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奪回你的自由!《300壯士》系列的歷史

作者: XXYXXY (movier XXY)   2015-11-30 00:33:26
【幕迷影評】電影知識 專欄分享
[歷史] 奪回你的自由!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以及《300壯士:帝國崛起
》(300: Rise of an Empire)的歷史故事
by XXY
網頁版文章(有圖文解說):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80363
若要談及《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以及《300壯士:帝國崛起》,就必須先了解這兩部
電影千萬不要用看歷史紀錄片的心態來欣賞,絕對不是史實紀錄西元前約五百年的波希戰
爭。這個系列故事是根據美國知名漫畫家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所繪之圖像小說改
編而成的電影作品,在故事上多多少少會根據歷史發生的戰役,以及歷史人物做穿鑿附會
的描述。正如同《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歷史所杜撰的歷史小說、《西遊記》是根據玄奘
取經所延伸的神話故事。這些我們在過去熟悉的傳奇故事,其實就如同《300壯士》一樣
,只不過《300壯士》是以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呈現罷了。
(圖)
左大圖為《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的原著圖像小說封面,右半部為電影與小說內容比
較圖(圖片來源:solaceincinema.com)
當然,法蘭克米勒在創作這個故事時,將波斯帝國妖魔化,使波斯與希臘雙方的正反對立
關係更加鮮明,召來部分媒體批評,指控這是美國抹黑中東歷史文化的嚴重歧視。但就做
為一個藝術品而言,不論是過去的希臘神話故事、中國的傳奇小說、武俠小說,都難免加
入了主觀意識及立場,使觀點有失中立,但同時放大了戲劇效果。因此,《300壯士》的
故事是站在古希臘保家衛國的角度看待歷史,並且重點放在歌頌古希臘在波希戰爭中以少
擊眾的傳奇故事,其新型的民主政治體制對抗寡頭政治,自由與奴役兩者的對抗,人民如
何對內團結齊心抵抗外侮。而在原著的圖像小說上,則透過法蘭克米勒特殊的筆觸畫風以
及林恩華萊(Lynn Varley)的豪邁上色風格,成就了這個相當出色又精彩的藝術作品。
在電影方面,則透過柴克史奈德(Zack Snyder)以及諾姆穆羅(Noam Murro)兩位導演
追求真實與虛擬特效間的影像美學,對於每個場景的美術講究以及捕捉健壯的人體姿態,
提供了觀眾、影迷們在視覺上的絕佳享受,相信這也是欣賞這系列電影的重點。
不論如何,相信許多人在觀賞完《300壯士》後,一定對波希戰爭的歷史背景充滿好奇。
而究竟波希戰爭是為何發生?為什麼希臘能夠以少於一千人的軍隊,成功對抗六千人波斯
大軍的入侵?相信都是過去歷史課本上草草帶過的,就讓本篇專欄為您就波希戰爭做概略
的介紹吧!
希臘的文明發展,波斯入侵的序曲
(圖)
希臘的地理位置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 本社彙整)
首先攤開世界地圖吧!
