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我的小世界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5-12-31 07:47:00
說 [好雷] ,我是還蠻欣賞這片的品質,絕對不是「姐姐妹妹站起來」那種天真歡樂女權片,它有虛構一整群主角、創造一整個英國女權運動下可能發生的一段小故事、並點到為止地回應幾位關鍵歷史人物,還有當時女權戰士的街頭游擊戰、女權罪犯的監獄處境與絕食、女性勞工的悲慘都市處境,通通都用紀錄片導演轉戰劇情片的高超寫實鏡頭拍得栩栩如生而令人驚懼,完全可以給忽視女權與擁護「河蟹」的觀眾好好上一課,感同身受地理解她們選擇激進對抗的不得不然。
不過我認為本片有一點耽溺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捍衛女性卻敵視男性有點過了頭,享受街頭對抗卻忘了政治折衝也有點過了頭。世界的改變機制很複雜,任何社會運動者都知道第一線游擊戰只是一個吸睛的小部分而已,後勤、論述、媒體、推廣倡議、政治遊說、政黨串連、甚至在政治陰謀中見縫插針... 要達成一個立法,沒有一環可以忽視,當然「這是他們唯一可以聽見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絕望處境與軍事動機,不過如果暗示「這就是可以讓他們聽見的手段」,恐怕就流於閉門造車了。
http://i.imgur.com/xNsr0s2.jpg
虛構女主角,沉默地穿針引線
女主角 Maud 是虛構人物,前段「見證歷史」的任務居多,代表「一般婦女的覺醒」。一開始的女主角畏畏縮縮,安貧樂道,尤其看第一場戲 (攝政街?西區熱鬧的中產上流商業中心) 時,她看著櫥窗裡的寶寶衣物,完全就是想要成就美滿家庭的小夢想,不過夢想馬上被石頭打碎,馬上讓一群 suffragettes 的投石運動打破幻夢回到現實。這手法其實相當不錯,開宗明義點明本片女主角在兩種世界的掙扎。
後來跟著運動姊妹 Violet (Anne-Marie Duff 飾演,我覺得是本片中比梅姨或海倫娜都表現精采的角色,甚至不輸穆利根) 一起加入,從 MP 夫人(比穆利根更有靈氣的 Romola Garai 飾演,有點浪費)辦的小聽證會、小和平抗議、坐幾天牢、見到革命偶像 Davison (《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Natalie Press 長大了!)、更見到組織領袖 Emmeline Pankhurst(梅姨的戲精身段,看久了有點想打呵欠),女性力量正在她心中一點一滴萌芽甦醒。
http://i.imgur.com/Rfu1hpA.jpg
http://i.imgur.com/OHM1OoX.jpg
不過回頭則面對越來越醜惡的男性壓迫。一開始只是工廠主人日復一日壓迫並性侵女工,還只知道忍氣吞聲;再來看見勞工男人狠打老婆、官僚男警狠打女人、國會男議員則背信棄義、甚至 MP 對自己夫人說「你好好當個妻子」,和家裡丈夫「你好好當個老婆」的聲音不謀而合;隨著自己愈發積極參與,家裡丈夫居然有權把自己踢出家門,甚至有權不經過自己同意把孩子讓給別人收養;男人世界也不是沒有人理解女權訴求,但這警探先生明知正義何在卻毫不留情為虎作倀。
本片拍了很多倫敦勞工社區的景觀,都是灰暗生活的剪影,有衣服晾滿天的社區小街道、道旁不知有多少一家多口擠著住的小小斗室、還有許多煙霧機械污水滴,這些都是勞工舉目所及的日常景觀,是他們日復一日沒有新希望的小世界。主角 Maud 在一方面受到各階層女人們的啟蒙、另一面見識各階層男人的壓迫後,終於一個熨斗狠狠砸上壞老闆的手臂,奮起從軍去!
