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人生勝利組》The Third Half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3-10-14 13:35:19
這部馬其頓電影在本週一眾大片夾擊下低調地上映了,甚至幾乎沒有打進任何
一線電影院,不過我強力推薦!不但有帥哥美女、有熱血足球、有二次大戰、
有歐洲小城美景、有不輸好萊塢的劇本導演與服裝場景、而且全廳根本沒幾個
人,看起電影來非常舒適!
這部二次大戰納粹陰影下的馬其頓足球電影,台灣片名取為《人生勝利組》,
英文片名則為 The Third Half ,馬其頓片名與英文片名同意。很多觀眾也許
不喜歡這種亂搞的台灣片名,不過我想這個片名不是亂取的,至少取這片名的
人有把電影看到最後一幕。以下先簡介一下劇情:
馬其頓 - 化外之地的足球旋風
二次大戰還沒觸及的馬其頓 Skopje 是人們樂天知命過一日算一日的小地方,
也是個多元族群避難於此針鋒相對的化外之地,而馬其頓總是像足球一樣被幾
個強權(土耳其、賽爾維亞、保加利亞)踢來踢去,自己有自己的文化與民族
情感卻說不出口,只能苟且偷生。
馬其頓的半調子足球隊經理,有感於自己家鄉與球隊奄奄一息,而對當時新興
的納粹德國之文明、健康、紀律、團結欽羨不已,於是挖了著名德國教練來重
振馬其頓小球隊,並掀起一股馬其頓民族榮耀的國球旋風,也讓外族統治者感
到芒刺在背。
這個故事則是由柔美的愛情線主角帶出,女主角是這個破敗鄉下裡的尊貴富商
之女,與鄉巴佬足球男譜出禁忌戀曲,逃家到足球場過著貧窮生活見證這個故
事,也給足球男在球場輸贏之外的人生意義。
一個統治者換一個,納粹德國盟友保加利亞的到來也帶來了迫害猶太人的陰影
,本片兩個關鍵角色:女主角與德國足球教練都是猶太人,他們都被納粹走狗
禁絕於公共生活還要逼到絕境,逼到退無可退時,他們該如何自處呢?
誰是人生勝利組?
本片採倒敘法:離開馬其頓家鄉多年的女主角已經年華老去但子孫滿堂,她回
到家鄉 Skopje 對著父親的紀念碑報告近況,並在片尾說出了一句關鍵台詞:
「人生這場球賽我贏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片末倒數第二場戲,就是一場一觸即發的足球對決,在主
角的馬其頓隊接連擊敗賽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隊後,終於要對決二
次大戰電影共同的大魔王 - 納粹德國隊了,而在大家摩拳擦掌等著上演壓軸
大高潮時,萬眾矚目的馬其頓隊員們居然鞋底抹油逃跑了,男主角也帶著女主
角與小女兒遠離家園另起爐灶。一場民族大義的球賽不戰而敗,但人生這場球
賽他們贏了。
《人生勝利組》這個片名,其實取得還不錯,它意味著本片隱藏的核心訴求:
打什麼打?管什麼球場輸贏?管什麼民族榮耀或你死我活?得到了「人生」,
你就是「勝利組」;男主角帶大家夾著尾巴逃跑,灰頭土臉但成為人生勝利組
;女主角離家與男主角生活在一起,隱藏了猶太身分背離了猶太社群,但也是
人生勝利組;德國猶太教練不顧死活衝進球場與勝利的男孩們一起狂歡,揮灑
快意的足球人生,他也是人生勝利組!