希臘位於歐洲東方的馬爾幹半島南端,包括了愛琴海沿海地帶以及海域小島群。就歐亞大
陸的地理位置而言,位於歐洲與亞洲兩者的交界,往東為土耳其(一般稱作為小亞細亞地
區,Asia Minor)、往西則為阿爾巴尼亞及義大利半島、往北則為馬其頓、保加利亞、塞
爾維亞等前南斯拉夫地區、往南則可經由海陸抵達埃及和利比亞。希臘不僅在陸地上佔有
重要門戶位置,同時也位於地中海及黑海間的愛琴海海域,控制了西亞地區通往地中海的
航道。不論在海路還是陸路,希臘都佔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圖)
估希臘地區及知名城邦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wikipedia / google earth / 本社彙整)
然而,希臘地區的陸地十分破碎。除了巴爾幹半島南端的半島陸地,其餘則分散在愛琴海
上的小島,因此古希臘文明事實上是由許多以城市為主的「城邦」(City-state)所構成
,城邦為實質的政治實體,如同各自為政的小國家。在「國家」這種統一的政治實體概念
尚未成形前,分散的城邦內人民自給自足,並發展自己的在地特色,彼此之間可能結盟、
貿易或是仇視、征戰。大家可以想像成美國職棒的體制,每個隊伍都是代表著不同的城市
,有著自己的商業操作模式及文化、特色。各球隊彼此可能同樣所屬於美聯或國聯,同時
也存在著競爭關係,甚至是可能如洋基和紅襪兩個對立世仇的關係。但最終的目標是取得
世界大賽總冠軍,成為美國棒球界的霸主,但並不會想要將整個棒球體制摧毀。我想這樣
的比喻雖然不甚精準,但大概可以有初步的概念。嚴格來說,希臘並不能將之視為一個統
一的國家,而是一群群城邦聚落組合而成的地區。
而希臘眾城邦當中有兩個有如紅襪以及洋基兩世仇的城邦最具知名度,分別是以軍國主義
為政治主體、強調發展軍事教育的「斯巴達」(Sparta),以及民主議會的搖籃地、在藝
術文化上有卓越發展的「雅典」(Athens)。
(圖)
(1) 於西元前650年崛起的斯巴達城邦,自稱為神話人物海克力斯的後代。其重點發展軍
事武力聞名於世。
(2) 位於雅典市中心山丘上的著名地標—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又被稱作
「西哥羅佩(Cecropia)」。衛城的建築其實在各城邦內都有設立,目的在於城邦發生外
來敵軍入侵後,居民戰是可集中在衛城之中與敵軍進行持久消耗戰。從衛城及今日雅典境
內的許多著名景點,可發現古雅典城邦重點發展藝術文化的痕跡。
(3) 聳立在溫泉關的雷奧尼達一世雕像,紀念帶領斯巴達300精兵在溫泉關對抗波斯大軍
的溫泉關戰役。
(圖片來源:History.com)
若要探討波希戰爭的歷史,可以從西元前547年波斯帝國消滅了小亞細亞(AsiaMinor,在
今日的土耳其半島區域)的利底亞(Lydia)說起。在今日的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地區
的波斯帝國,其領土在全盛時期最東邊可達印度河、最西邊可達非洲利比亞、歐洲土耳其
。這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為了鞏固王朝及地方資源,不斷向外擴張,在征服了利底亞王國
後,成功掌握了小亞細亞地區的控制權,而在西側海岸的希臘語城邦,因有別於波斯帝國
的寡頭政治體制,縱使波斯帝國給予高度的地方自治,但最終仍演變為民主與寡頭政體的
衝突。
在土耳其西南海岸的希臘城邦群,是愛奧尼亞(Ionia)人部落發展而成,其城邦與巴爾
幹半島的希臘城邦同屬於希臘語系,靠著沿海貿易慢慢富強,經濟發展十分卓越。而波斯
帝國對於這個經濟發達的區域虎視眈眈,其同時扼守歐亞大陸門戶的戰略地位,使得波斯
帝國向該區域內的城邦群要求臣服於波斯帝國的君主專制,實際上只是出兵併吞這塊土地
的藉口。以米利都(Miletus)為首的城邦率先發難,開始了反抗運動並向斯巴達、雅典
、埃雷特里亞(Eretria)等城邦求援,最後只得到雅典與埃雷特里亞兩城邦的幫助。在
數年的叛亂後,波斯大軍最後仍然征服了小亞細亞,使得土耳其半島在內的北方區域,成
為波斯帝國的領土。
在《300壯士:帝國崛起》中,簡介了艾爾特米西亞一世(伊娃葛林飾演)的幼年,遭到
叛軍們摧毀家園,並將其家族滅門。或許便是影射愛奧尼亞地區的反抗運動。