http://i.imgur.com/sephFIc.jpg
http://i.imgur.com/u4gf9qI.jpg
性別
本片是英國片、是歷史片、是一線女星當主角配角們,本來我以為會很主旋律的,但看完令我相當驚訝,混合著驚艷與驚愕。出乎我意料的本片特色是:女人一片光明,男人一片黑暗,而且並不像一般電影會在結局來個和解或體悟,而就讓光明的光明到底、黑暗的黑暗到底,甚至被狠心送走的兒子也沒再回來團員!從好的角度看,這種安排很沉鬱而更強烈有感,壞的角度看則是丟出了靜態議題、劇情卻沒有動態進展與超越。
也許我對英國女權電影的印象還留在 Made in Dagenham《達格南製造》(台譯《鐵娘IN工廠》),這部「男女同工同酬」電影也在宣揚女權,但裡面的世界就很複雜,不只女人多樣連男人也很多樣。當然多數的男人與丈夫一開始都很顢頇,瞧不起她們更百般阻撓,但隨著女人的努力與毅力,許多男人們也漸漸覺醒而轉向支持(當然還是有拍不支持的,讓女人體驗辛酸痛苦的代價,畢竟女人男人互相扶持才是理想),女權得到了更廣大根基終於推翻(一點點)職場性別不平等!
但在《女權之聲:無懼年代》這片中,男人幾乎一面倒地壞!工廠主人不用說,壞得理所當然; MP 夫人的 MP 丈夫也很壞,跟著一群男人 MP 們道貌岸然地聽完女主角陳述女童工血淚史摸摸頭後,轉身背信棄義再刺女人一刀。這些路人型角色展現當時的男人霸權,理所當然,尤其他們都是既得利益階級,向來欺負底層男人本就不手軟,欺負女性則在階級暴力上還更加一層性別暴力。
但是本片兩位有明星臉孔擔綱的男性角色,一個警探與一個工人丈夫,他們這兩個同時代表中下層階級的男人,有任何同情女權或是與女權攜手的可能嗎?本片在此描繪得令我相當驚訝,非常黑暗而絕望,看不見這些笨男人一絲改變的可能(好啦,畢竟還有魔藥小姐的丈夫默默支持,不過他被拍得實在太路人),反而都變成了壞男人或墮落男人只有繼續壓迫女性的份。
http://i.imgur.com/Sdocksa.jpg
男性代言人:警探與丈夫
戲份最多的男人 - 警探 Steed,他並非不理解 Suffragettes 的訴求,只是他才懶得管這些只想拼自己業績。他對 Maud 雖然曾經流露出一點體諒的善意也放她一馬,但其實根本就只是要放長線釣大魚換情報;他在最後 Emily Davison 壯烈犧牲後看了 Maud 一眼,仔細看看那一眼的演技所經營的態度也不是憐憫,而更像是責怪「你看看,你們激烈手段玩火自焚」。這位警官的刻畫其實只要在細節上稍微改一點,就可以成為男性官僚看見女性處境儘管無奈仍感動而認同,而不必然要像本片這樣道貌岸然又花言巧語。
看到這個角色的設計,我一開始想到的是經典警探 Javert,這 Javert 雖然身段比他嚴肅兇狠又硬派很多,但內心比他有理念有原則太多!當然啦,雨果強調大時代下每個人的美善理想與自我救贖,才會把 Javert 寫得這麼有魅力;本片則恐怕未必要呈現男人的良心,說不定也是有意要把這位 Steed探員拍得如此醜惡?
