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永生樹》by(時光之硯)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6-27 21:24:43
《永生樹》-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39246734
======================================================================
某一層面上,《永生樹》其實想重現特定時代的現實,那生活中的色澤與氣味;
但另一方面,它留在銀幕上的卻是夢一般的觀點,是幾乎不帶骯髒、不帶濕膩、
不帶灰暗和淡淺的「記憶」。它把人世拍成了仙境,而這技法真是太驚人。
======================================================================
是的,在反覆掙扎了幾天後,我還是決定給自己這個挑戰,來為《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寫一篇感想吧!這片我相信看過的人還不多,會覺得享受的一定更少。我也實在
沒把握自己到底懂了幾成。但如果連「上帝呀,我從何時開始失去了您?」這樣的問句都
能伸展成一部上達雲宙、下貫須臾的辯證生命的電影,那麼那天在戲院裡,儘管不時也會
偷瞄手錶、卻在大多數時候看得興味盎然的我,更想利用這機會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
而且這次,我想要寫一篇所有人都能讀的文章。看過或沒看過《永生樹》,都沒有關係。
甫摘下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永生樹》,是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
ck)四十年來僅僅完成的第五部作品。先後讀過哈佛和牛津、年僅二十六歲已經在麻省理
工學院教授哲學的泰倫斯馬力克,當初轉行作導演,第一部作品《窮山惡水(Badlands)
》初出茅廬就被紐約影展選為閉幕片。但在我印象裡,只記得高中時有一部戰爭片叫《紅
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名字的意象緊繃廣告打很大,當時去看過的夥伴們卻
大多表示昏昏欲睡(當然也不乏有人說他很喜歡)。除此之外,馬力克的作品在我的觀影
視野裡能見度真的不高。據聞他的每一部作品從殺青到真正完工的這段剪接期,動輒耗費
一到三年,不把掌中的心血反覆磨琢至無愧於天,絕不放手。這是毫無妥協的藝術家性格
。他也對自然充滿了敬畏和愛慕,而這不只反映在他的題材核心、更外顯於其攝影美學。
也是這般結合了哲學與大地的視野,給了他的作品相應的高度和形上氣質。
沒想到,《永生樹》上映至今,在全台最熱鬧的批踢踢電影討論區不但評價兩極,還根本
激怒了很多人。那天在戲院裡,電影才開演三十分鐘,我已經能感覺到這股氣氛了:疑惑
、無奈、傻眼、不耐煩,動來動去發出嘖嘖聲和嘆氣聲,甚至離場如廁的人都明顯比平常
多。這樣的落差,包括影展與大眾、別人和我自己、觀影前的期待和觀影後現實的差距,
甚至後續引發的種種激辯等等,或許才是過去這幾天讓我一直放不下的主因吧?該怎麼管
理對一部電影的預期?該怎麼調整坐在戲院那當下的心境?該怎麼區分這是「我看不懂的
電影」還是「一部大爛片」?
也許該這麼說吧!作為一個說故事者,泰倫斯馬力克的態度始終是保持距離的(或者說,
是「期望互動」的),他想呈現的往往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漂浮」著什麼感覺,
這些感覺又拼合成怎樣的生活。對曾經擁有台灣新電影的我們,這氣質其實並不陌生的。
但馬力克對時空因果的跳接、各角色旁白的邏輯等等都交代得十分隱晦,因而不只是觀眾
主動或被動接收的問題,而是至少要看第二遍,才能完整地懂他的敘事語氣。
在它頗長的篇幅裡,《永生樹》大致可分成四個段落:「序篇」、「生命的由來」、「主
線的家庭敘事」和「許願之地」。在這其中引起最大反彈的,自然是第二段將近一小時的
星雲、地表、樹林等等所謂的「國家地理頻道」式的片段。在進戲院前,我確實注意到了
報導說的「馬力克以宇宙的生滅映照一個家庭的成長」,沒想到實務上,《永生樹》並非
如我想像地把大宇宙和小家庭的敘事相互穿插、點滅地對照各個階段的象徵,而是以一時
間長河一脈相承的流向「黏接」整個故事,擺出一幅鉅觀知天命、微縮見心性的互補寓畫
。這樣的企圖心和速度感當然可觀,但在馬力克那節制的距離之外,反造成一種節奏收放
的淡然。「這麼一大段到底想表達什麼? 」「要看Discovery我不會在家看就好了嗎?」
「沒頭沒尾誰知道要怎麼聯想?」大處的戲劇性偏低,小處的家庭故事又缺乏商業式的結
構,對看電影就是想看劇情的觀眾而言,無疑是枚地雷。
要到電影第三段,《永生樹》才終於切入其「主戲」,一個四零年代美國中部小鎮的家庭
。也是在此,我們看見了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多數的戲份。就其行銷處境,《 永生