(圖)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亞王朝,Achaemenid Empire)全盛時期的版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 google earth / 本社彙整)
就在波斯帝國成功將小亞細亞納入版圖後的十年,大流士一世(Darius I)為了報復當初
兵援愛奧尼亞城邦的雅典及埃雷特里亞,以及穩固小亞細亞領土邊界,決定派兵攻打兩城
邦。首先,波斯派出使者至各城邦並要求獻出「土」與「水」(如同《300壯士:斯巴達
的逆襲》電影中的波斯使者像斯巴達國王要求般),希望透過外交手段將一些小城邦收服
,並透過言語威嚇讓希臘各城邦出現議和的聲浪。另一方面,大流士開始從愛奧尼亞海岸
派出2萬5千大軍前進雅典、埃雷特里亞兩地。靠近東側海岸的埃雷特里亞首當其衝,馬上
就被波斯軍隊攻陷並被大流士一世的軍隊血洗踐踏,在南邊的雅典城岌岌可危。
按照波斯軍的計畫,埃雷特里亞的防禦較雅典若,所以率先攻打,其淪陷可打擊雅典的士
氣,並同時派遣一支陸軍團在馬拉松平原的灘頭上佈屬。雅典若在此時派出軍隊應戰,等
同雅典城內大放空門,便可將一部份的波斯軍一舉攻陷雅典。在兩面迎敵的情況下,雅典
曾求助斯巴達兵援卻遭到拒絕,只能孤軍對抗前來從埃雷特里亞南下的波斯大軍。
在當年的陸軍戰場上,受限於冷兵器的使用。在沒有大量火藥或其他大型遠程攻擊武器的
支援下,戰場上的雙方會如同鎮暴警察般排出整齊的人牆,並朝著彼此互相推進。前進的
速度不會很快,大概是以小跑步在更慢的速度靠近對方。當雙方首排的士兵盾牌互相接觸
時,雙方開始推擠。這時後排的士兵將幫助前排的同袍穩住陣列,敵我雙方的推擠,除了
比力氣大小和耐力之外,此時前段的長茅將開始攻擊前排的士兵,因此前排需依靠後排的
同袍防禦,彼此間的團隊合作、互相保護彼此的身體不受攻擊,便是戰鬥中成敗的關鍵。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奇蹟—馬拉松戰役
(圖)
(1) 馬拉松戰役的想像圖
(2) 馬拉松戰役雅典軍主帥:小米太亞德的頭盔,可觀察到左側邊緣刻有其名
(3) 小米太亞德畫像
(4) 馬拉松戰役雅典軍獲勝後,傳令兵菲迪皮德斯從馬拉松平原一路狂奔回雅典傳捷報的
樣貌,被後人製作成雕像供人紀念。這段故事後來成為馬拉松長跑的由來。
(圖片來源:wikipedia / findingdulcinea / gjustfeltlikerunning)
兩軍在馬拉松平原上短兵相見,雙方都在兩邊擺出方陣長列準備進攻。但有別於波斯軍,
雅典軍在方陣的中央配置的人力較少,使得兩軍在接觸時,波斯軍在中央的列隊較兩旁的
兵力前進速度較快,波斯軍漸漸被雅典軍夾擊,使波斯軍的戰鬥序列大亂。在這樣的情況
下,原本人多勢眾的波斯軍卻在此時錯失了壓制得先機被團團包圍。而後方的支援部隊也
束手無策,無法支援同袍,只能往海上撤退。在折損了大約四成的兵力後,大流士一世只
好帶著剩下的軍隊回到海上。而另一方面,從埃雷特里亞一方準備進攻雅典城的波斯軍,
卻因為馬拉松平原勝利後的雅典軍快速回防,也錯失了進攻雅典城邦的機會,也與大流士
一世撤回土耳其半島。在這場戰役中,雅典軍的戰術奏效,僅損失不到200人的戰士,卻
換來波斯軍高達6千人的死傷。
(圖)
馬拉松戰役陣勢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 google earth / 本社彙整)
在《300壯士:帝國崛起》中,我們看到電影開頭所描述的馬拉松戰役,由蘇利文斯坦布
萊頓(Sullivan Stapleton)所飾演的帝米斯托克力(Themistocles)帶領雅典軍奇襲剛
登陸的波斯軍隊,並成功以弓箭射中在船上指揮的大流士一世,這個劇情實際上與史實出
入相當大。首先,最大的不同在於馬拉松戰役雙方都在戰前擺好完整的戰鬥陣列準備迎戰
,並非雅典軍在夜晚奇襲剛登陸的波斯軍。另一方面,在當時陸戰場的過程,戰士們很少
採用邊跑邊打的方式戰鬥,因為完整的陣列對抗敵軍才能使兵力集中,而不會分散。誠如
前述的戰鬥方式,雙方在陣列推擠的過程中便決定了勝負關鍵,傷亡也在推擠的過程中發
生,整場戰鬥的過程很快,可能在1到2小時之內便結束。而在史實上,當年帶領雅典軍力
克波斯軍的將領,應為小米太亞德(Militiades)而非帝米斯托克力,波斯方的大流士一