http://i.imgur.com/eqGMpHR.jpg
戲份第二的男人 - 丈夫 Sonny,他的面貌兩樣令人費解,一開始承平時期他彷彿是主角 Maud 的理想家庭之伴侶,雖然在工廠看見令 Maud 忿忿不平的性別剝削時他總是持保守態度置之不理,但至少在家和 Maud 和兒子都還算親密和樂呀。但在 Maud 第二次被警方送回後就性情大轉,彷彿恩斷義絕,就算是保守男人想要拉妻子回「正軌」的夫妻之愛都丁點不剩,甚至一般就算勞工男人也有的父子之情也丁點不剩!不過看近年走暖男路線的 Ben Whishaw 來演這種爛角給觀眾狠狠罵,也是樂事一樁 XD
當然啦,這種平板丈夫角色,也說不定是本片有意刻畫的?就是要呈現男人只把女人當妻子貢在家裡當門面、只生小孩出來傳宗接代養不起就丟的工具性格,而與伴侶和兒子之間沒有一丁點感情?看本片處處從男人口中強調的「你就好好當個妻子」或「你的命運就是當個妻子」,對男性的處理相當極端。當然也可以說是這種狗血安排是呼應片頭 Maud 期待美滿家庭的幻滅,痛定思痛知道男女之間沒有感情只有工具利用,要走上政治改革才是正途?
http://i.imgur.com/pdzmYOH.jpg
階級
本片用性別劃分一清二楚,你們男人 vs 我們女人。在「我們女人」這一邊倒是光譜很廣,不同階級之間是可以攜手合作的,包括當下層女工出人出力的 Maud & Violet、當中產知識分子教導組織的 Edith、當上層官夫人提供情報與機會的 Alice、當頂層的女性政治領袖 Emmeline Pankhurst、還有走激進街頭路線的 Emily Davison。
不過同一階級的男性和女性呢?看看本片寫景寫得鉅細靡遺的勞工處境如此悲慘,男性勞工與女性勞工的共同命運絕對大於不同階級男性「丈夫」的共同命運,當然也可以說奸詐的男性貴族政客與企業主利用些微高於女性的工資與各種傳統男人形象塑造把他們都固樁了。斯時英國底層勞工家庭數以千萬計,要說像 Sonny這種無情冷血只把女人小孩當工具的丈夫存不存在呢?一定存在而且恐怕還不少。
但另外一面與女性合作的、或願意傾聽女性聲音的、或就算聽不懂女性聲音卻仍對女性同儕心存憐憫的、甚至就算是反對女性聲音但仍不放棄想把她們「拉回正軌」的,這些男性心理真的都不存在嗎?當然本片並沒有一番兩瞪眼地說「不存在」,但這一面是本片選擇不要呈現的,讓本片的男性領域精準完美地被切割下來,成為對立於光明女性的黑暗世界。
本片切割出的女性光明世界,以 1913 年 Emily Davison 在鏡頭下出來讓馬撞死、然後 Suffragettes 總動員白衣大遊行,作為結尾,然後就緊接著片尾字幕的「各國女性選舉權年份列表」,彷彿英國的「女性選舉權」就是靠本片組織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 靠軍事行動打出來似地。但其實後續還有很多發展,尤其女性選舉權跨出的第一大步之 1918 年法案,和回饋一次世界大戰時動員工作的女性息息相關,而且也和回饋一次世界大戰投身戰場的下層男性不可分割。
階級與性別,以及這時候的英國尚未談到的族群與宗教以及其他概念,其中任何一個單一概念都難以一刀兩斷劃分這複雜社會。這個世界的體制可能真的常常被國家靠著法律與軍警一刀兩斷,但這個社會的人心如果也被電影拍成一刀兩斷,我想就把這歷史題材給做小了。
英國女性選舉權運動
本片讓我不太舒服的地方是:彷彿所有功勞都要歸到 WPSU,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英文字眼 Suffragette 就是從這派運動出來的。史實中,WSPU 這群 Suffragettes 並不是英國女性選舉權的最初倡議者,最初的行動可上溯到 1865 Kensington Group,後來類似團體雨後春筍到 1887 整合為 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 (NUWSS),在那個時候雖然名稱是 Suffragist,不過後世史家追溯 Suffragette 時也一樣會把這些先驅納進來。
