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哥吉拉 體驗怪獸災難的恐懼

作者: grafishbanet (鬼廢墟貝內特)   2014-05-17 19:55:20
文章甚長
懶得看就跳到最後結論吧~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ofvision/posts/670787706322172
幕迷影評
Blog: http://moviereviewist.blogspot.tw/2014/05/godzilla-2014.html#more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ofmovies/posts/532705913507531
哥吉拉 (Godzilla) 2014 體驗怪獸災難的恐懼
在談論哥吉拉這部電影之前,我想先談談有關「災難片」這種電影類型主體。有兩項非常
的元素需要把握,第一是增加觀眾對於災難的體驗感;第二就是故事上人物角色需要完整
且不發散的安排。
在電影視覺特效上,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絕對在「身歷其境」這點上越來越卓越進步
,也是讓電影產業的娛樂性提升的一種動力。如何讓電影觀眾在兩個小時中,跳脫現實生
活,享受電影所呈現的事件,在故事劇情的演進中體會災難的發生,我想就是災難片導演
與製作團隊上,需要努力的地方。
然而,綜觀近年來災難片推陳出新,拍攝手法也是千奇百怪。從個人小時候看的第一部電
影院災難片「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開始,利用小型模型在用電腦後製
擬真,營造出仿真的災難場景,一種讓人具震撼力的視覺空間,讓當年還是國小小朋友的
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仔細探究災難片所呈現的方式,以「ID4星際終結者」而言,拍攝
鏡頭多以大規模視角呈現外星人如何破壞城市,而市井小民如何在災難中求生,依照現在
的觀眾口味,似乎是缺乏變化。我認為,在近年來推出的災難片中,已經對於這種拍攝手
法漸漸思考如何讓觀眾在心中留下比其他電影作品印象更深刻的視覺衝擊。
以J.J.亞伯拉罕於2008年推出的「柯洛弗檔案(Cloverfeild)」作為指標性災難電影來
說,以偽紀錄片的手法紀錄紐約一群小市民,在城市中求生存的過程,並大量搭配病毒式
行銷手法,的確是一大突破。這樣的拍攝型態儼然成為一種新型態的災難片手法,後續所
衍生的類似拍攝手法電影也很多,例如西班牙導演Jaume Balagueró以及Paco Plaza的「
錄到鬼(REC)」系列,或是Gonzalo López-Gallego導演的「阿波羅18號(Apollo 18)
」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個人認為,在如何讓觀眾增加體驗感方面若是能夠做到好的「
視覺衝擊性」、「身歷其境感」、「緊張氣氛營造」,災難片就等於是成功了一半。
然而,電影是一種全方位的藝術。他整合了影像、聲音以及時間推演上最重要的劇情。災
難片的規模可大可小,但是就「大怪獸災難電影」而言就是相當大的規模了。再次回顧許
多災難電影,若是要在大規模下的舞台,必定是要有相當鮮明的角色安排。以前述提到的
「柯洛弗檔案(Cloverfeild)」,電影出現的人物相當多,畫面中逃難尖叫四處竄逃的
民眾也很多。但以核心的主角群們而言,故事劇情從開派對到災難發生再到尋找女角最後
逃到公園等等的時間演進上,人物不超過五名,可以說是恰到好處的安排,也讓故事軸心
較不偏離太多。跳脫怪獸電影,以「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則是以父子
親情作為主線劇情,並以男女主角間的愛情作為輔助,成就了在全球氣候變遷大規模尺度
下的故事,也是相當特別的安排。因此,如何讓人物間的感情交流更加立體鮮明,在除了
特效以外若能有結構完整又相當流暢的劇情編排,我想就是觀賞災難電影中兩項重要的目
標。
回到這部「哥吉拉」電影本身,哥吉拉從1954年推出第一部電影作品時,就是將哥吉拉的
定位設定成與核能、輻射線等有關的怪物。他的出現也代表著剛受到兩次原子核爆攻擊的
日本,以及接下來一連串許多國家在南太平洋上進行核子試爆等活動的時代背景。很多人
常說,電影的浪潮,主題的推出是一種對當代時局以及社會風氣的鏡子。哥吉拉反應了當
年核能熱的世界局勢、國際間冷戰局勢的寫照以及受到原爆創傷後試圖重新站起來的日本
社會,這已經跳脫了一般災難電影類型,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指標性的電影主題,在日本文
化中代表了一個不可抹滅的象徵。因此,就「哥吉拉」這部電影主題而言,是一個可以有
很好發揮的舞台,值得被現代特效科技再次重拍精進。在劇情上它代表了時代意義,在故
事的城市舞台中人類角色的編排上有很好的發揮空間,最後在特效上以現代科技製造真實
又震撼的場景,想必三方面補足下可以是相當不錯的呈現。
針對本次「哥吉拉」我們一一分析劇情、畫面(特效)以及時代意義等這三個不同的部分
來探討,個人認為整體而言是表現亮眼。首先針對劇情,以在日本生活的核電廠工作人員