The Third Half / The Third Reich / 第三地瓜
而英文片名 The Third Half 則語帶三關:(1) 第三局,兩局之外還有第三局
,你贏一局我贏一局鹿死誰手還不知道;(2) 兩邊之外還有第三邊,選邊站之
外還有另類作法,拼個輸贏之外,也別忘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3) The
Third Half 就是戲謔發音的 The Third Reich,行納粹舉手禮還要偷偷伸出
中指(這在外國海報上有 http://ppt.cc/VkFP ,比台灣上映的俊男美女版本
海報吸引人太多了)。
馬其頓之光 - 走向世界的本土傑作
本片非常 Local,一個馬其頓小國,一切都很破敗,什麼都很原始,一般人連
睡覺都只能睡床板而沒有床墊,足球場計分牌還是用粉筆和木板畫的;而面對
文明大國如德國,油然而生欽羨之情,甚至德國教頭還同時傳授日本武士道的
美德。的確,德國精神與日本精神,如此追求完美、井然有序、注重團結,這
就是球隊經理所欽羨的,也是德國教頭帶來的。
(看到這裡,突然覺得和台灣好像:我們這個小國也一直被不同勢力踢來踢去
,又一直很欽羨紀律嚴明的文明大國如日本,卻又不願正視日本文明中令人不
安的集體主義)
本片也是個非常 local的馬其頓製作,但從角色設計、故事架構、劇本發展、
小細節的歷史指涉、考究的服裝與場景設計與貧富對比經營、老梗的浪漫與熱
血... 統統都有國際級超水準,而要打入全球市場,就要靠兩個國際級明星(
不敢說國際巨星啦,畢竟一個是電影新人一個是傳統二線演員)加持了:
國際明星一:米蘭超模 Katarina Ivanovska
馬其頓超模 Katarina 演一個落後破敗小國裡的富商千金,非常到位而美豔動
人,隨便走在街上的姿勢都充滿優雅魅力,隨便看人一眼、隨手拿個 bagel、
隨口打聲招呼都會放電!她是出生小小馬其頓、在國際時尚舞台米蘭發光發熱
的「馬其頓之光」,回到在歐洲一直都還很邊緣有待發展的鄉下小國馬其頓,
為家鄉拍出了這樣一部動人又幽默的馬其頓大片。
她飾演的猶太富商千金,是破敗的 Skopje 裡的明珠,片頭老太太向曾孫女自
稱「我是全城最美的女人」可不是說假的。當馬其頓一般人都還在破落的街道
市場上買東西串門子、在木板釘一釘將就開幕的小酒館吃喝聊天、鬆垮的衣服
隨便穿穿就好、一張硬木板床就可以一覺好眠、掃廁所隨便拿竹掃把權充拖把
掃掃水就算了的時代裡,她卻能夠彈鋼琴、學法語、跟著有錢小姐參加唱詩班
、在湖面船上切蛋糕過生日、緊跟著法國時尚每天換穿不同的華服。看女主角
每週四走 Skopje 大街,就是超模的每週一次伸展台,只有一個「賞心悅目」
可以形容。
每一個城市都有活在雲端的人們,他們是這個小地方與美麗的國際舞台接軌的
窗口,他們的生活彷彿輕飄飄地不在城市裡,而緊跟著人人欽羨的國際指標大
都會如巴黎的腳步。也因此,見多識廣又超然的女主角,很難理解為什麼「金
剛」這種一隻充氣猴子主演的美國片可以這麼紅,而見到這個仍然單純地對各
種平凡有趣的事物抱有無限熱情的男主角時,這個跨階級的接觸就動人地展開
了。女主角於是不顧背棄爸爸的「保持距離」猶太傳統之教誨,毅然放棄富裕
生活離家出走與男主角過苦哈哈的日子。
看超模演電影,就是要看超模的風情萬種型演技,馬上把人拉到馬其頓那種貧
富差距大、階級鴻溝深、對美好外國充滿美麗幻想的小國情結中;就算是演到
女主角逃家過苦日子後,看超模學阿信跪著拖地也一樣美艷動人。至於那種戲
劇演員的全方位演技就不用太期待她,而導演也非常適才適所地把衝突演技戲
碼交給馬其頓本土資深演員擔綱。
國際明星二:德國二線演員 Richard Sammel
他是個超專業的小配角,已經出現在超過八十部電影與影集製作中,其中台灣
觀眾都知道的是《惡棍特工》中那個糾正布萊德彼特發音 "HUgo STiglitz"、
然後被猶太熊球棒爆頭的德國士官:http://ppt.cc/5ne7 另外眼尖的觀眾應
該也記得 007《皇家夜總會》中,最後在威尼斯把女主角 Eva Green挾持走的
獨眼龍壞蛋:http://ppt.cc/471c
本片充滿破敗馬其頓對文明德國的渴望(至少經理這麼想),而且全片說德文
的人還不少,但 Richard Sammel 飾演的教練 Spitz是全片唯一說道地德文母
語的角色,而這角色居然是個猶太人。在本片中雖然他不是主角、以他為視角
的主戲也不多,但從主角的眼光來看他一幕幕都超有魅力!不論是風塵僕僕地
流浪道 Skopje 火車站、在火車站放下身段自己拼命拖行李、平常不苟言笑但
很偶爾會出人意表熱情一下、贏了球像發瘋一樣狂歡買醉、酒醉早晨在街道上
落寞遊盪... 尤其是一場他無法親眼參與的球賽,在仰角鏡頭充滿張力的運轉
下,他簡直就像透過老天遙控戰局似地,一場獨角戲演得像是足球之神一般!