史實的 WSPU 是個 Pankhurst 家庭於 1903 年創辦的女性倡議團體無誤,但一開始的訴求並不是排他的,只是由女性組織出聲出力,搭配當時工黨旗下的「獨立工黨」訴求廣泛的政治改革,而 WSPU 訴求中最高調也最有力的就是女性選舉權罷了。不過在早期說服一位 MP 召開聽證會倡議(不知道是不是本片開頭聽證會想要描摹的?)但被搓湯圓後,才走向基進、才與「獨立工黨」等其他男性黨派畫清界線。
這的確也是 WSPU 後期的爭議之一,那就是本來和其他男性黨派分進合擊,但在新的 Pankhurst 大女兒 Christabel 掌權後改走很多基進路線,除了基進反對男性、反對一切政黨、全面軍事行動之外,更受爭議的是其訴求的婦女選舉權僅限於上層與中產階級(這還叫「基進」嗎?本片的工廠女主角們哭哭呀),相較之下當時工黨推的「全民普選」所倡議的女權還比它廣多了... 也因此 Pankhurst 家兩位妹妹毅然出走,其中 Sylvia Pankhurst還自立門戶,不過這都是在本片之後的 1914 後續發展了。
http://i.imgur.com/CPxHTGX.jpg
電影,有的可以放大看大局,有的只是聚焦在一小塊切片,本片的女性選舉權主題就僅聚焦在 WSPU、只聚焦在 1913 年前這一小階段、只聚焦在一位小女工的街頭戰爭心路歷程。精準聚焦是好事,往往專心說小故事的電影會比雄心壯志想描繪大局的電影更精采而深入,不過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方式是從小故事由小見大,而非就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看不見外面。
在本片這 1913 年之前的幾年,各種延伸選舉權的倡議風起雲湧,光倡議女權甚至光在 WSPU 裡就有其他路線,還不只是如本片女工 Violet 「放棄恐怖攻擊」而還有更多理念與路線之辯,與男性政黨的「普選」訴求更是有分有合,如果本片能有多種意識型態的對立交鋒可能更精采。當然,欣賞一部電影還是欣賞 what it is 就好,說不定本片的立場就是採取 Christabel 的基進立場,同時間風起雲湧的相關事件與思潮一概不見?如果真是這樣,那本片還拍得真是忠實而精準,令人佩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56FI2Pq9RY
英國選舉權,法案歷史回顧
當然本片不管選擇什麼切片,都有它的目的與訴求,我們跟著欣賞就好;而本片沒說的事情,也許未必是應該要求本片要拍,而是應該由我們自己開始多閱讀認識。以下簡單回顧一下英國歷代的選舉權發展立法,詳細的,我們大家再各自慢慢咀嚼吧:
1432 亨利四世「有地產價值四十先令以上的男人」有投票權,鳳毛麟角
1832 延伸到「租有一定價值以上地產的成年男性」,約當時英國男人的 1/7
1867 延伸到「城市區域有一定收入以上的家戶男主人」,約當時英國男人的 2/7
1884 延伸到「鄉村地區有一定收入以上的家戶男主人」,約當時英國男人的 4/7
1918 延伸到「21 歲以上男性不限財產」與「30 歲以上女性擁有一定價值以上財產」,約當時英國女人的 40%
1928 延伸到「21 歲以上女性不限財產」,終於男女平等
1948 取消少數「一人多票」的特權,變成一人一票
1969 延伸到「18 歲以上」
作者: subwayvivi (雪莉)   2015-12-31 12:22:00
喜歡這個女主角,放入口袋電影清單
作者: orzisme (EM)   2015-12-31 12:41:00
我倒不太喜歡這部片 不至於差 但很浪費這個真實歷史所擁有的動人力量 裡面的角色除了女主都是功能式的存在 甚至包括那個去撞馬的殉道者 更別說紙板男性....女主也不是寫得很飽滿 非常依賴穆里根零星場次的表演去擋 但並不夠 而且看得出她相當於編導的化身 她們一直用她發表自己的看法 反而越不像這人物初始設定的"藍領"角度這一直讓我想到莎莉霍金斯演過的Made in Dagenham,雖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