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不願意長大的死亡詩——《死亡日記》

作者: Ingen (伊歐玟的燉肉湯)   2013-07-22 13:33:14
如果你是導演,你要怎麼拍一個少女集體自殺的故事?把自殺塑造成一種從
無可奈何的現實裡解脫的方法,大概是最安全,最容易讓人看懂的手法,但如果
你從這種純理性的角度出發,這部《死亡日記》八成會被你標示為莫名其妙的大
爛片。你可以很輕易地看出那個保守封閉,讓人透不過氣的天主教家庭,有著「
把人悶死」的強大潛力,但是光憑這點就要總結這一家姊妹一心求死的動機,擺
明了在騙人沒翹過家。「她們為什麼要這樣?我對她們有很多很多的愛啊!」你
真的可以不用太在意她們那位偏執透頂,比老修女還嚴峻的老媽,因為我覺得她
們最後一起去死,也不是為了給老媽難看。家裡的天主教背景鋪陳,佔電影放映
時間不到三分之一,似乎也在暗示你這雖然是個因素,卻不是主因。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比較假掰的拍法:用一堆符號、象徵跟隱喻塞滿鏡
頭,然後在一團迷霧中送她們去死。無獨有偶,前一陣子剛好就有一部講少女自
殺,「獻給許多年前北一的那兩個女生」的影展片《旅行》,完美地示範這種只
有導演才知道在指涉什麼的作品,是怎麼樣讓國片永遠得靠輔導金才拍得出來—
—找間小旅館架個攝影機,拍兩個女孩親暱而若無其事地服藥上路,到底是想暗
示什麼?不管你怎麼編織對她們選擇死亡的想像,幾乎可以說一定錯。不好意思
,我剛好有認識事主的朋友,所以我真的很清楚這種電影裡的愛憎情仇,都是在
鏡頭後面的人自己在想的。
這真的不是一個容易處理的題材,不過由於導演 Sofia Coppola 非常喜愛
Jeffrey Eugenides 的原著,她真的相當忠實地把原著那團霧裡看花的氛圍給拍
了出來。《死亡日記》有一種非常細膩的黑色美麗,即使是一種輕靈縹緲,因而
顯得不健康,甚至帶點病懨懨的美,而 Coppola 小姐運用慢動作、近距離特寫
跟浮光掠影等等影像技巧之純熟,幾乎看不出這是她的長片導演處女作。她不但
相當有說服力地證明她在鏡頭後面的功力遠勝在鏡頭前面(如果 Coppola 這個
姓氏沒有讓你想起什麼的話......沒錯,你想起來我就不提了 :-p ),也展現
出她承繼老爸,風格卻大相逕庭的執導天份。
自殺的不是處女
當然啦,知道這些事情距離讓你看懂這部電影還是很遠。你要看懂聖母像跟
十字架的象徵,少女住家外染病凋零樹木的隱喻難度不高,要看懂少女們自殺後
鎮上所辦酒會的防毒面具跟綠色雞尾酒象徵什麼,以及那首 70 年代冥河樂團
(Styx) 的代表作〈 Come Sail Away 〉用作插曲的意涵,就沒那麼簡單了;再
加上電影的敘事結構一直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反覆跳接,更加迷惑的你最終往往只
能跟故事裡頭,那些長大後依然對這段過往不解的男孩們一樣,只能若無其事地
繼續上學、成長、出社會、生活,偶然想起女孩們的明艷不可方物,卻還是想不
通她們的選擇為何要如此決絕。 Sofia Coppola 把一半以上的放映時間,放在
死亡這件事情以外的種種生活涓滴,似乎是在暗示你要先穿透這層祥和幸福的美
國中產階級郊區樣貌,才能觸及燜在壓力鍋下的痛苦、掙扎與頹然。
不過我看著含苞待放、嬌豔欲滴的 Kirsten Dunst ,扮演這個也許是她轉
大人之後最亮眼的角色,跟校園頭號帥哥 Josh Hartnett 來段跟少女自殺主題
似乎八竿子打不著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凡俗戲碼,我慢慢有種恍然大悟的感
覺:你若要探究她們為何自殺,也許你得先從你怎麼看待她們著手。在《死亡日
記》裡說故事的是「我們」,一群笨拙魯鈍、徬徨不解,卻又對女孩們的青春垂
涎不已的男生,然而難道這不是社會觀看她們的集體意識嗎?當這部電影從我們
這些壓根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去看她們既平凡又不凡的青春之美,如何在父
母、朋友、男伴以至於整個社會的互動影響下,綻放出春日花朵般的美麗,然後
又如春日花朵般凋謝枯蔽時,難道這不也是一種性靈上的童貞,隨著女主角的初
夜給了出去,然後赫然發現怎麼竟是這般景況?這個你看不懂我,我也沒辦法解
釋給你聽的困境,就如同電影一開始沒幾分鐘就率先自殺的小妹,跟她的心理醫
生一翻兩瞪眼的對話一樣無奈:「你根本還沒長大,哪懂得日子有多不好過?」
「醫生,顯然你從沒當過十三歲的小女孩。」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每日在生活上,都覺得不容易,而經常
陷入無法自拔的自暴自棄的境地。」結果最後我還是回到了多年前北一的那兩個
女生,留給這個社會不知道算是安慰、抱怨,還是自我解釋的結語。我既不願像
片中這些成年的男孩一樣,辛苦而徒勞地去推敲當事人的動機與意念,也不打算
偽善地回過頭來檢討這個社會生存的本質出了什麼問題,竟然容不下這些花樣年
華的女孩們。但是多虧了這部《死亡日記》,我總算稍微有點體會到她們是在什
麼心情下,覺得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個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雖然這電影從片名到開
頭都一直在告訴你出人命了,但其實這是一種誤導,它真正希望的是你能看出隱
藏在死亡標題底下的真正主題:童貞是如何對生命產生慾望,又因為失去童貞而
死亡。
然後你就可以看出那個誰都說不出或不敢說,但事情向來就是如此的事實:
她們自殺不是因為對生命厭膩,而是因為她們不願意長大。
====
有圖沒真相: http://bekanis.blogspot.tw/2001/07/virgin-suicides-1999.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