的家庭出發,遭受到災變後的親情父子關係;再到由Aaron Taylor-Johnson所飾演的男主
角家庭,與時代意義主題相呼應,舊世代與新世代的兩家庭面對這樣的架構下所發生的故
事,圍繞在怪獸出現後的災難上,我想是相當不錯的編劇安排。而另外以君主計畫的秘密
組織方面、政府、軍方等等的人物,以渡邊謙所飾演的芹澤博士為主,也是讓我對於渡邊
謙的表現印象深刻。個人從渡邊謙在早期日本古裝劇中的形象,再到「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i)」中的陽剛形象,再到「全面啟動(Inception)」中陰險企業家的形象,
這次所扮演的博士與其他好萊塢電影中,瘋狂科學家或是書呆子科學家這種極端的角色不
同,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一種懦弱或是無為的表現,而是一種以大自然制衡大自然的作為。
以個人研究環境領域而言,人類的在許多科技上認為非常進步發展,認為人定勝天,但就
環境科學而言,就算人類在怎麼努力,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到大自然的安排。我想就芹澤博
士這個角色,他無法像上帝一樣製造生物(雖然日本版哥吉拉系列有出現以怪獸骨骼製造
的機械哥吉拉),人類也嘗試過以核子武器摧毀怪獸,但就芹澤博士的角度,只是探究與
發現了新的怪獸相關知識,而非能夠找到一個解決之道,唯一能做的就剩下物競天擇,最
後說出:”Let them fight.”的最終結論。
承如前述,在劇情上整體故事探討了新舊世代的交替,不論是男主角與父親間的衝突,或
是芹澤博士手上拿著的懷表,代表著人類在核子能發展上的歷史意義。而電影劇情針對太
平洋核子試爆活動的穿鑿附會,個人認為也是相當不錯的安排,這讓觀眾對於這個虛構舞
台有更有真實性,也讓電影的親歷感加分不少。
就電影畫面而言,特效的製作上有別於過去日本哥吉拉以布偶裝在人造城市模型中打鬥,
以全CG特效讓電影的舞台更加真實,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個人認為在整體電影呈現上,有
別於一般災難拍攝呈現上的運鏡,「哥吉拉」在拍攝時多以人物的角度取景,在劇情上也
多以「人」為本出發,大大提升了「體驗感」這部分的氣氛。除了最終決戰,有大量較大
景的拍攝畫面,其他像是海邊小女孩與父親的奔跑、片頭遭遇核電廠災變的父母親、男主
角執行核彈頭任務時種種的運鏡手法,幾乎都以人類的眼睛所看到的視覺高度拍攝,甚至
是大量的第一人稱視角,例如男主角戴上防毒面具後的視角等等,讓臨場感加分許多。我
認為,若是以這樣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抱著希望全片都以怪獸打鬥為主的期待觀賞,「哥
吉拉」的娛樂性以及影像美學成就上的表現相當出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配樂方面,配樂家Alexandre Desplat以大量的銅管樂器及
打擊樂,製造緊張氣氛,也重新詮釋了舊時代哥吉拉的配樂元素。有別於過去Alexandre
Desplat曾經配過的電影作品,包括「亞果出任務(Argo)」、「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等作品,這次的嘗試的確成功讓「哥吉拉」在各個場景中帶入緊
張氣氛,而當中的主旋律貫穿全部的原聲帶曲目,整體性相當完整。
整體而言,若您願意放空自己,完全投入「哥吉拉」電影作品所呈現的電影空間中,絕對
是相當棒的享受。電影著重於以「人」出發所注重的臨場感,而非如同「環太平洋(
Pacific Rim)」大量機器人與怪獸對戰的電影作品。當然,哥吉拉對戰穆透的打鬥場景
仍然不少,且拜現代特效科技之賜,呈現也相當不錯。就個人而言,再看到小時候電視台
上的哥吉拉活靈活現地在眼前出現,感受相當興奮。而當中哥吉拉的吼叫、甩尾攻擊、吐
出藍色光線(火焰?)等熟悉場景更加真實且震撼,讓我相當感動。而在劇情上,故事結
構很完整,當中幾場生死離別的畫面也是讓人掉下眼淚,就以人物視角出發所呈現出的故
事,個人認為也是相當不錯的呈現。
個人相當喜愛當中軍人們從高空以高跳低開的方式,跳傘進入怪獸打鬥的殘破城市。透過
男主角從飛機上跳傘,慢慢進入災區,並以他的視角隱約呈現出怪獸打鬥的過程,視覺上
是相當具有創意的取鏡方式。緊張感的呈現相當具有張力,並且就大方向而言,人類面對
巨大的怪獸災變呈現的無力感,也是對世界一種警示作用。如同渡邊謙所說的”Let
them fight”,充滿無奈只能順其自然。我想要說「哥吉拉」同時帶有人類破壞環境等等
的主題,是有些言過其實。但我想這就是怪獸電影所呈現出的面向是非常多元,他所代表
的背後意義,或是所帶給人們一種撫慰以及感受都是相當具有衝擊性與值得讓人深思的。
個人評分:8.0 / 10
作者: john2y (得了厭食症的獵人)   2014-05-17 20:05:00
推這篇,很多對這片的觀點跟我自己的很像XDD
作者: boss4853boss (戀習曲)   2014-05-17 21:37:00
推這篇 如果不是抱著期待看到大量怪獸對打的畫面的話 這部在視覺上的表現還是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