足球教練 Spitz,他是個猶太人,但與女主角父親這樣的猶太人不同,他與他
所居處的德國文化相處融洽,心裡充滿著德國精神美好的一面:全神貫注、追
求完美、講求紀律、團隊合作,誰知這個德國精神,就這麼走向了極端的、要
所有人都整齊劃一不容異己的法西斯主義。
因此 Spitz走上了流浪之路,從德國逃出後,德國每併吞一個國家他就逃到下
一站,每到一個新地方就賣他的足球才能老本維生,因此創下了在德奧捷波等
多國領導球隊的傳奇,這一回訓練了馬其頓隊後,他的傳奇又要到下一個義大
利佔領的某國(應該是阿爾班尼亞)繼續。
他在每一次的逃難都不是躲起來,而是另起足球事業爐灶而且還高調贏球,只
要這個地方被納粹與其盟友佔領了,就一定會被發現的。這和許多猶太人忍辱
負重躲起來撐過戰爭的作風完全不同,因為在面對死路一條與躲起來撐過戰爭
的兩條路之間,他選擇第三條路:繼續過生活,繼續培訓一個接一個球隊,與
一群群男孩們揮灑足球人生!即使明知道這麼高調一定逃不了,該過的人生還
是要過呀,這才是人生勝利組!
當然每個人對勝利的定義不同,對男女主角來說能夠活著成家比什麼都重要,
對 Spitz來說足球則可能比活著還重要。Spitz 幾乎快要被槍決時的臨死回憶
居然是童年那顆球,那顆「剛買來,全新的,居然就掉到糞坑裡」的球,就像
Spitz 珍視的流浪人生:每到一個地方,與一群足球男孩合作、建立交情,這
個美好的足球人生剛剛播下種子準備茁壯時,納粹就來了,他又要逃往下一站
,但他一次次都不放棄新的希望。
馬其頓 - 多元文化多語言
本片講了非常多種語言,包括德文(Spitz 教練、馬其頓經理、保加利亞長官
)、西班牙文(女主角猶太家庭的猶太化西班牙語 Ladino )、法文(時尚語
言,男主角要去約會前還惡補了幾句點菜法文)、英文(國際語言,Spitz 不
會講希伯來文,只好跟猶太教長講英文)、馬其頓語(主角們的語言)、賽爾
維亞語(賽爾維亞長官喜歡用賽爾維亞語發音念經理的名字,而球員們都會用
馬其頓語糾正他)。
另外也說不定有希伯來文?說不定有保加利亞語?這些我就沒聽出來了。忠實
讓每一個不同族群講不同語言,甚至讓某一族群講憋腳的外國語言,是本片的
亮眼特色。語言的使用一方面傳達了不同文化的認同、交流、甚至競爭,另一
方面也傳達了弱國對強國「想像在他方」的浪漫渴望,或是強國的下馬威與弱
國的鞠躬哈腰。
語言衝突的一次高潮是賽爾維亞與馬其頓國歌的大對決,誰叫賽爾維亞統治者
連馬其頓的贏球都想收歸己有呢?不過本片中文翻譯遺憾之處就在於:沒能在
每一個不同語言的轉換時加上註記,而把五花八門的語言都流暢地一體翻譯成
中文,使得這些機鋒交錯令人玩味的語言梗全部喪失了。台灣觀眾厲害的頂多
聽出英法德西文就很了不起了,怎麼可能跟上那些巴爾幹語言呢?