世也並未在戰場上受傷,反而是在馬拉松戰役後的五年,準備第三次遠征雅典時病逝。而
其繼位者,薛西斯一世(Xerxes I)也並沒有出現在馬拉松戰役中。
值得一提的是,雅典軍在馬拉松戰役獲勝後,派遣傳令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從馬
拉松平原跑回雅典城,當抵達雅典後大喊「我們贏啦!」(咦?)之後便精疲力盡死亡。
後是為了紀念菲迪皮德斯,便將馬拉松平原到雅典城的42.195公里長度,定為馬拉松賽跑
的長度,並在1895年首屆奧運會上舉行。另外,場戰役中雅典軍採用這種「兩側較強、中
央較弱」的新型戰鬥陣列,也成為後世作戰中的著名戰術。
歷史頻道(History)針對「馬拉松戰役」的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4PusEal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inrH-akv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5diP1VISY
只有神才能毀滅的希臘—波斯第二次入侵
(圖)
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臘進攻路線示意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 google earth / 本社彙整)
就在大流士一世入侵希臘的行動失敗後,薛西斯一世繼位成為新的波斯王,並於西元前
480年再度入侵希臘。有別於父親大流士一世的兵力,薛西斯不只將雅典視為攻擊目標,
而是希望將整個希臘一網打盡,不僅部屬了比父親多十倍以上的30萬陸上大軍,更同時派
遣了1千艘戰艦的海軍準備從陸路及海路雙管齊下掃蕩巴爾幹半島的希臘城邦群。面對如
此排山倒海的波斯大軍,希臘各城邦成立聯軍共同對抗波斯軍,也是首次破天荒斯巴達城
邦與雅典城邦合作抵抗外侮。
有關薛西斯一世的狂傲,在歷史上也有紀載。他不僅自稱神王,自喻天賦神性,同時也不
顧父親告誡「只有神才能毀滅希臘」的話語,執意完成統一希臘大業,開始了第二次波斯
入侵希臘的軍事行動。薛西斯首先派遣船隻將他的30萬陸軍從土耳其西方海岸跨越達達尼
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卻在第一天遇上了暴風雨。渡船被毀,使薛西斯大怒,不
僅在海邊拿著長鞭抽打海水咒罵,並指著海面喊道:「我就不信我征服不了你!」隨後派
遣了百艘軍艦並排而列,組成浮橋讓陸軍直接安安穩穩的「走過」海峽。而在《300壯士
:帝國崛起》中有一幕飾演薛西斯一世的羅德里格桑托羅(Rodrigo Santoro),與飾演
女將軍艾爾特米西亞(Artemisia)的伊娃葛林(Eve Green)對話橋段,兩人看著遠方橫
越海峽的軍隊準備進攻巴爾幹半島,便是描述這個波斯軍浩浩蕩蕩進入希臘本土的過程。
(圖)
(1) 溫泉關戰役的想像圖
(2) 由畫家Jacques-Louis David所繪製的溫泉關戰役畫作,中央者為雷奧尼達。
(3) 雷奧尼達的雕像
(4) 今日設立於溫泉關的紀念碑,上頭刻有詩人歌頌溫泉關戰役的詩歌。
(圖片來源:wikipedia / fineartamerica.com / .tonyllerenablog.com)
從北方陸路南下的薛西斯一世在跨越達達尼海峽後,沿著奧林帕斯山邊緣的海岸線一路向
南挺進,在溫泉關(Thermopylae)附近與斯巴達國王雷奧尼達一世(Leonidas I)帶領
的300名斯巴達精兵短兵相見,開始了這知名的溫泉關戰役。事實上,不只斯巴達的300名
戰士參與了這場戰役,還有400名底比斯(Thebes)及6000多名希臘聯軍戰士共同抵抗波
斯陸軍。而溫泉關是一個狹窄的沿海小道,如同蘇花公路般的險惡,一邊為高聳陡峭的山
壁,另一邊則為面向大海的懸崖峭壁。這個易守難攻的小道,斯巴達為首的希臘聯軍在此
抵抗了整整三天,卻因為希臘的判兵指引波斯軍迂迴繞道,使得守軍全部被殲滅,斯巴達
國王雷奧尼達一世也因此戰死。
回到電影,此時首部《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以及續集《300壯士:帝國崛起》在馬拉
松戰役後的劇情時間軸,其實是兩者平行進行,而非延續的時間關係。在《300壯士:斯
