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療癒之旅《灣生回家》山普の電影筆記專欄

作者: beautyu (我不會接水球啊!)   2015-11-20 23:50:53
http://www.taiwandiginews.com.tw/?p=4816
療癒之旅《灣生回家》
一直覺得,生命中的許多事情並非偶然的,就像《灣生回家》這部紀錄片誕生在賣座片《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之後,當本土觀眾已由電影來理解了某一部分台
灣日據時代的歷史後,《灣生回家》正好可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時出生於台灣的日本後
代們,對這塊土地的感情與歷史記憶,這群沒有政治決策權,出生於台灣的灣生們,在日
本二次大戰戰敗後被迫離開自己的出生地,當時依規定只能帶著簡單家當和一千元日幣上
船,返鄉後一切從零開始,有的回到日本反而遭到外人般的對待與歧視,也有灣生一輩子
隱藏身分,不願揭開過往苦痛。但也正因為這些苦難時光的淬練,讓他們知曉人世間分離
的痛苦、戰爭所帶來的殘酷,以至於能在歷經了數十年後的今日,分享他們對於出生故鄉
的愛。
而拍攝紀錄片,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療癒的過程,《灣生回家》的作者田中實加,中文名
陳宣儒,身為灣生後裔的她,為了理解奶奶的人生故事,從事灣生研究13年,出版《灣生
回家》獲得熱烈回響,不僅入選教育部歷史輔充教材,這部由她所籌資拍攝的《灣生回家
》也同時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所有同名的影像紀錄片作品與文學紀錄的書籍,最大不同之處,除了篇幅長度與細節的描
述之外,也在於影像紀錄其實還是有某種程度的侷限,除了歷史影像的資料,有時候狀況
發生沒拍到就過去了,另外也必須針對影像的特性,做受訪人物的篩選,你必須徵求受訪
者的意願,並找出能讓對方敞開心房的交流方式,又得設法讓他們習慣鏡頭,而不感覺到
有拍攝的干預。而文學筆錄作品,你可以採用許多資料,也無須讓被記錄者曝光,所以大
多數紀錄片作品,紀錄的人事物,多是只有走得出陰霾的人或家庭,才願意面對鏡頭受訪
,而大部分願意受訪者都是幸運的人,因為他們擁有比他人更樂觀開朗的性格,願意記住
美善的時光,願意愛著過去滋養過他們的土地,願意面對問題進而穿越問題。
這群被記錄的灣生與他們的家庭,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很相似,雖然歷經這麼多苦難,但他
們卻是很知福惜恩,不讓生命的變異而改變他們初心,他們還是熱烈的擁抱生命,感謝這
片成長土地對他們的滋養。這讓人想起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寧娜》寫的『幸福的人家都
一樣,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我們可以說《灣生回家》紀錄了比較幸運的這群人,但
這並不表示被記錄的主角們沒有經歷過這些戰亂,而是他們消化這些困境的能力確實是較
高的,而這些人能夠傳遞的愛與感動確實有助於啟發他人,讓別人能在生命中激發更多力
量而不致沉溺於某種悲傷情懷中,這也是我覺得影像作品更有別於文學紀錄作品更能鼓舞
人心,因為你確確實實看到有人可以揮別痛苦,活出生命出來。
影片裡可愛的富永勝爺爺能夠幽默風趣的與他人談笑風生,想流淚時便能盡興地流淚,這
是人生中的至情至性。而家倉多惠子奶奶風采非凡,能在影片中展現出自己歷經人生戰亂
七十年後,從她過往記憶的詮釋裡,理解她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最後到了見山愛山
的另一圓滿境界,我們幾乎沒有看過哪一部電影裡或哪個紀錄片裡,會有人在講完一句話
後,說那是自己的遺言,然後還洋溢著幸福的燦爛笑容的。當然還有惦記著戰亂時被母親
留在台灣的片山青子(插管的阿嬤),這一家人替阿嬤尋找在大阪媽媽之墓的精采故事。
最後要再提的一點就是,其實觀賞紀錄片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讓人感謝的一件事,許多優
秀的紀錄片真的是花費作者許多時間與精力,去深入歷史,深入人生,甚至用好幾年的歲
月追蹤與完成的,看一部好作品,就彷彿自己也經歷過對方的故事,豐富了自己人生,並
且讓自己能用更多不同的觀點來看世界,也鼓勵大家多多去戲院支持。
作者: adreamer7 (adreamer)   2015-11-21 00:08:00
推~
作者: ally2012 (愛莉)   2015-11-21 00:29:00
因為海角七號,灣生更被知道 理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