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印度之旅

作者: lance0904 (考研的心情是種流行病)   2010-05-01 09:50:32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roodo.com/s3300750/archives/12294765.html
印度之旅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佛斯特(E.M.Foster)的同名小說。片中敘述
兩位英國女性──摩爾太太(Mrs. Moore)還有阿黛拉(Adela)──至印度旅行,並在
途中各自遇到各種印度的面相,但在最後卻走向不同的認知和經驗。
這部作品的成就在於其複雜的情節的安排,與其所討論的議題面相之廣。它可以討論
在文化表現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衝突;也可以討論於在當時的殖民與被殖民者間的
不理解,而引起的政治衝突。但是我想探討的是兩位女角在這趟旅行中的所得與改變。
摩爾太太一開始之所以開始這趟旅行,主要是為了撮合阿黛拉,以及她在印度做
行政官的兒子羅尼(Ronny)。然而這趟旅行卻大大的改變她的信仰,以及她的人生。摩爾
太太在整部作品中所代表的是一位理想的旅行者,和阿黛拉型成了一個對比。她豐富的
人生歷練,以及平和以對的態度,形成了她對印度這塊土地的一種友善的預設立場;預示
了在這處異鄉,摩爾太太必將與異己(the other)相逢。
故事中,摩爾太太對於異文化的接收與尊敬,可以自其在清真寺與阿濟斯醫生
(Dr. Aziz)的相逢做為例子。背負著英國文化的包袱,以及身為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
摩爾太太卻相當的尊重回教習俗,如她在踏入清真寺前有記得要脫下鞋子;她的友善甚至
獲得阿濟斯醫生,這位土生土長的印度人的認同:妳是我們的一分子。
而阿黛拉來到印度也主要是為了己身的婚事,而自始自終,她也對這件事一直煩心。
至於她在故事開始沒多久就說:「我想要看真正的印度」,看似想要有別於其他英國殖民
者的傲慢;但是也因為如此,她開始了一趟艱苦卓絕的旅程,尤其表現在其價值觀上的
判斷,與異文化對阿黛拉本身的衝擊。她的辛苦是表現在:
「己身英國文化的包袱不能處理的相摩爾太太那麼好、是否真的喜歡羅尼、以及其錯誤的
旅行出發點──她說想要看真正的印度。」
尤其對於最後一項,這個錯誤導致了她無法與異己相逢,而且她的旅行注定失敗,
因為沒有任何一項事物可以代表真正的印度。
故事的發展中,兩位女主角持續其與印度文化的接觸,而且也漸漸的表現出兩位自
接觸到的異文化而得到的不同收穫:摩爾太太自印度文化中開始反省自己,也逐漸的檢討
自身的信仰;而阿黛拉則是一次又一次的接受衝擊,如她在片中自己騎單車外出時,看到
了充滿性暗示的神像,這是在英國文化內無法得見的。
而她們各自的追尋到了馬拉巴洞穴的野餐的情節,發展到了最高潮。在洞穴中,她們
聽到了迷樣的回音,像是在暗示著什麼,而摩爾太太自這個回音中得到一種混沌的價值觀
,因此也得到一個訊息: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代表任何特定的事物;這也對於故事一開始
阿黛拉的話:「我想要看真正的印度」做了一個反對回應。
至於阿黛拉則因為之前衝擊的累積,以及前述的沉重負累,因為洞穴的回音而做了
一次性的爆發,也因此照成了其精神上的錯亂,進而冤枉了阿濟斯醫生,控訴其涉嫌在
洞穴中侵犯她。
劇情的發展到了這裡,摩爾太太的旅行也告了一個段落。摩爾太太因為在馬拉巴洞穴
所得到的啟發,以及接踵而至的事件,使她產生出一種厭倦,也改變了她原本的基督教觀
,如她在面對阿黛拉的事件,是持一種超然且印度式的哲學態度──如果你不能瞭解,
我如何解釋也是無用的。最後,她獨自一個人搭船回國,然而在船上,摩爾太太卻突然
猝死;也許是為了安排摩爾太太,這位能與異己相逢的旅行者回到真正的家,才安排
其死在海上,因為海是沒有疆界的,它能與世上任一地做連結,而這比摩爾太太再次回到
拘限的英國文化本位地要好的多了。
至於阿黛拉的旅程尚未結束,雖然前文說她的旅行目標──要看真正的印度──註定
會失敗,但是因為阿黛拉自身的勇氣,她並不是一無所穫。在審判阿濟斯醫生的法庭上,
阿黛拉藉助警長的引導,做了一次自我釐清,因此她終於脫離混亂的心;又因為無比的
勇氣與本身的良知,她當庭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撤銷控訴。
她知道這樣做等同於大大嘲諷了英國文化的優越意識,但是她還是忠於自己的本心;
因此她這次的旅行雖然失敗了,她真正的解除心頭上的重擔,也了解到自己對於羅尼的
真正意志到底是什麼。
作者: Maskhadov (Aslan Maskhadov)   2010-05-01 11:17:00
這部經典原著比電影版本好很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