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微雷] Battle of Warsaw 1920 華沙保衛戰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4-03-21 13:04:51
這是波蘭第一部 3D 電影,也是波蘭愛國戰爭電影系列之一,更得到史無前
例的本土票房。我會注意到這部片,只是因為首映時我正好在波蘭旅遊而已
,就像台灣瘋 KANO 一樣地,本片於 2011 年夏天到秋天在波蘭大街小巷處
處轟動。過了兩年終於有了中文字幕,就來瞧瞧波蘭人怎麼拍戰爭吧。
也許有人也看過《卡廷惨案》或《血戰西盤島》這些波蘭二戰電影,它們有
深沈嚴肅的控訴與檢討、也有小人物帶到大時代的無奈血淚。不過這部預算
比它們都高製作動員也比它們都廣大的《 1920 華沙保衛戰》居然走了個有
點幽默輕鬆的調調,甚至有的鏡頭令人覺得有點搞笑;不過輕鬆與搞笑之下
還是點到為止地帶出很多歷史與政治嘲諷,也有對比強烈的慘烈戰場。
本片背景:一次大戰後的共產擴張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俄奧匈三大帝國瓦解,被他們瓜分的一堆中東歐小國紛
紛搞獨立,波蘭也是。在這全歐經濟被戰事拖垮的平民苦悶時節,正是新興
蘇俄準備大舉征服全歐、響應歐洲各國共產革命的關鍵時刻。而本片隱然暗
示:1920年波蘭人在華沙奇蹟似地擊退紅軍,拯救了柏林、巴黎、倫敦以至
於整個歐洲免於紅軍鐵蹄!
(也同時有暗示:蘇俄無法向西擴張,轉而向東擴張赤化中國... 看來東亞
這一百年來的各種悲慘與衝突,也可以把帳算到這群波蘭人身上 XD )
許多關鍵歷史人物在這裡都有維妙維肖的化妝與演出,除了兩軍主帥之外還
包括列寧史達林甚至戴高樂,看大人物們用挑動人心的簡化政治語言、一呼
百應、上行下效瘋狂無腦地宣傳,的確有發揮到一點點幽默效果,不過幽默
之下令人震驚的是:當時這樣簡化的、教條的,充滿意識型態卻根本看不見
地上真實生活與文化的政宣真的如此有效。
天上政要高官的意識型態很清楚樣板,但本片主角就要回到地面講複雜的小
人物故事。
本片主角:難以定義的小人物
本片故事由戰爭片最老梗的「愛在戰火蔓延時」主題,引出男女主角兩人登
場。上前線的男主角,是個複雜糾結小人物,他慶祝波蘭復國脫離帝國瓜分
,但對國家也處處質疑嘲諷;他身為西裝筆挺資產階級軍官,但對社會主義
甚至共產主義思潮與文學很有興趣;儘管對共產主義有興趣,他也不加入共
產黨,也對 1920s流行的各種自命代言無產階級的前衛藝術嗤之以鼻。
留在華沙的女主角,是個夜總會的王牌歌舞演員,有時經典表演受到敬重、
有時放浪形骸的表演又被當成性幻想的對象,這個中產階級的位置也處處危
疑不定。不過到了戰爭時期,她可以隨時搖身一變,變成政宣演員變成小護
士變成機槍手都沒問題,後方的女人絕不能簡單定義。
女主角歌舞與喜劇戲份非常吃重,因此找了波蘭流行歌手 Natazsa Urbansky
擔綱,為陽剛直率的前線戰爭增添了一條幽默嘲諷的後方舞台線,用各種夜
總會喜劇舞碼帶出波蘭人對戰爭悲慘的一無所知、帶出有錢人不知人間疾苦
、帶出民族主義者對共產黨的無知與醜化、帶出城市上流階級的道貌岸然。
夜總會的搞笑歌舞算是東歐電影的一種傳統,類似英美歌舞劇或印度寶萊塢
,用歌舞把電影不想平舖直敘講那麼直白的潛隱主題,用乍看輕鬆實質深刻
沈重的歌舞幽默地娓娓道來。
戰火鴛鴦的寰宇蒐奇
本片的主體當然是戰爭,大致是蘇波戰爭中的 1920 春夏部分,一開始波蘭
還信心滿滿,攻下了基輔還想藉此送給烏克蘭一個大禮,還夢想著要恢復波
蘭立陶宛聯邦黃金時代的中東歐國協... 不過很快就被他們瞧不起的蘇聯紅
軍給反擊了,紅軍收復基輔又直導波蘭,節節進逼兵臨華沙首都城下。
雖然華沙保衛戰是本片主體,也是波蘭人一直與有榮焉地覺得拯救了全歐洲
的一次歷史成就,但在本片只是背景而已,只是給男女主角搭個舞台四處旅
行,觀察這個 1920s戰地東歐的人生百態。許多歷史包袱、意識型態、民族
衝突,就在男主角的旅程中展開,這絕不是一部波蘭人看了就單純地熱血沸
騰的愛國電影,而處處藏有點到為止不多說的、令人玩味的機鋒與衝突。
政治方面,本片乍看下是自由世界對決共產主義,但其實每一方都被罵到了
。男主角這樣一個心懷社會主義理想但為保衛波蘭參戰的人,在波蘭軍這個
意識型態掛帥的部隊裡毫無容身之處,就算只是要撿張共產黨文宣來搞笑唾
棄一下,這點雞毛蒜皮小事都可以隨意判死刑;解放他的反而是蘇聯共產黨
,一個完全忘記無產階級苦難只懂得喊口號搶錢搶糧搶女人的暴民軍。不論
是道貌岸然中產波蘭還是野蠻無文明的猥瑣蘇共,都一樣,只有意識型態,
對人們真實生活的關懷都是零。
男主角在前線見識人性的野蠻與排他,女主角則從後方見識一般戰爭片都有
的階級偏見與不知人間疾苦,一群華麗夜總會的名伶們逐漸糾結地放下身段
做她們不願做的骯髒事,先搞政宣歌舞再下放戰地醫院最後甚至要提槍上陣
不讓鬚眉。
1920s 被遺忘的東線戰場
戰爭方面,歐洲影壇戰最大市場的英德法等先進工業國,早就拍出了數以百
計的一次世界大戰機械化戰爭,不過本片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在已經機械
化現代化的 1920 年,西方都在打全正規的壕溝坦克機槍飛船戰爭時,東方
的蘇聯波蘭仍然像蒙古騎兵一樣揮著長刀騎著戰馬衝鋒陷陣。蘇波戰爭處在
戰爭技術尷尬的轉型期,有飛機但只有偵查作用、有坦克但又小又沒效率、
有機槍但總是不時卡彈...