巴達的逆襲》中溫泉關發生的同時,雅典的海軍也在海上與南方進犯的波斯海軍相遇,發
生幾場激烈的海戰。也就是《300壯士:帝國崛起》中,頭三場海上戰鬥場景。
(圖)
雅典海軍的王牌戰艦—三列槳船(Trireme)
(1) 考古學家依據雕塑及文學記載,所複製出的古希臘三列槳船
(2) 波斯海軍使用的雙列槳船,體積雖比希臘海軍的三列槳船大,但航速不快,機動性較

(3) 三列槳船的內部構造,可知槳手上兩層為兩人滑一槳,第三層(最底)則為一人滑一

(圖片來源:ancient.eu / . cosasdejosep)
雅典海軍的成立,需要歸功於雅典主將帝米斯托克力。在馬拉松戰役後,雅典城流傳著一
個「雅典需要靠木牆保衛」的神諭,被普遍政客認為需要建立城牆保護雅典城。但帝米斯
托克力極力說服這種錯誤的守舊戰術,反而推崇「以木頭建照戰艦」的概念,希望成立一
支能夠守護愛琴海的雅典海軍。
在當時的海上戰爭中,軍艦的設計並非考量續航能力,而是以沿海作戰為主。因此海戰發
生的地點通常不超過一海浬的近海海域,同時也需要在戰鬥後找到可停靠船隻的海岸,供
海軍整備休息。也因此,波斯軍在長途跋涉而來的情況下,反而消耗了過多資源及兵力,
使戰局有利於希臘聯軍方。另外,波斯海軍的軍艦所建造的船隻大而笨重,雖然有極高強
度的衝撞能力,卻無法有機動性的調度或轉向,使得小巧又靈活的希臘軍艦佔上風,可快
速敏捷地利用戰術,有效對抗波斯軍艦。而這樣極具特色的希臘軍艦,歸功於帝米斯托克
力推動建造的三列槳船。有別於波斯軍艦採用雙列槳船,三列槳船加派了更多人力資源在
划槳上,提高了船速,並同時加強了衝撞敵艦的力道。在衝撞後的船隻又能快速後退,攻
擊下一艘敵艦。
大英博物館的網頁中提供的古希臘三列槳船戰鬥遊戲:
http://www.ancientgreece.co.uk/war/challenge/cha_set.html
就如同《300壯士:帝國崛起》中的海戰場面,這部分確實具有歷史考究。首先,希臘的
海軍船艦陣列確實如同電影中,會擺出圓形的陣形,讓雁形(船隻如箭頭V字型的隊形)
進攻的敵艦進入圓形陣列之中。兩艘三列槳軍艦便可雙面夾擊進入兩艦之間的敵軍,並一
一擊破。另外,若無法有效一次性擊沉的敵船,船艦上載有陸戰隊員,便可立即跳上敵艦
進行肉搏,這樣的真實海戰場景也在電影中完全呈現。
這邊特別注意的是,在溫泉關戰役,也就是《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電影時間發生的
同時,正巧就是《300壯士:帝國崛起》中前三場海戰的發生時間。這場海戰在歷史上被
稱為「阿特米西亞海戰」(Battle of Artemisium),發生於尤比亞島(Euboea)北緣的
海峽上。這個因地震形成的斷崖沿岸,有非常險惡的峽灣地形,海水流場也相當複雜。也
正因為如此,帝米斯托克力在兵力遠不及波斯海軍的情況之下,能夠運用地理優勢及靈活
的戰術,一一擊敗波斯軍的攻擊。
《300壯士:帝國崛起》中的阿特米西亞海戰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l6hjmqSnA
波希戰爭的轉捩點—薩拉米斯海戰
由於溫泉關戰役的斯巴達聯軍有效替雅典海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並在海上牽制了進犯的
波斯海軍,雖然無法將波斯擊退,但已經讓來犯的波斯軍速度降低。雅典城能夠有效疏散
居民,讓波斯軍在殲滅溫泉關守軍後抵達雅典時,早已是個空城,只能讓憤怒的波斯軍焚
城洩憤。而就在雅典淪陷後的一個月,帝米斯托克力領導的海軍也成功在雅典西邊的薩拉
米斯海灣(Bay of Salamis)整備集結完成,並向波斯軍隊釋出假消息,謊報希臘聯軍發
生嚴重內鬨,讓波斯軍認為機不可失的情況下匆忙出兵,成功將波斯海軍引誘到薩拉米斯
海灣之中。信心滿滿的薛西斯,甚至還在海灣的制高點設置了王座、帳篷居高臨下觀戰。
直到今日,這個薛西斯觀戰的地點設有一個紀念碑,每年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往體會當年
薛西斯觀戰的光景。
(圖)
在《300壯士:帝國崛起》中,薛西斯在山丘上觀戰景象,是歷史上實際發生的事件。其
觀戰《300壯士:帝國崛起》的山丘,就是今日希臘派拉馬(Perama)北邊的艾格里歐山
(Mount Egaleo)