樹》當然讓我想起柯恩兄弟的《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這兩片都有小布生
涯最精采的演出之一,但說實話篇幅都不長,電影本身也肯定不屬於大眾口味。而這正是
大家怪罪「片商的宣傳誤導人」最主要的原因吧!然也是在這第三段落裡,馬力克那對人
性、人際的觀察之尖銳之敏感,從這個想探討父權、父親形象和價值崩毀的故事裡透出他
的「大師氣勢」,那淡如雲的節奏和輕似風的鏡頭,竟能營造出一個眼神、一陣沈默都有
如千斤重的效果。布萊德彼特的角色是內斂的,壓抑而且不討喜,初看時你只會注意到他
(堅持原則)的偏激和不時的張牙舞爪,在貫徹紀律的同時亦在滿足自己虛榮和控制慾的
下意識;而資本主義財產概念的內化,更讓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合理化自己的統治權,並
進而扭曲了他灌輸給孩子們的觀念(「在這世界上,人善被人欺,要適度地當個壞人才能
生存下去」)。由此我們斷定:一個嚴厲而只在乎紀律的父權是無用的……
但其實,有別於典型的嚴父角色,布萊德彼特不是只有命令和訓導孩子,他也不吝於一而
再、再而三地說出他對他們的愛。而在其他更多「不說」的神情裡,是那看孩子看妻子的
深深注視、是那對音樂和琴曲的深切熱愛、是那對自己「擁有」家人的驕傲、是對成為一
個「更好的人」的深切企盼……他堅信以「塑造男人」的方式教導兒子,而這套存在所有
(不論哪國文明的)軍教價值中的神話(myth),與其說是他自以為對的,不如說是他唯
一懂得的吧?當然孩子們是聰明的,從「為何不讓我插話」到「憑什麼你就可以(言行不
一)?」父位的破滅招來青春的反叛,而在這過程裡,小布演出了那猝不及防、不知如何
應對的惶然。伴隨著他在事業上從萬般自信到落寞無助,不論角色形象或心境原諒,都在
觀眾的內裡轉換完成。
而在這段裡,我看見的是從小身邊的同輩或長輩中、真的就不乏這樣的父親典型,那甚至
不示弱、不示愛、不表達的純粹男性——以及相對應的被消音的母親——和年幼的傑克那
無言而畏縮、眉間永遠有一抹憂鬱(竟好似邪氣)的模樣,都令我並不陌生。在看完後讓
人覺得「就是這樣沒錯!」是《永生樹》的一大成就。但也許更驚心動魄的,是在故事的
焦點外那母親的角色/母親的兩難/孩子看母親/孩子受父親的影響而如何對待母親等等
……這套家庭原型竟能如此跨文化、跨時代,泰倫斯馬力克真的不簡單。
也是在這主線裡,馬力克重現了某種「時代氣質」,那是四零年代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
郊區的村鎮被柏油路大塊切割、寬廣的路面上蓋著落葉,巨大的路樹、樹蔭和木房屋、車
庫與草坪,紗門外擺著一張椅子…… 在看電影前,我已經注意到影評人羅傑艾柏特以「
masterful 」形容《永生樹》,而這其中最讓他感動的,是那「彷彿用廣角鏡看見的街景
、永遠不上鎖的屋子、依稀聽見街坊父母的吵架聲」,是他們那一代最細膩的童年回憶。
艾柏特也提到他的觀察:片中的父母角色即使到了出字幕時,仍然「只有姓、沒有名」,
而這非常精準因為「自己的孩子只會稱呼他們『父親』、『母親』,別家的小孩則只知道
這是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故透過孩子們的眼睛看去,在那世界裡「大人都是沒有名字的
」!
然,那篇影評讀到這我也明白了:也許對於《永生樹》,這正是我們(台灣)和美國觀眾
分道揚鑣的第一條岔路吧!畢竟對我們而言,那「鄉愁」頂多只能是一再在電影裡看見的
風景( 譬如對我而言,是《怵目驚魂二十八天(Donnie Darko)》、《 少女死亡日記(
The Virgin Suicides)》、《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和《正經好人(A Se-
rious Man)》)再怎麼能打動他們,對我們仍只是「異國文化」而已。
再說第二層更致命地切開《永生樹》與我的,是其中宗教的指涉。不少電影都會在片頭貼
上聖經的詩文,但像《永生樹》這樣虔敬地、集中地倚靠那些神學和哲學問句為敘事的畢
竟不多。而對此中典故毫無概念的我,難以對照這些象徵和訓示,也難以理解那種信任和
全心交付。或許,馬力克有他更普世的企圖心,想把片中的上帝延伸成不只單一宗教的神
,而是日月有常、萬物生息的天道,但這背後「順應天命」的呼喚,對我而言仍然太淡、
太難看清了。
如果「自然之路」導向的是自私和痛苦,「恩典之路」才能心平氣和,我想要問:那麼善
良的意志、尊嚴地求生的意志、信任並期待生命「變異」之可能的意志又在哪裡?試圖掌
控自己命運的努力,或許很容易變成徒勞,更會被偏執拉入黑暗深淵,但我更欣賞的,正
是在那臨淵履薄的崖邊閃現的「信念」之光,及活在當下的瀟灑。我們有衷心相信的價值
觀,和許多美好的回憶相伴。因而正是娜烏西卡說的:「即使是一片葉子、一隻蟲,我們
的神都會存在其中!」
但話又說回來,這由宗教和鄉愁砌起的兩堵牆、及上頭畫滿的我無能解讀的哲學泥彩,橫
亙在我與《永生樹》之間,卻其實並未阻擋我對它的感知。即使不能深刻地讀懂這文本,
但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仍然覺得自己被「填滿」了。這又是為什麼?