這是戰爭最有趣的狀態,因為沒有一種關鍵技術革新可以主導戰場,每一個
半調子技術革新都只是挽回一點頹勢而已,機械化戰爭還是要配上老派的長
刀戰馬衝鋒與近身肉搏刺刀戰,新時代與舊時代武器格格不入的搭配,忠實
呈現工業化西歐世界所看不見的傳統現代之衝突。
民族方面,很清楚又很混亂地呈現在波蘭軍與蘇俄紅軍的制服與帽子上,不
論農奴奮起的蘇俄紅軍還是奮力抵抗的波蘭軍,最終都是多元民族雜牌軍的
大匯集。才復國兩年不到的波蘭軍,根本就是前德俄奧匈三大帝國的老兵集
合,還加上許多戴牛仔帽的美國志願兵(威爾遜總統在 1918 提出民族自決
計畫 14 點促成波蘭與中歐小國獨立)。蘇聯那邊一點都不整齊的制服更暗
示兵源的多元混雜,也更增紅軍沒有紀律與道德、只有我行我素隨性劫掠的
恐怖。
而同時,本片也約略地點出了波蘭作為一個弱國的迷思。在二次大戰後七十
年的國家形象包裝下,波蘭彷彿是苦難堅強的代名詞,不過本片透過恢復黃
金年代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荒謬想像,呈現出波蘭也曾是大國欺凌其他小國的
歷史,譬如旁邊的烏克蘭、白俄、甚至遠方的哈薩克騎兵... 大家昨日是敵
今日是友,但今日是友並不代表未來還可以給你波蘭繼續欺負。蘇聯與波蘭
,對這些更小的小國小民來說,只是兩個強權在爭奪地盤罷了。
波蘭與東歐,苦難深邃的美感
本片是 1920s年代戰爭片,也許可以當作英美德法拍的一次大戰電影之番外
篇。如果以一般影迷以「劇情」為主評價一部電影的標準來看,本片未必是
個結構完整、扣人心弦、甚或有精采動作場面的電影。事實上,不論在波蘭
還是英美影壇,對本片的評論多半是「主題太多、主軸不明、每條很有潛力
的故事線卻沒有一條完整發展」。
不過我建議:如果要欣賞這部電影,就放輕鬆點吧,把它當成一部入門的歷
史知識電影也不錯,它儘管表面上 cover太多議題而缺少深度,但為我們開
了很多扇自己查詢閱讀開啟知識深度的大門。至少以這許多議題的選擇與組
織來看,本片要傳達的事情是非常有深度的,只是深入淺出而已。
而我最欣賞本片的,是一種波蘭人說故事的方式,一種波蘭人的愁緒與美感
,甚或是相對於西歐英德法的中歐美感。在此附上本片片尾曲與海報的連結
,片尾曲的 MV 版由女主角 Natazsa Urbanska 演唱,電影片尾版則加進男
主角對唱也加進東歐斯拉夫的民族人聲合唱與彈弦樂器伴奏。這種帶著深沈
愁緒卻表面平淡沒有嘶吼的歌曲,絕不是任何美國與西歐電影會呈現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QuluBCwYg
看慣了美英德法拍的戰爭電影,我們總是很習慣劇情直陳的敘事方式、寫實
精準的戰爭場面、驚駭眼光下的戰爭醜惡、以及單一主角最後的體悟與救贖
,這是西歐說故事方式行之有年的現實取向,近年更漸漸走向黑暗寫實。但
歷史戰爭悲慘只有更甚於西歐的中歐波蘭,卻可以在表面形式上更加自由奔
放,連各種對歷史人物的戲謔搞笑、戰爭無常的促狹鏡頭、甚至直陳荒謬的
喜劇情節,通通都不吝揮灑在這悲慘故事裡。
這是一種東歐電影由喜見悲的悲喜劇傳統:先人苦難這麼多,回顧苦難的後
人卻更該抱著輕鬆平靜的情緒,有喜有悲地淡淡說出這個故事,甚至不用說
得太清楚,自能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未竟的惆悵與好奇,看完電影後自己去
慢慢探索認識這個被世界遺忘的故事。
作者: MGuarder (糊塗流浪貓)   2014-03-21 20:57:00
推一個 歐與俄系電影真的比較少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