(圖片來源:History V.S. Hollywood)
有關薩拉米斯海灣的過程十分稀少,據信只有薛西斯完整知道海戰的真實情況,但一般推
測,由於薩拉米斯海灣地形十分狹窄,不適合波斯大型軍艦停靠,因此在地形受限的情況
下,波斯軍艦仍受限於無法靈活航行,最終敗給了機動性高的希臘三列槳船。薛西斯在高
處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海軍亂成一團,最後潰不成軍。將近200艘波斯軍艦葬身於薩拉米
斯海灣之中,讓希臘聯軍得以開始反敗為勝,逆轉了波希戰爭的局勢。最後,薛西斯只好
選擇撤退,回到波斯本土。
(圖)
薩拉米斯海戰陣勢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 google earth / 本社彙整)
《300壯士:帝國崛起》電影在薩拉米斯海灣戰局逆轉的情況下嘎然而止,令不少影迷直
呼吊人胃口。在歷史上,薛西斯在隔年又發動了波斯史上第三次入侵希臘的軍事行動,但
又再度被帝米斯托克力統領的希臘聯軍在伯羅奔尼薩半島(Peliponnese)上的陸戰中,
成功擊退了進犯的波斯大軍,是為知名的「普拉提亞戰役」(Battles of Plataea),讓
波斯入侵常到第三次的失敗滋味。這場戰役的場景,應該就是在《300壯士:斯巴達的逆
襲》最後所提及的陸上戰爭,是波希戰爭中希臘最大的勝利。該年的希臘聯軍不僅成功阻
擋了波斯軍的入侵,同時更追擊了波斯在小亞細亞的勢力,成功再次讓愛奧尼亞地區的城
邦脫離波斯掌控而獨立,雙方簽署卡里阿斯和約(Peace of Callias),波斯勢力正式退
出愛琴海及小亞細亞,結束了長達半世紀的波希戰爭。
戰爭英雄的悲劇餘生
(圖)
《300壯士:帝國崛起》中的演員扮相,與歷史文物上記錄頭像比較
(圖片來源:History V.S. Hollywood / 本社彙整)
有趣的是,《300壯士:帝國崛起》中由伊娃葛林所飾演的艾爾特米西亞一世,確實是一
位出身於小亞細亞地區小國的女子,但在電影中被描述成童年遭愛奧尼亞叛軍強暴而遭遺
棄的弱女子,後被波斯人收養,成為海軍大將。在歷史上,艾爾特米西亞其實是一個小國
女王,在波斯帝國掌控小亞細亞後,艾爾特米西亞雖然與波斯帝國共同商討進攻希臘的計
畫,但並非電影中被敘述為大流士一世的愛徒。反而是薛西斯寵信的將領。縱使如此,他
曾在雅典淪陷後,極力勸說避免與希臘聯軍在薩拉米斯海灣發生會戰,但薛西斯認為機不
可失而貿然開戰,使戰局發生逆轉。而艾爾特米西亞確實也參與了薩拉米斯海戰,但在歷
史上他成功喬裝成希臘船隻而逃出了戰場,回到波斯後就這樣消失在各個史書之中。
至於波希戰爭的英雄—帝米斯托克斯,在波希戰爭後雖然聲望跟著扶搖直上,但卻被雅典
議會認為可能危害到雅典的民主制度為由,而遭到所謂的「陶片放逐(Ostracism)」。
這個特殊的放逐制度,是雅典議會避免產生軍事獨裁者的防禦性政策,帝米斯托克力被判
十年內不得返回雅典,在伯羅奔尼薩半島的阿爾戈斯(Argos)定居,但之後被人發現在
波希戰爭期間,與波斯來往的證據,因此遭到通緝。曾經風光一時的戰爭英雄,最後逃往
昔日的敵人波斯帝國尋求庇護,最後在波斯境內的一個省份內當省長,度過了餘生。也許
在《300壯士:帝國崛起》中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床戲片段,也許就是在為續集鋪路,可
能就是帝米斯托克斯在後續被人發現與波斯軍私通往來的把柄。
只可惜,在波希戰爭後的50年,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以及斯巴達為
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Peloponnesian League)發生了嚴重的軍事衝突。雙方各自拉攏城
邦鞏固自我勢力,大大小小的衝突不斷,歷史上稱作「伯羅奔尼薩戰爭」。在這長達30年
的爭戰中,陸陸續續發生不少地區戰役,波及了整個巴爾幹半島在內的希臘語地區,因此
也被部分史學家稱作為「古代的世界大戰」。這場希臘內戰最後以伯羅奔尼薩聯盟獲勝收
場,希臘一改過去以雅典為主的民主政治,改為斯巴達較偏好的寡頭政體,雅典為首的提
洛同盟也被迫解散。這個新的斯巴達霸權持續了約十年,結束了希臘文明的黃金時代,反