終於來到這裡了。我終於要面對自己核心的焦疑:對一部自知還有許多地方未「看懂」的
電影,我所愛、我所能發言的空間,在哪裡?
思考了幾天,我想答案就在:在那些描寫家庭生活的小段落裡,《永生樹》有一股散文詩
的氣質,那氣質並非來自大量的旁白問句,而是一種距離,一種迷濛的節奏和「空氣感」
——夜晚的仙女棒、紫青的脈葉痕跡、紅髮綠衣的少婦和她手上的黃蝶、一地柔光覆蓋的
捲白枯葉……
我記得在電影進行到三分之一、銀幕上仍是幾無劇情可言的浮生碎片的那時候,我其實以
為、也真的期望全片就都是這樣子。我心想天啊每一個影格——真的不誇張喔真的是每個
鏡頭每二十四分之一秒——都值得當下裱框成一幅畫,或如我現在正亟希望的,複製下來
當作文章的插圖。那一盞昏黃的路燈、那一只白瓷桌面上的藍色蠟燭杯、那不時從葉縫間
直射鏡頭的光煙、那漫天的海鷗和冰原……馬力克出了名的攝影美感來自他對自然光的堅
持,和那掌握光色、光向、拍攝方位與距離的創意,即使是一柱清白的水線、一地嬉戲的
孩童倒影都令我讚嘆又著迷。不難察覺到,不論室內或室外、《永生樹》的每顆鏡頭都是
等到色彩亮度最適好的時機才拍下的。所以那玻璃帷幕大樓的清透感、白色紗簾籠罩下的
嬰兒床、青藍的河裡一縷蛇魚游梭在陽光似箭間,都如畫如詩,美得讓人無言。
某一層面上,《永生樹》其實想重現特定時代的現實,那生活中的色澤與氣味;但另一方
面,它留在銀幕上的卻是夢一般的觀點,是幾乎不帶骯髒、不帶濕膩、不帶灰暗和淡淺的
「記憶」。它把人世拍成了仙境,而這技法真是太驚人。如此,在面對種種負評時,雖然
我也想反駁「 為什麼Discovery就不能在大銀幕上看?(多過癮啊!)」我也想提醒「那
些星雲火山的特效很多都不是電腦動畫哦,而是技術團隊以顏料、化學品、煙霧、螢光染
劑配合高速攝影『手工』完成的!」但在看完兩次後,我得承認《永生樹》真正說服我的
其實也非那宏觀的意旨,而是每當鏡頭拉回「人世」時,開展在銀幕上的美感。
能夠讀懂它當然很好,但就算沒辦法接收,何不讓這樣的電影陪伴我們、給我們機會放鬆
並跳脫「劇情思考」的框架,換個角度看待坐在戲院的那兩小時?想想看,「電影」還能
帶給我什麼觸動?能否不靠對白不靠情節就傳達某種心境、孤單或欣喜或悲傷或疼痛的?
一個導演不考慮觀眾的口味、只拍自己想拍的電影,為的是什麼?追求藝術地位?表達某
種哲學?詰問觀眾和詰問自己?或(很多人最愛罵的)「只想拍來得獎而已」?對於泰倫
斯馬力克,我會說:他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孜孜矻矻地追求那「美」吧!確實他的電影不
好懂,他的故事並非用說的而是用呈現的(墨菲斯語:「I can only show you the door
, you are the one that has to walk through it.」)但就算這樣無法拉近和觀眾的距
離,也絕對不是在「推開」;而面對自然之美,他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不強求、不造假
、絕對地願意等待。他最大的堅持就在心中那耽美的核心,光就這點,我就願意敬佩他。
木有其影,風有其音,也許這些都是自然的規律而僅屬隨機,但仔細靜看,它們又都彷似
有情。或許有情的是人,自然本無心,但會否,正是這些「想太多」的碎片造就我們最難
忘的回憶?