從邊緣馬其頓,看見大帝國們
馬其頓是希特勒「王冠上遺失的一顆明珠」,在巴爾幹半島這個尷尬地方,史
上從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賽爾維亞)、保加利亞都爭相統治,而最後這
位其實也不過是納粹德國的代理人罷了。身處這個衝突核心,每一次極權的擴
張都在最後才碰到它,包括二次大戰時馬其頓也經歷了好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
,戰火彷彿只在收音機裡的遙遠天邊,而讓受迫害者如 Spitz等猶太人還能逃
來這棲居一陣子。
本片除了直接介入馬其頓的國家們外,還有很多劇情中匆匆提到的國家,譬如
一直在這塊土地上輪番統治的土耳其與希臘(女主角爸爸兩邊金援戰爭)、賽
爾維亞(電影前半的行政長官)、保加利亞(電影後半的行政長官、極權沙皇
Boris III 、最後一場足球戲的對手 Levski Sofia 球會)、蘇聯(那位守門
員是共產黨支持者,要祈禱上帝祝福他擋球時還先向列寧道了歉),當然還有
法國與德國,一個是華麗時尚、一個是雄健榮譽,兩個都是小國嚮往的。
而最意味深遠的則是女主角爸爸講的西班牙故事:猶太人曾幫西班牙人趕走穆
斯林,但不久西班牙就開始宗教迫害趕走猶太人。本來在收復失地運動期間的
西班牙首都 Toledo 曾是著名的穆斯林、猶太人、天主教徒和平共存的大熔爐
,但在關鍵的 1492 年收復失地完成同時地理大發現起,一個民族熔爐的西班
牙走上了布局全球的黃金帝國年代,同時也走上了極權零容忍的黑暗年代。
許多時代都有這個大帝國的黃金與黑暗,除了 16 世紀的西班牙帝國還有 19
世紀的拿破崙席捲歐洲,當時各國先進共和人士莫不引頸企盼拿破崙來解放他
們,殷切的眼神就像本片球隊經理企盼文明的納粹德國來振興馬其頓一般。就
如西班牙帝國開發了美洲實踐了新時代的理想城市與全球貿易、拿破崙統一了
歐洲許多典章制度,納粹德國的新世紀文明價值也在歐洲部分角落為人們所期
望著,就像我們台灣即使被日本殖民過仍然念念不忘日本的文明、先進、團結
、有禮。
然而,這就是小國的警惕:所有這些關於團結、振興、統一、普世的美好價值
,走上極端都可能變成恃強凌弱、多數壓迫少數、主流壓迫非主流、帝國中央
壓迫草根地方的極權主義。
在這年代裡,不只是德國人自己被洗腦似地信奉希特勒這套價值,連外國都有
人對這套價值心嚮往之,真希望漢娜鄂蘭也能針對這種情緒來個追本溯源。
後記
看到超模回家帶著家鄉電影踏上國際舞台,還是部有笑有淚並充滿歷史思考的
商業大片,不禁令人反思:台灣這麼多電影製作,好製作也不少,要怎麼樣帶
出國讓國際觀眾都能深刻感受、並閱讀出他們讀得懂也關心的文化訊息呢?
作者: svchost6 (Aran)   0000-00-00 00:00:00
thank you
作者: yfes (Noel)   0000-00-00 00:00:00
推!
作者: goodsun   2013-03-22 21:43:00
好棒的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