而讓希臘的國力走向衰落,最終被北方馬其頓崛起的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歷史始終是個隨時間演進的洪流,不斷重複著人性的循環。透過歷史上所發生的故事,我
們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思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是相當微妙又有趣。而《300
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以及《300壯士:帝國崛起》這種以歷史為藍本的改編電影,除了
追求電影技術的突破,美學藝術的創造,同時也可以引發更多人研究這段以小擊大的傳奇
歷史。我想這應該就是電影藝術所希望追求,帶給世人最佳的寶藏。
延伸閱讀及相關資訊: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IMDb電影資訊:
http://www.imdb.com/title/tt0416449/?ref_=tt_rec_tti
《300壯士:帝國崛起》IMDb電影資訊:
http://www.imdb.com/title/tt1253863/
The Lost Treasure Chest:
https://thelosttreasurechest.wordpress.com/ship-gallery/
Greek warships:
http://quatr.us/greeks/science/sailing/warships.htm
Trireme Hull with Bronze Ram:
http://www.ancient.eu/image/1184/?utm_source=feedly
Greek Triremes – The Ultimate Fighting Machines:
http://someinterestingfacts.net/greek-triremes-the-ultimate-fighting-machines/
GREECE IS SAVED BY ITS "WOODEN WALLS":
http://goo.gl/vMo8p9
LA BATALLA DE ACCIO:
http://cosasdejosep.blogspot.com.es/2010_04_25_archive.html
Analyze the causes, cours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Persian Wars, including
the origins of marathons:
http://resourcesforhistoryteachers.wikispaces.com/7.29
維基百科:波希戰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co-Persian_Wars
歷史轉捩點:第一講 波希戰爭:
http://www.eastasia.ntu.edu.tw/member/Ku/History/file/01.pdf
History V.S. Hollywood :300: RISE OF AN EMPIRE (2014):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300-rise-of-an-empire/
作者: Drexler (the Glide)   2015-11-30 04:44:00
作者: SINW (SIN)   2015-11-30 07:12:00
老師好
作者: tommylai (阿狗)   2015-11-30 10:53:00
長知識囉
作者: zaknafein (zak)   2015-11-30 11:36:00
推用心
作者: YYOO (回游魚のキャパシティ)   2015-11-30 13:50:00
可是斯巴達也是寡頭政治
作者: md1011 (PlayFootball版)   2015-12-01 10:54:00
漲知識
作者: valeroso (生活 就像吸大麻一樣)   2015-12-03 02:26: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