點在今歷史考究中,卻是一道難關。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莎士比亞在混合傳
統與自由風格中表達較為突出的一部。也因如此,莎士比亞後期開始用更自然的寫作風格
,不將隱喻和象徵放在華麗的詞句內,轉而用劇情的轉折發展的隱喻的象徵。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根據蘇格蘭哲學家赫克托‧波伊斯的《蘇格蘭國王馬克白》寫成
。是他創作中最短、最陰暗、也最為震撼人心的悲劇,同時也是莎翁最受人歡迎的作品。
故事敘述蘇格蘭驍勇善戰的勇士馬克白在剷除叛軍時,意外遇見四位神秘女子,四位女人
預言馬克白將會獲得爵位並成為蘇格蘭的新國王。不以為然的馬克白在成功消滅叛軍後,
凱旋歸來,獲得蘇格蘭王鄧肯的賞識,獲頒爵位。這正好印證四個女子的預言,也讓馬克
白不僅開始思索自己成為國王的可能性。這預言也傳到馬克白夫人耳裡,讓她被權力富貴
欲望所使,與被野心權力薰心的馬克白兩人共同策畫暗殺國王,登上國王大位的陰謀……
《馬克白》是一部典型的道德劇模式,主要也跟「慾」與「欲」兩者有相當的關係。馬克
白對於權力的初起觀感是一種「慾」的象徵,是一種動機,這種慾望通常有好有壞之處取
決於採取的手段,每個人都必須要有「慾」才能繼續促使自己行動至目的地。而馬克白奪
取王位儼然是一種對於權力的「慾」,而之後當成為國王之後的不滿足,則就是另一種「
欲」的作祟。得到了卻還要更多,這不只是在戲劇中,也是真實世界的寫照。導演忠實的
呈現出《馬克白》的世界觀,還有要呈現的意涵,連那時候角色的台詞也忠實地呈現在觀
眾面前,讓現代人進一步感受莎士比亞戲劇的魅力。
這是莎翁戲劇類別中,用以當野心超越道德束縛是所造成的毀滅與破壞為主軸的劇本。馬
克白驍勇善戰,一開始並沒有欽心於王位,但野心,和對權勢的渴望跟夫人的慫恿,讓他
踏上血路。背叛與權力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這是《馬克白》故事床傳達的特點。迷性、
慾與欲、背叛和顛覆,馬可白終究做出所有君王都會鞏固自己權力的行徑,登上那看似人
人稱羨,卻又血洗孤單的王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