至此,我還想起一個故事。那是去年頗受好評的國片《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自己的
散文作品,在電影拍完後,她以另一篇文章《後來》整理自己,在那文中她提到了父親過
世後、因為工作的關係到上海出差(為琉璃作品寫文案),「駑鈍又鐵齒」的她從來就不
信什麼形而上之物,然而有一天,在那施工中的琉璃博物館,她散步走過擺著一整排「琉
璃轉經輪」的長廊:
「 一樣,我當好玩地,走進那廊道,內外明澈、淨無瑕穢的琉璃經文穿過我的手,
它旋轉著、映照著什麼。到第四座經輪時,我停下來了,宛若有一道電流,由手掌
通過整條手臂,我不知道有沒有經過心,但它,直接抵達我的眼睛。
(是你嗎?是你來了嗎?) 」
若問我,這是某種天啟的瞬間嗎?我會說「不是的。」這讓我讀到的,是在一片足以滴入
心靈最深處的清澈的美之前,我們往往看見回憶,映照出自己心中的那一枚結,面見自身
的倒影。而那倒影如此熟悉卻淨潔無暇,於是帶著時間的力量滌洗了自己。我看見神了嗎
?或者神就是我所記得的所有美好的東西?
真正感動自己的,是那折射而出的目光,是從一片葉子一沫水滴內閃現的生機。我美好的
回憶就是我的神。在前後剪接了兩年多後,泰倫斯馬力克的《永生樹》終於面世,而那其
中的柔美,對我而言確實閃耀著流通心底的感染力。那當下我並不明白,但離開戲院後一
路來到這裡,我才懂了那揮之不去的是什麼。《乘著光影旅行》的文句:「拍電影的人,
看電影的人,都在旅途上。一個已經要回家,一個才正要出發」。關於《永生樹》,這趟
旅程帶給我的足跡就是這些文句了。希望沒有讓大家失望。
==============================================================================
延伸閱讀:《風之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2857360
《乘著光影旅行》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8456379
作者: laurenceJG (曠野間,凋零重生)   2011-03-12 23:19:00
數度以為看錯,找了影評才知道中間discovery是有涵義
作者: sunny1991225 (桑妮)   2011-06-27 21:31:00
作者: avvy   2011-06-27 21:42:00
看來是部導演用心拍,觀眾也要用心看的電影
作者: vendor (這是我用生命畫的魂)   2011-06-27 21:51:00
好文推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1-06-27 21:58:00
好文推
作者: plesiosaur (亞小克)   2011-06-27 23:02:00
電影裡的星雲特效好像真愛永恆也用過類似的手法
作者: realmiddle (KMT沒資格罵)   2011-06-27 23:15:00
寫的好~
作者: nosweating (不流汗)   2011-06-28 00:41:00
推,好文!
作者: hot5566 (五六國慶日)   2011-06-28 01:32:00
謝謝你幫我釐清了很多對這部電影的感覺
作者: hot5566 (五六國慶日)   2011-06-28 01:40:00
還有你對於宗教的詰問很有newage回歸自我的色彩:)
作者: yoyogirlx (ECO)   2011-06-28 02:04:00
推好文 你寫的都好棒
作者: madonhwa (madonhwa)   2011-06-28 20:46:00
我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這個註解下得太棒了!
作者: ohaboy (阿米兄)   2011-06-29 01:03:00
我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作者: killerexpo (Adrian Veidt)   2011-06-29 01:06:00
作者: sd785 (smalldream)   2011-06-30 00:56:00
寫得很好,但Promise Land不是許願之地、是應許之地
作者: SHOOTA (修塔)   2011-06-30 20:53:00
可以請問你的文章為什麼和MMdays中的Mr. Tuesday 的文章
作者: SHOOTA (修塔)   2011-06-30 20:54:00
一模一樣嗎?不過你的時間比較早@@
作者: phoenixdhc22   2011-07-01 04:56:00
深入淺出 推~不過我看不太懂最後一段大家走在海灘上只有傑克是以成人身分出現 是因為是回憶嗎?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6:00
@SHOOTA 真抱歉過這麼久才看到您的疑問~ 是的因為其實我就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7:00
是Mr.Tuesday本人 MMdays是我的幾位學長們同創的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8:00
而他們在我寫"時光之硯"寫了一段時間後邀請我加入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9:00
所以我的電影文會在兩邊同時刊登 抱歉造成誤會了~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30:00
@phoenixdhc22 我想那大概比較接近"想像"的意境吧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32:00
傑克想通了一切所以在自己心中得到救贖
作者: NEKObus (我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33:00
他所看見的人們則是以他記憶中的樣貌出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